卡罗林斯卡学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卡罗琳学院
卡羅琳学院
Karolinska Institutet
老校名Kongl. Carolinska Medico Chirurgiska Institutet
(1817-1968)
校训Att förbättra människors hälsa(瑞典語
增進人類的健康
创办时间1810年 (1810)
学校类型公立、醫學大學
捐贈基金576,1億歐元(2010)
预算6.2億瑞典克朗[1]
校长Karin Dahlman-Wright
职工人數4,976(2014)[1]
学生人數5,978(全日制,2014)[1]
博士生人數2,071(2014)[1]
校址 瑞典斯德哥尔摩省索尔纳市
59°20′56″N 18°01′36″E / 59.34889°N 18.02667°E / 59.34889; 18.02667坐标59°20′56″N 18°01′36″E / 59.34889°N 18.02667°E / 59.34889; 18.02667
校區索爾納(本校)和胡丁厄市
代表色  KI Plum
隶属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LERU)
網站www.ki.se
位置
地圖
學院大門

卡罗林斯卡学院瑞典語Karolinska Institutet)又譯卡羅琳斯卡學院卡羅琳學院卡羅琳醫學院,是一所医学大學,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郊外的索爾納市,建立於1810年。卡羅林學院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中,是最大的一所單一醫學院,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有威望的醫學院之一。學院中有一個委員會,專門负责颁发诺贝尔生理學或医学奖

與學院合作的卡羅林大學醫院,是瑞典最大的研究訓練中心之一,主導了全國30%的醫學訓練與40%的醫學學術研究[2]。除此之外,這所學院也是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的成員[3]

校名由來

卡羅琳學院建立於1810年到1811年之間,當時是一所陸軍的外科訓練中心。原來的校名是「醫學外科學院」(Mediko-kirurgiska Institutet)。1871年,又將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軍隊的名字「卡羅琳」(Karoliner)加上,使校名成為「卡羅琳醫學外科學院」(Karolinska Mediko-kirurgiska Institutet)。到了1922年,才改成現今所稱的「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

著名人物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1955年:西奧雷爾(Hugo Theorell,1903年—1982年)。
  • 1967年:格拉尼特(Ragnar Granit,1900年—1991年)。
  • 1970年:歐勒 (Ulf von Euler,1905年—1983年)。
  • 1981年:威塞爾(Torsten Wiesel,1924年—)。
  • 1982年:柏格斯壯(Sune Bergström,1916年—2004年)、山繆森(1934年—)。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系所與研究機構

貝采利烏斯研究室
大學圖書館與貝采利烏斯研究室
學校裡的舊房子

索爾納校區

卡羅琳大學醫院與丹德呂德醫院英语Danderyds sjukhus——北卡羅琳學院

胡丁厄(Huddinge)校區與瑟德(Söder)醫院

  • 生物科學
  • 外科科學中心。
  • 臨床研究中心。
  • 臨床科學。
  • 醫學實驗室科學與科技。
  • 醫學營養學。
  • 醫學。
  • 微生物學、病理學與免疫學
  • 神經科技(NEUROTEC)。
  • 護理。
  • 齒科。
  • 瑟德醫院。


卡羅琳醫學院「劉鳴煒再生醫學中心」

2015年2月3日獲華人置業集團主席劉鳴煒捐贈五千萬美元(逾三億八千萬港元),在香港成立瑞典以外首個再生醫學中心,進行心臟衰竭、肝臟疾病及腦退化三領域的科研,重點研究包括以幹細胞技術重建受損組織。

参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KI in brief. [2016-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2. ^ 學院網站. [2007-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8). 
  3. ^ LERU網站. [2007-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參見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