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一代克莱武男爵罗伯特·克莱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柯拉夫
罗伯特·克莱芙勋爵阁下
The Rt Hon The Lord Clive
克莱芙勋爵戎装像。纳撒尼尔·丹斯作。
威廉堡总督
任期
1757—1760
前任罗杰·德雷克
继任亨利·范西塔特
任期
1765—1766
前任亨利·范西塔特
继任哈里·弗莱斯特
个人资料
出生(1725-09-29)1725年9月29日
英格兰什罗普郡马凯德雷顿
逝世1774年11月22日(1774歲—11—22)(49歲)
英格兰伦敦西敏
国籍英籍
母校泰勒商校
获奖KB
军事背景
效忠 大不列顛王國
服役英国陆军
服役时间1746-1774
军衔少将
部队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指挥印度陆军总指挥
参战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马德拉斯战役(Battle of Madras)
第二次卡那提克战争
阿喀德攻城战(Siege of Arcot)
阿莲战役(Battle of Arnee)
清郭泼战役(Battle of Chingleput)
七年战争
金德訥格爾战役(Battle of Chandannagar)
普拉西战役

陆军少将罗伯特·克莱芙,第一代克莱芙男爵KBFRSRobert Clive, 1st Baron Clive,1725年9月29日—1774年11月22日),一译罗伯特·克莱武,又称印度的克莱芙(Clive of India),英国军人、政治家,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孟加拉建立起军事、政治霸权。他与沃伦·黑斯廷斯一样,都是英属印度殖民地建立过程中的早期关键人物。克莱芙还是辉格党国会议员。

早年

克莱芙在1725年9月25日出生在什罗普郡馬基特德雷頓附近的家族庄园。他的父亲是理查德·克莱芙(Richard Clive),母亲是瑞贝卡·加斯克尔·克莱芙(Rebecca Gaskell Clive)。克莱芙的家族自亨利七世时期开始,就拥有这个庄园。族人很早就活跃在政坛:有的在亨利八世时期担任爱尔兰财政大臣(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of Ireland),有的在英国内战时期担任长期国会的议员。因为家族庄园盈利微薄,所以克莱芙的父亲要当律师,提高收入。同时,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国会议员,代表蒙哥馬利郡选区。克莱芙有七个姊妹,五个兄弟。

罗伯特曾经爬上的圣玛丽教堂。

克莱芙的父亲以脾气暴躁著称,而克莱芙则明显地继承了这一特质。因为某些未为记载的原因,当克莱芙还是婴孩的时候,他就被送往住在威斯敏斯特的姨妈家中寄养。姨丈丹尼尔·贝利(Daniel Bayley)向他的父母说,他“打架成瘾”。克莱芙在校内经常惹麻烦。当他大一些的时候,他就与一群青年一起,威胁马凯德雷顿的商家,要求他们交出保护费,否则店面不保。克莱芙在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无畏。他惊人地爬上马凯德雷顿的圣玛丽教区教堂(St. Mary's Parish Church),并伏在教堂的雨漏上。

罗伯特曾先后被三间学校开除,而其中两间分别为马凯德雷顿文法学校(Market Drayton Grammar School)与泰勒商会学校(Merchant Taylors' School)。因为缺乏教育,他后来努力进修。最后,他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文风,而他在下议院的演说被威廉·皮特赞誉为他所听过的演讲中,最具说服力的。

第一次印度旅程

在18岁时,克莱芙被送往印度,到东印度公司担任贸易站负责人(Factor)或低级文官(Writer)。他搭乘的船只在巴西海岸搁浅,花了九个月维修。这给了他学葡萄牙文的时间,这种语言在印度流传甚广。当时,公司在马德斯柏林村(Madraspatnam,现已发展为大城市金奈)附近的圣乔治堡有一个小型殖民地。

查尔斯·克莱芙(Charles Clive)绘于约1764年。

印度政治局势

到了18世纪中叶,莫卧儿帝国已经分裂为许多国家。皇帝奥朗则布驾崩后,皇权逐渐落入各省总督(Soobedars,又称尼萨姆)手中。海得拉巴尼萨姆(Nizam of Hyderabad)阿萨夫·贾一世(Asaf Jah I)和卡那提克纳瓦布(Nawab of the Carnatic)安瓦鲁丁·汗(Anwaruddin Khan)在这些总督中最为强大。纳瓦布虽然名义上是尼萨姆的丰臣,但实际上在各方各面都独立自主。英国的圣乔治堡和法国的本地治里都在纳瓦布的领土内。

印度次大陆欧洲势力之间的关系,受到欧洲本土的一系列的战争与条约影响。自17世纪晚期以来,欧洲人就在印度建立起武装力量,以保卫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且影响当地政府,为自己取得政治利益。军事力量迅速变得与商业触觉一样重要,军队在占领土地、征收地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一次卡那提克战争

1720年,法国国有化了法国东印度公司,并开始以公司为工具,谋取帝国的利益。英法两国因此在印度发生了利益冲突,而这一冲突英国在1744年加入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原因之一。这场冲突在印度称为第一次卡那提克战争。1745年,英军在印度开启了战端,从海上对法军舰队发起进攻。法国总督约瑟夫·弗朗索瓦·杜布雷因此向本土请求增援。1746年9月4日,法军将领貝特朗-弗朗索瓦·馬埃·德·拉布爾多內率领部队围攻了马德拉斯。守城英军在数日轰炸后投降,法军入城。英方意图通过谈判取回马德拉斯,但遭到杜柏林拒绝。漫长的谈判使克莱芙有机会逃到南面约20英里(32公里)处的圣大卫堡(Fort St. David,今古德洛尔)。克莱芙在当地没有游手好闲,加入了军队,没有在意新职位在公司的体制内比他的旧职位低。他参与了圣大卫堡的防卫战。1747年3月11日,英军最终在卡那提克军队协助下击退了法军,解除了围城。克莱芙因功委任为少尉

陆军少校斯特林格·劳伦斯(Major Stringer Lawrence)在这场战役中注意到了克莱芙的勇武。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参战国在1748年的艾克斯-夏佩尔和会(Congress of Aix-la-Chapelle)缔结了合约之后,劳伦斯返回了本土。1749年,劳伦斯回到了印度远征坦贾武尔,以恢复当地拉者的王位。克莱芙也参与了远征,他在战斗中带领一小股部队猛攻一道大堤,遭到惨重损失,几乎全军覆没。战后,克莱芙回到文职岗位,担任特派员。[1]

然而,他患上了某种精神病,所以被送到孟加拉北部休养。[1]在此期间,英法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只是形式由武装冲突转为政治斗争。两年后克莱芙复职时,卡那提克的纳瓦布与海得拉巴的尼扎姆都换成了极端亲法的人。卡那提克战争再次爆发。钱德·萨希布(Chanda Sahib)在杜柏林的协助下,取代了亲英的卡那提克纳瓦布穆罕默德·阿里·汗·瓦拉杰(Mohammed Ali Khan Walajah)。钱德向杜柏林赠送了一片岁入35万卢比的土地,以作答谢。钱德本人也借此机会提升了自己在莫卧儿帝国的地位。[2]

阿喀德攻城战(1751)

1751年夏,钱德率军离开卡那提克首府阿喀德攻打切西纳普里(Trichinopoly)。克莱芙欲攻打阿喀德(Arcot),为切西纳普里解围。但他的兵力、装备有限:马德拉斯与圣大卫堡只能拨给他200欧洲士兵,300印度士兵与几支小型大炮。而指挥他们的八个军官中,有四个像克莱芙一样,是临时投笔从戎的;在经验方面,有六个军官从未参与过作战。英军在一场闪电风暴后夺取了阿喀德,在夺取了城镇后,英军立刻开始强化城镇中的建筑物,为即将来临的防御战作准备。克莱芙也在当地组织了一支部队。数日后,钱德打派出了一支由他儿子拉扎·撒希巴(Raza Sahib)和一个法国人担任指挥官的大军收复阿喀德。

历史学家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第一代麦考利男爵在一个世纪后写到:

“……协调防御工作的指挥官……是个25岁的年轻人,临时投笔从戎……克莱芙……在一切安排妥当后,已经精疲力竭,倒头便睡。他被警报惊醒,马上赶到岗位……在发动三次令人绝望的进攻后,围城者撤到壕沟后。这场激战为时一个小时……守军只有五、六人伤亡。”[3]

2,000马拉地骑兵在麦地那·阿里·汗(Madina Ali Khan)与尤努斯·汗(Yunus Khan)的指挥下,赶到阿喀德支援克莱芙。[4]克莱芙与劳伦斯少校借机反攻敌军,扭转了形势。1754年,英法双方签署卡那提克临时条约,英方代表是托马斯·桑德斯,法方代表是查尔斯·戈达希。双方承认穆罕默德·阿里·汗·瓦拉杰为卡那提克的纳瓦布,并同意两国属地的比例要平衡。1756年,战争再度爆发,在克莱芙离开孟加拉期间,法军在北部取得了胜利,最后却遭穆罕默德·阿里·汗·瓦拉杰击退。1763年,英法双方签署巴黎和约,正式确认穆罕默德·阿里·汗·瓦拉杰的治权。条约的结果是增强了英国的影响力,1765年,皇帝德里下达一个行政命令,承认英国在南印度的属地。

克莱芙在守城期间的出色表现令他成名。时任首相威廉·皮特说,没有受过正式军事训练的克莱芙是“天生的将军”,赞同劳伦斯少校慧眼识人。公司董事会投票决定,赠与克莱芙一柄价值700英镑的剑,虽然劳伦斯也得到了类似荣誉,但是,他拒绝收下这柄剑。战后,克莱芙返回阔别10年的英国。

在再次出国前,即1754年-1755年间,克莱芙买下了腐败选区聖米迦勒(St Michael's)的议席。[5]不久后,克莱芙与约翰·斯蒂芬森(John Stephenson)一起被理查德·赫西(Richard Hussey)、西蒙·拉特勒尔(Simon Luttrell)击败,失去议席。

第二次印度旅程(1755-1760)

1755年7月,克萊芙回到印度,[6]担任古德洛尔圣大卫堡副总督。在航往印度途中,他遭受了巨额财产损失:领航的东印度商船(Indiaman)多丁顿号(Doddington)在伊丽莎白港附近沉没,船上载有一个藏有33,000英镑金币的箱子。在250年后的1998年,这个箱子才被人非法捞起,并放到市面上出售。[7]2002年,在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后,部分金币终于交还南非政府。

克萊芙获英国陆军任命为中校后,参与了一场攻打Gheriah堡的战役。Gheriah堡守军由马拉地海军将领Tuloji Angre指挥。攻打堡垒的英军由海军将领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指挥,有多艘船只、马拉地盟军支援。英军以很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军医爱德华·艾夫斯(Edward Ives)注意到,在英军取胜后,克萊芙拒绝瓜分战利品。[8]

重夺卡那提克(1756-1757)

克萊芙到任时,得到两个坏消息。1756年,Siraj Ud Daulah继承祖父阿里瓦迪汗职位为孟加拉纳瓦布。同年6月,克萊芙得知新任纳瓦布袭击在Cossimbazar的英国人,更在同月20日夺下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因此损失2,000,000英镑。被俘的英国人都被关押在一个牢房里,而这个牢房就是臭名昭著的加尔各答黑洞。在146个犯人中,有123个犯人因为窒息、中暑而死亡。而纳瓦布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这件事。[9]

1756年圣诞,在尝试联络纳瓦布失败后,海军中将查尔斯·沃森(Charles Watson)与克萊芙决定率军攻打加尔各答,用武力除去纳瓦布。两人的第一个目标是Baj-Baj堡垒,克萊芙率军在陆地上攻城,而沃森的舰队则在海上炮轰该城。堡垒很快英军被攻占,代价很小。未几,在1757年1月2日,加尔各答也回到英国人手中。[10]

在大约一个月后的2月3日,克萊芙遇到了由纳瓦布亲自率领的军队。大军越过克萊芙的阵地,在加尔各答东部占据了一个位置。艾尔·库特爵士(Sir Eyre Coote)估计,纳瓦布的军队有40,000骑兵,60,000步兵与30门大炮。就算这个数据有所夸大,纳瓦布的军队的实力,估计还是比英军强。英军只有540步兵,600皇家海军水手,800印度兵,14门战地炮,连一个骑兵都没有。1757年2月5日清晨,英军首先发难,袭击敌军营地。这场战斗有一个外号,叫“Calcutta Gauntlet”,克萊芙冒着炮火,带兵穿过纳瓦布的营地。到了中午,克萊芙已经突围而出,安全抵达威廉堡。英军遭受了一成伤亡。克萊芙汇报,有57人阵亡,137人受伤。在技术上说,这并不是一次军事意义上的胜利,但是,英军的举动还是震惊了纳瓦布。2月9日,纳瓦布交出加尔各答控制权,承诺赔偿公司的损失,恢复公司的特权。

与西拉杰·乌德·达乌拉开战

英法两国再次开战,是为七年战争。克莱芙派出舰队沿河而上,攻打金德訥格爾,而他本人率领陆军在陆上配合海军舰队。在奖金的鼓励下,英军士气高昂。纳瓦布寻求法军帮助未遂,在朝廷里,已有一群官员密谋合力推翻他。这群官员,以纳瓦布的主帅贾法·阿里·可汗(又名米尔·贾法)为首。克莱芙与海军上将华生、总督德雷克(Drake)、公司代表瓦特(Watts)等人秘密会见了贾法,双方达成了绅士协定(Gentlemen's agreement)。克莱芙将会扶持贾法为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副王,代价是赔偿公司在加尔各答的损失,支付军费(一百万英镑),还要向加尔各塔的英国居民(五十万英镑)、原住民(二十万英镑)与亚美尼亚商人(七万英镑)赔款。

克莱芙请了孟加拉商人Umichand,方便联络贾法。Umichand后来却要求提高自己的酬金到三十万英镑,否则就把这个阴谋泄露出去。沃森拒绝接受这个条件。克莱芙使出了一个手段应对他的威胁。英方写出两份协定,一份是真的,一份是假的。真的写在白纸上,假的写在红纸上。假的那份协定,提高了Umichand酬金,以满足他的要求。大部分军官都签署了两份协定,只有沃森不肯签署假的那份协定,其他人只好冒充他,替他签名。米尔·贾法在6月4日签署了协定。

普拉西

羅伯特·克萊芙,第一代普拉西的克莱芙男爵在战后会见米尔·贾法。弗朗西斯·海曼绘。

克萊芙用了1757年整个夏季来和孟加拉纳瓦布谈判。6月中旬,克萊芙令军向金德訥格爾进发,乘艇的英军与印度军则在胡格利河的右岸伴随。在雨季期间,泛滥的恒河的河水灰经过三条在北部的溪流,进入胡格利河。这几条溪流,在夏季几乎要干涸。在西面的Bhagirathi河左岸,金德訥格爾以北100英里(160公里)处,坐落着Murshidabad,莫卧儿孟加拉副王德首都。在普拉西以南几公里处,有一片茂密的芒果树林。1757年6月21日,克萊芙冒着一场由季风引发的大雨,登陆普拉西对岸。英军共有1,100名欧洲士兵,2,100名印度士兵,9门大炮。纳瓦布的军队拥有18,000名骑兵,50,000名步兵,53门大炮,50名法国炮手。克萊芙罕有地犹豫了,叫来16个军官作出决策,正如他所说:“是立即发起攻击好,还是等到(印度)盟军支援,再发起攻击好?”克萊芙本人和另外八名军官支持暂缓攻击。陆军少校艾尔·库特(Major Eyre Coote)和另外七名军官表态支持立即攻击。克萊芙收到了一封贾法写的信,改变了主意。历史学家麦考利说,克萊芙在树荫下沉思了一个小时。诗人阿尔弗·莱尔爵士(Sir Alfred Lyall)把克萊芙的想法写成了诗句:“However, that may be, he did well as a soldier to trust to the dash and even rashness that had gained Arcot and triumphed at Calcutta since retreat, or even delay, might have resulted in defeat.”大雨过后,克萊芙带着3,200名士兵,9门大炮渡河,占据了一片树林。他把指挥部设在一座猎人小屋里。6月23日,两军之间爆发了战斗,持续了一天,但是,没有多少真正的战斗。纳瓦布的大炮无法使用,因为火药都被雨水打湿了。在炮兵的配合下,英军第39步兵团(39th Regiment of Foot)发起进攻,令对方溃败并且损失了500名士兵。克萊芙在战前已经和孟加拉贵族,如米尔·贾法等人达成协议。克萊芙召回了手下陆军少校帕特里克(Major Kilpatrick),叫他不要攻击贾法的部队,因为他相信贾法会履行他的诺言,而且他的部队人数很少,力量不足。果然,贾法带领大队人马离开战场,确保英军得胜。英军的欧洲士兵的损失很少,而印度士兵也只有22人阵亡,50人受伤。克萊芙也因为这场胜仗而名噪一时,但这场胜仗实际上是通过私下唆使赢得的,而不是通过天才的战术赢得的。这场战役建立了英国人在孟加拉的军事霸权,却未能完全确立公司在印度北部的控制权。在7年后的布克萨尔战役中,公司才确立了自己在印度北部的地位。

西拉杰·乌德·达乌拉带上财宝乘着骆驼逃离了战场。不久后,他就被贾法的士兵生擒,随即遭到处决。克萊芙开入Murshidabad,扶持米尔·贾法为纳瓦布,以作为他先前背叛主子,投向英军的回报。英军得到了价值1,500,000英镑的黄金、银碟、珠宝等贵重物品作为赔偿。克萊芙本人分得160,000英镑,公司的士兵分得500,000英镑,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每人分得24,000英镑,按照协定,平民也得到了赔偿。这种行为,公司是接受的,助长了公司的贪污风气。克萊芙在最后一次印度旅程中,试图改革公司制度,遏止这股风气。公司每年的收益增加了100,000英镑。

此后的战事

康多尔战役

克萊芙一边处理内务,一边指挥部队,对抗法军。他派少校库特到贝拿勒斯,派陆军上校弗德(Colonel Forde)到维沙卡帕特南与马德拉斯北部。弗德打了一场胜仗,是为康多尔战役(Battle of Condore)。

莫卧儿帝国

接受英国人进贡的莫卧儿帝国皇帝沙阿兰二世,1781年。

克莱芙首次會見莫卧儿皇帝,大有裨益。在父皇被叛变的維齊爾Imad-ul-Mulk和他的马拉地同党Sadashivrao Bhau杀害后,皇子Ali Gauhar逃出了德里[11]皇子Ali Gauhar受到了阿瓦德纳瓦布舒亚·乌德·道拉的保护与款待。1760年,在取得比哈尔奥里萨等地的控制权后,皇子Ali Gauhar意欲铲除米尔·贾法尔,从东印度公司的手中夺回富饶的苏巴东部。莫卧儿大军由皇子Ali Gauhar率领,Muhammad Quli Khan、Hidayat Ali、Mir Afzal、Kadim Husein与Ghulam Husain Tabatabai等人同行,舒亚·乌德·道拉与Najib-ud-Daula都派来士兵支援。让·劳(Jean Law)也带着200名法国士兵前来增援。[12]皇子Ali Gauhar一路进攻到巴特那,并成功夺取该城,还想杀掉一直与莫卧儿作对的Ramnarian。米尔·贾法尔担心自身政权不保,派出儿子Miran收复巴特那,解救Ramnarian。米尔·贾法尔也寻求克莱芙救援。克莱芙派出陆军少校约翰·卡约(Major John Caillaud)阻挡莫卧儿大军。结果,英军在1761年的四场大型战役里,击败了莫卧儿大军。

荷兰进犯

克莱芙也采取了行动应对荷军进犯,在信中写到:“亲爱的弗德,马上作战;我明天再发高层的命令给你。”同时,克莱芙以欧洲军队为蓝本,着手改革印度士兵的组织与训练,又征募不少莫卧儿北部的居民。他还强化了加尔各答的防御工事。1760年,在多年辛劳后,克莱芙的健康转差,返国休养。“这像是”时人写到,“孟加拉政府的灵魂离开了。”公司董事会决定,正式任命他为有名有实的孟加拉总督。克莱芙看到了这个省份的重要性,当地有着肥沃的三角洲,波涛汹涌的河流,稠密的人口。克莱芙安排了下属的岗位。沃伦·黑斯廷斯被派到贾法处担任顾问。

普拉西战役造成的长期影响是:加重了孟加拉的负担。公司极力榨取农民的资金,以作军费之用,公司贪污成风。贾法唯有勒索国民以补偿国库的损失,因为公司要求他赔款三百万英镑。[13]

返回英国

英皇查理街克莱芙纪念碑。

1760年,克莱芙返国,当时他至少拥有三十万英镑资产,每年的地税收入达到二万七千英镑。他拿这笔钱去补贴家人和恩人劳伦斯少校。在这几年里,克莱芙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世历史学家麦考利在他“浮夸”的文章中写到:“和拿破仑相比,克莱芙给成千上万印度人带来了和平、安全、繁荣与自由,而拿破仑则受个人野心驱使,四处征战,他所建立的专制统治也随着他的退位倒下。”麦考利的说话在今天看来,充满争议,不少人认为,克莱芙受个人野心驱使,定下了孟加拉管理体系的基调。普拉西战役的即时影响是:公司要求地稅包收人(Zamindar)上缴的税金增加20%,造成农村人口生活艰难,在1770年出现了大饥荒。[13]

在再次出国前,克莱芙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得到一个政治职位。人们对他很恭敬,但他没有多少朋友。他获册封为克莱尔郡普拉西的克莱芙男爵。克莱芙买下了几个庄园,又回到了下院,代表什鲁斯伯里(Shrewsbury)。[14][15]1760年,克莱芙获得了牛津大学民事法博士荣誉学位。1764年,他获得了巴斯勋章[15]

克莱芙还想改革公司制度,却与董事会主席沙利文(Sullivan)陷入了一场纠纷。他最终获败。来自孟加拉的消息使他反败为胜:受尽榨压的米尔·贾法终于反抗英国人,而英国人镇压了他,扶持他的养子Mir Kasim Ali Khan登上皇位。不久后,贾法的养子就下了台,还叫瑞士商人Walter Reinhardt Sombre屠杀150名驻守在巴特那的英军士兵,而他本人则在兄弟的保护下逃走了。整间东印度公司,由上至下,由文官到武官,都陷入了贪污,士气低落,又垄断了内陆乃至对外贸易,而印度人则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之中。董事会请克莱芙赶快回到印度处理这些问题。

第三次印度旅程

1765年5月3日,克莱芙在加尔各答登陆,得知米尔·贾法已死,给他留下了70,000英镑。皇位由他的儿子Kasim Ali继承,公司拨出100,000英镑,赠与新纳瓦布,官员因此而士气低落。Kasim Ali说服了阿瓦德副王与莫卧儿皇帝,入侵比哈尔。此时,孟加拉又爆发了兵变,但很快遭到镇压。陆军少校赫克托·门罗(Hector Munro)在布克萨尔战役击散了莫卧儿大军。战后,莫卧儿皇帝退出了原先所在的联盟,而阿瓦德副王也自行下台。 他得到了重返印度斯坦的机会。克莱芙确保了现时被称为“北方邦”的地区的安全,减少了后人的麻烦。他意欲开发孟加拉的资源,使之成为英属印度的坚定后盾。所以,他把所有夺得的土地交还阿瓦德副王,以保安拉阿巴德科拉(Kora)两省的安全。后来,他又把这两个省份交给衰弱的莫卧儿皇帝。

行政命令

在交还阿瓦德的土地时,克莱芙从莫卧儿皇帝手上得到了英属印度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正式把孟加拉交给克莱芙,正如记录所言:“1765年,沙阿兰二世发表了一项行政命令,把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三地的行政管理权(Diwani)交给公司。”1765年8月12日,在贝拿勒斯的一个帐篷下,沙阿兰二世正式把三地的行政管理权交给克莱芙。时人概叹:“过程比卖驴子还快。”公司因此成为3,000万人民的真正统治者,每年税收收入达400万英镑。

公司官员在一封日期为1768年4月27日的、写给马德拉斯政府的信中,提到了一个事实。英国人在印度的力量,比起印度人的力量,还有法国人、荷兰人、丹麦人的力量,还是显得不足。克莱芙在1767年离开印度时,向公司董事提到了这一点:

“我们是明智的,自取得行政管理权后,从前属于地方官员的权力,都落入了我们的手中。他们现在只徒有其名。但他们还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尊敬他们。”

改革管理制度

在建立了英属印度帝国后,克萊芙意欲建立一个强大的管理系统。公务员薪酬得到提高,收礼受到禁止,克萊芙要求官员停止干预内陆贸易。这些举动都对防止贪污无补于事,公司内部仍然贪污成风,直到沃伦·黑斯廷斯时期才告终。相比之下,克萊芙的军事改革更为有效。他平息了一场英军军官带头的暴乱,暴乱的起因是军官不满克萊芙禁止收礼。当时正好有两队马拉地军队开往孟加拉。克萊芙重新组织了军队,得到了军队中的印度军官尊敬。克萊芙把全军分为三个旅,每支部队里包含的兵种都十分齐全,能独立对抗一支印度军队。军中炮兵虽然不足,但克萊芙仍未安排印度士兵接受炮兵训练。

晚年

1767年2月,克莱芙离开印度,再也没有重返这个国家。1768年,他在法国南部朗格多克-鲁西永地区埃罗省住了一段时间。克莱芙向当地糕点师傅介绍了一种印度糕点,经改良后被称为Le petit pâté de Pézenas,已经成为当地特产之一。[16]

同年,克莱芙成为皇家学会院士[15]

1769年,他买下了一个近伊舍(Esher)的带花园村屋,并委托万能布朗重新设计。

1772年,国会开展了一场对东印度公司的调查。克莱芙的政敌借此机会攻击他。在被问到为何在印度收受的大量资金时,他指出这是符合公司规定的,并辩护称:“我为我的克制感到惊讶”,认为自己还能得益更多。调查结果是东印度公司需要改革,但谴责克莱芙的动议未获通过。同年,克莱芙获颁巴斯勋章[15]还被任命为什罗普郡郡尉(Lord Lieutenant of Shropshire)。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克莱芙再次参与关于公司改革的讨论。克莱芙的大敌,上將约翰·伯戈因在1773年称克莱芙有作出过贪污的行为。克莱芙再次为自己辩护,还说“拿去我的财产吧,但要保存我的名声。”此后的投票洗清了克莱芙,赞扬他为国立下汗马功劳。未几,国会开始讨论1773年监管法令(Regulating Act of 1773),法令通过后,政府大幅改革了东印度公司。

1774年11月22日,克莱芙在伦敦伯克利广场的家中自杀。政府并未对此进行死因研讯,关于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一说他捅死了自己,一说他用铅笔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一说他吸食过量鸦片,还有报纸称他死于中风。[17]二十世纪的传记作家,约翰·沃特尼(John Watney)则认为:“他并非死于自杀……他死于吸毒过量造成的心脏病。”[18]虽然克莱芙的死,与他过往的精神病史与鸦片成瘾有很大联系,但造成他的死的短期原因是疾病(胆石症)造成的痛苦。他吸食鸦片就是为了减轻胆石症带来的痛苦。克莱芙自杀时,才刚刚拒绝了担任北美英军司令的职务。[19]他被葬于Moreton Say圣瑪加利大教区教堂(St. Margaret's Parish Church)。

克莱芙获封为爱尔兰贵族“克莱尔普拉西的克莱芙男爵”。他在利默里克郡克莱尔郡都有地产。他把他近利默里克的土地的名字改为“普拉西”。爱尔兰自由邦建立后,这些土地收为国有。20世纪70年代,政府在普拉西建立了一所技术学院。

家庭

“乔治·克萊芙与其家人,还有一个印度仆人”,由约书亚·雷诺士绘于1765年。

他有一只宠物象龟阿德维塔,后者于2006年去世。

罗伯特·克萊芙在1753年2月18日娶内维尔·马斯基林的姊妹玛格丽特·马斯基林(Margaret Maskelyne)为妻。两人育有六名子女:

  • 爱德华·克萊芙,第一代波伊斯伯爵(1754年3月7日-1839年5月16日)
  • 瑞贝卡·克萊芙(1760年10月10日-1795年12月)
  • 玛格丽特·克萊芙(1763年9月18日-1814年6月)
  • 伊丽莎白·克萊芙(1764年11月18日-?)
  • 卡洛琳·克萊芙(不详)
  • 罗伯特·克萊芙(1769年8月14日-1833年7月28日)

来源

  1. ^ 1.0 1.1 Robert, p. 110.
  2. ^ Keay, John, The Honourable Company -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Harper Collins, London, 1991, p. 289.
  3. ^ 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Lord Clive," Essays (London), 1891, pp.511–13 (First published in the Edinburgh Review, January 1840).
  4. ^ Burhan ibn Hasan, Tuzak-i-Walajahi Part I (Madras), 1934, p.xii.
  5. ^ Gibbs, Vicary (Editor). The Complete Peerage, Volume III. St Catherine's Press. 1912: 325. 
  6. ^ Sailing Ship "Dodington" (history). Dodington Family. [10 Jul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年1月14日). 
  7. ^ Russell, Alec. South Africa seeks its share of Clive's treasure trove. The Telegraph. 9 October 1997 [23 November 2008].  [失效連結]
  8. ^ Keay, John, The Honourable Company—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HarperCollins, London, 1991, ISBN 978-0-00-217515-9 p. 269.
  9. ^ H.E. Busteed, Echoes from Old Calcutta (Calcutta), 1908, pp.30–56.
  10. ^ Sir William Wilson Hunter. The Indian Empire: Its Peoples, History, and Products. Trübner & Company. 1886: 381– [11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5). 
  11. ^ S.R. Sharma. Mughal Empire in India: A Systematic Study Including Source Material. Atlantic Publishers & Dist. 1 January 1999: 767– [11 July 2012]. ISBN 978-81-7156-81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12. ^ L.S.S. O`malley. Bihar And Orissa District Gazetteers Patna. Concept Publishing Company. 1924: 29– [11 July 2012]. ISBN 978-81-726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13. ^ 13.0 13.1 P.J. Marshall, Bengal: The British Bridgehead (Cambridge), 1988, pp.78–83,144.
  14. ^ 他是爱尔兰贵族,可以在英国下议院担任议员。
  15. ^ 15.0 15.1 15.2 15.3 Gibbs, Vicary (Editor). The Complete Peerage, Volume III. St Catherine's Press. 1912: 326. 
  16. ^ Domaine de Larza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olvines.com, accessed 30 January 2012
  17. ^ Bence-Jones, Mark. Clive of India. Constable. 1974: 299. ISBN 0-09-459830-4. 
  18. ^ Watney, John. Clive of India. Saxon House. 1974: 216–217. ISBN 0-347-00008-8. 
  19. ^ Harvey p.160

参考书籍

Public Domain 本条目包含来自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 Arbuthnot, Alexander John; Clive, Robert. Lord Clive.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 Co. 1899 [2012-01-20]. OCLC 23411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 Burhan Ibn Hasan, Tuzak-I-Walajahi, University of Madras, 1934.
  • H.E.Busteed, Echoes from Old Calcutta, Calcutta, 1908.
  • Harrington, Jack, Sir John Malcolm and the Creation of British India, ch. 6,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ISBN 978-0-230-10885-1 
  • Harvey, Robert. A Few Bloody Noses: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Constable & Robinson, 2004.
  • Harvey, Robert. Clive: The life and Death of a British Emperor. Hodder and Stoughton, 1998.
  • A. Mervyn Davies, Clive of Plassey, London, 1939.
  • Michael Edwardes, The Battle of Plassey and the Conquest of Bengal, London, 1963.
  • Mark Bence-Jones, Clive of India, London, 1974.
  • P.J. Marshall, Bengal, The British Bridgehead: Eastern India 1740–1828, Cambridge, 1988.
  • Malleson, George. Lord Cliv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3 [2012-01-20]. OCLC 2143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7). 
  • Treasure, Geoffrey. Who's Who in Early Hanoverian Britain, 1714-1789. Stackpole Books. 2002. ISBN 0811716430. 

外部链接

军职
前任:
约翰· 阿德勒克朗(John Adlercron)
印度陆军总司令
1756 - 1760
繼任:
约翰·卡约(John Caillaud)
前任:
约翰·卡纳克(John Carnac)
印度陆军总司令
1765 - 1767
繼任:
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
愛爾蘭貴族爵位
前任:
新设立
克莱芙男爵
1762 - 1774
繼任:
爱德华·克莱芙(Edward C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