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
董小宛 | |
---|---|
字 | 青蓮 |
出生 | 1623年 蘇州 |
逝世 | 1651年12月0日 | (28歲)
国籍 | 明 |
别名 | 董白、青蓮女史 |
职业 | 歌妓 |
配偶 | 冒辟疆 |
董白(1623年—1651年),字小宛,又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蘇州人,明末清初歌妓、昆曲艺人、女诗人,亦是明末“秦淮八艳”之一。并位列于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1][2][3]
董小宛名冠秦淮,才艺双绝,能诗善画,主要作品有《仕女图》《秋园雅兴》《仿六如居士笔意》等,15岁时所画的《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董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董小宛不但有诗书画传世,而且还创制董糖等食品流传至今。[4]
她唯对明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一见倾心,于是立志相嫁,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嫁与冒辟疆为妾。因躲避清军,冒辟疆全家财产被洗劫一空,贫困如洗,董小宛仍不离不弃,想尽办法勉力支撑家计。冒辟疆一心研究学问,董小宛日夜为其查阅资料、抄写文稿,自己也着手《奁艳》的编纂。由于日夜劳累,竟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于1651年病逝。董小宛与冒辟疆结合后,两人情投意合,矢志不渝为世人所称道。[5]
生平
早年经历
董小宛出身苏绣世家,少女时家道中落,成为歌妓,很快就出了名,赢得了一些高洁之士的欣赏。董小宛因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工书善画,精晓食谱茶经,而“才色为一时之冠”。董小宛董小宛喜幽靜而好山林的泉水怪石,此心境與文人不謀而合。她個性潛靜,厭倦世俗之中的煩擾喧嘩,从金陵迁回苏州半塘[6],在桐桥内[7]双成馆[8]中吟诗弹琴,后又游历黄山、西湖、太湖。[1]
董小宛曾师从钱谦益学诗学画。冒辟疆《和書雲先生己巳夏寓桃葉渡卽事感懷原韻》詩跋中说,小宛在嫁给他之前,跟随钱谦益三年:「董姬十三離秦淮,居半塘六年;從牧齋先生遊黃山,留新安三年,年十九歸余。」[9]
结缘才子
据冒襄(辟疆)《影梅庵憶語》所记,崇禎十一年(1638年),16岁的董小宛第一次见冒辟疆。在数次求见未果之后,冒辟疆才终于与她相晤,冒辟疆自己描绘这次初会时写道,阿母从花径扶小宛出,只见她“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嫩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10]
当时的学者张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傳》则说,“吳次尾、方密之、侯朝宗咸向辟疆嘖嘖小宛名。”冒辟疆不以为然;小宛却经常向人打听冒公子,一见面就內語曰:「吾靜觀之,得其神趣。此殆吾委心塌地處也!」,連聲顧其母曰:「異人!異人!」[3] 近人孟森认为,冒辟疆《憶語》和张明弼《董傳》,均“过于妝點”。他指出,那时候冒辟疆属意陈圆圆,而董小宛则与钱谦益彼此契合。[9]
第二年夏天,冒辟疆再到苏州访董小宛,却又听说她去西湖游览,然后去黄山。早春他再访半塘,被告知小宛仍在黄山。这时,冒辟疆在好友许直的引荐下,与陈圆圆相识,并对其一见倾心。两人甚至誓定芳约,无奈冒辟疆急需解救身处战乱中的父亲,只能将这门亲事暂且放下。可未曾料到,此一去竟成永别,陈圆圆终为豪强劫掠。[3][10]
崇祯十五年,董小宛的母亲去世,小宛又因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冒辟疆回家乡的小船经过小桥,看到有个小楼矗立在水边,问行人:“这是哪里啊?什么人住在这里呢?”朋友回答说这里就是董家。冒辟疆停了船去拜访,见小宛同样遭受劫掠骚扰,正卧病在床,寝食俱废,于是满怀同情地宽慰她一番才离去。第二天冒辟疆到小宛家与她道别,小宛早在楼上远望着,看到冒疆的船靠岸,边赶紧跑过来登到船上说:“我已经整理好行装,将一路跟随送你”,冒襄只好由她。从浒关出发,经由梁溪毗陵、阳羡、澄江,最后到达北固,经历足足27天。她坚持要跟着冒襄走,然而他却“变色拒绝,告以期迫科试”,说考完秋试后才有时间考虑这些。最后约定,夏天冒辟疆去金陵乡试带上她一起去。[10]
冒辟疆先到海陵参加院试,直到六月份才回到了家里。妻子对他说:“董小宛让她的父亲过江来,告知冒辟疆,董小宛返回吴门,百日茹素,杜门不出,只翘首等候她与冒辟疆的金陵偕行之约“,冒妻“怜其意而许之”,对小宛的父亲表示:乡试之后,“無不可耳”。于是,冒辟疆便没有按当初约定接她一起去金陵,而是一个人直接到金陵,打算考完试后再告诉小宛。[10]
等到农历八月十五,冒襄刚考完试,就看到小宛已经在寓馆中等他了。这次从苏州租船孤零零来到金陵,董小宛一路惊魂,差点遭遇盗匪,“舟匿芦苇中,舵损不可行,炊烟遂断三日”,冒襄形容惊魂未定的小宛此时是“声色俱凄,求归逾固”。同行的来自魏塘、去间、闽、豫等各地的复社好友,听到小宛的故事,无不称赞她的胆识,怜悯她对冒辟疆的一片真心,纷纷为她赋诗作画鼓励她,在桃叶水阁摆了酒席宴请。当时在座的还有眉楼的顾夫人、寒秀斋的李夫人,她们都和小宛是至交,纷纷赶来为她庆祝。[10]
冒辟疆觉得一定会考中,计划接下来就处理小宛的事情。没想到冒襄父亲突然被批准退休,正在还乡的路上,船已靠岸,于是冒襄便也无暇处理小宛去留的事情了,直接从龙潭跟着父亲的船到了銮江,在銮江等着张榜。小宛从桃叶馆一路乘船追到那里,在燕子矶遇到大风浪,几次差点身遭不测,到了銮江,只能在銮江船内徘徊等他。七天后发榜了,冒襄只中副榜,心里只想日夜兼程的赶家。小宛哭着跟着,不肯回去。但冒襄知道追债的人看他是远道而来的人,必定会狮子大开口,所以船到达郭外樸巢后,冒辟疆便铁了心让她回吴门,“以厭責逋者(债主)之意,而後事可爲也”。[10] (张明弼(公亮)《冒姬董小宛传》:“姬时有父,多嗜好,又荡费无度,恃姬负一时冠绝名,遂负逋数千金,咸无如姬何也。”[3])
阴历十月,冒辟疆经过润州,去拜见房师郑公,当时闽中的刘大行从都门来,和陈大将军以及他的同盟刘刺史在船内饮酒。刘大行指着冒辟疆说:“一向都说辟疆你是个重风度情义的人,你怎么能这样辜负一个女子呢?”冒辟疆说:“黄衫、古押衙所做的事,不是君平、仙客他们自己能办到的。”于是这些朋友出钱出力,刘刺史自告奋勇出面调停,但调停失败。[10]
小宛一个人陷在苦难中,难以收拾局面。虞山宗伯钱谦益听说后,亲自到半塘去,在船上与她见了面。上到权贵官宦,下到市井村民,纷纷问了债务数目,三天内帮她还清了所有的债,索要回的契约堆积几乎一尺高。宗伯于楼船上摆酒席庆祝,在虎疁为小宛践行,并雇了船把她送回冒辟疆的家乡。冒辟疆这才搞清楚状况:钱谦益还写了书信给门生张祠部,为小宛除去了在乐籍,其它琐碎之事,由周仪部帮忙处理完成,南中原礼部的李宗宪也帮忙出了不少力。过了十月,终于彻底了却心愿,这是万般心血所灌注而成。[10]
崇祯十五年(1642年),小宛舟至如皋。其时小宛年十九,小冒辟疆四十三岁。董小宛初到如皋,并未住进位于集贤里的冒家宅院,而是由冒辟疆的夫人苏元芳为其置办了一处别院。此间董小宛“却管弦,洗铅华,精学女红”,过了四个月平静安逸的日子,不禁发出“骤出万顷火云,得憩清凉界;回视五载风尘,如梦如狱”的感叹。[11]
大约是在崇祯十六年(1643)初夏,她才正式搬进冒家,由正室苏氏迎归冒家。《影梅庵憶語》有云:“姬最爱月,每以身随升沉为去住。夏纳凉小苑,与幼儿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半榻小几,恒屡移以领月之四面。午夜归阁,仍推窗延月于枕簟间。月去,复卷幔倚窗而望。”这是以月名楼的最好证明。[11]
甲申之变(1644)带来的劫难,如皋的形势也急转直下,困苦的生活终究激起民变,城内杀人如麻,无奈之中冒辟疆与董小宛只能侍奉双亲奔走避难。他们在散失了大部分家当与金钱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如皋,时间是五月初五端午节。[12]
战乱过后,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就在这节骨眼上,冒辟疆却病倒了,下痢兼虐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疟疾发作寒热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几乎没有一刻能得安宁。为照顾他,董小宛把一张破草席摊在床榻边作为自己的卧床,只要丈夫一有响动,马上起身察看,恶寒发颤时,她把丈夫紧紧抱在怀里;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腹痛则为他揉摩;下痢就为他端盆解带,从没有厌倦神色。经过五个多月的折腾,冒辟疆的病情终于好转,而董小宛已是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12]
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伺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在照顾冒辟疆的过程中,婆婆和冒夫人几次要将她替换下来,董小宛都不肯,说:“我能够竭尽全力把公子服侍好了,那就是全家之福,我不算什么,我纵然得病死了,也是虽死犹生。” [12]
艰难的生活中,董小宛的身体本已虚弱。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九年,仅二十八岁的董小宛病死於冒府。董小宛在临终那天早晨还要求对长辈行年节大礼。冒辟疆葬小宛于园内影梅庵,旋作《影梅庵忆语》缅怀无已,海内亦有二十七家致挽,为小宛韶年殀损而哀悼。[13]
延伸阅读
江南歌妓知書,多傾慕东林党人,如:
影视形象
年份 | 电影作品 | 演員 | 剧中姓名 | 劇中稱謂 | 備注 |
1939 | 《董小宛》 | 周璇 | 董小宛 | ||
1963 | 《董小宛》 | 夏夢 | 董小宛 | ||
1964 | 《深宫怨》[註 1] | 尤敏 | 董小宛 | 董鄂妃 | 本片第一次將皇貴妃董鄂氏與董小宛合并為一人 |
年份 | 电视剧作品 | 演員 | 剧中姓名 | 劇中稱謂 | 備注 |
1974 | 《武侠董小宛》 | 孟丽萍 | 董小宛 | 董鄂妃 | 本劇將皇貴妃董鄂氏與董小宛合并為一人 |
1976 | 《董小宛》 | 李司棋 | 董小宛 | 董鄂妃 | |
1984 | 《順治帝與董小宛》单元(華視金玉劇坊) | 施思 | 董小宛 | 董鄂妃 | |
1987 | 《满清十三王朝》 | 吴宁 | 董小宛 | 董鄂妃 | |
1992 | 《一代皇后大玉儿》 | 戴自华 | 董小宛 | 董鄂妃 | |
2000 | 《京城大状师》 | 宋妍 | 董小宛 | 董鄂妃 | |
2000 | 《桃花扇传奇》 | 席与立 | 董小宛 | 董小宛 | |
2002 | 《魂断秦淮》 | 林静 | 董小宛 | 董小宛 | |
2002 | 《至尊食王》 | 董晓燕 | 董小宛 | 董鄂妃 | 本劇將皇貴妃董鄂氏與董小宛合并為一人 |
2015 | 《多情江山》 | 侯夢瑤 | 董小宛 | 德妃 |
註釋
相关文献
- ^ 1.0 1.1 李红.国色天香:中国古代美女传真.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8.1..203-204
- ^ 张洪基主编.喻世趣文[M.2002.07.第47页]
- ^ 3.0 3.1 3.2 3.3 张明弼. 虞初新志/卷03#冒姬董小宛傳. 维基文库.
- ^ 李红.国色天香:中国古代美女传真.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8.1..203-204
- ^ 冒襄. 影梅庵憶語. 维基文库.
- ^ 名城新闻网《古人在山塘,原来这样玩》:七里山塘一半称之为“半塘”,半塘以西就到了虎丘山麓,河面忽然开阔,半塘处河面称为“野芳浜”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的“虎丘灯船”条中这样记载:“日晡(申时,即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络绎于野芳浜中,行则鱼贯,泊则雁排。迫暮施烛,焜煌照彻,月辉与波光相激射。”
- ^ (1)清 张明弼《董小宛传》:冒辟疆“偶月夜荡舟至桐桥内,见小楼如画。”(2)名城新闻网《评弹声里多传奇,古宅小巷多故事》:桐桥跨山塘河支流十字洋桐桥圩,古名“胜安桥”,始建于宋代,曾为山塘街上最高、最美的单孔石拱桥,后屡毁屡建。1963年,因河道淤塞而填河拆桥,改为路面。(3)冒襄《影梅庵憶語》:是晚壹鬱,因與覓舟去虎疁夜遊。舟一過橋,見小樓立水邊。偶詢遊人:「此何處?何人之居?」友以雙成館對。余三年積念,不禁狂喜,即停舟相訪。
- ^ 西王母的侍女董双成
- ^ 9.0 9.1 孟森《董小宛考》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冒襄. 影梅庵憶語/第01卷. 维基文库.
- ^ 11.0 11.1 冒襄. 影梅庵憶語/第02卷. 维基文库.
- ^ 12.0 12.1 12.2 冒襄. 影梅庵憶語/第03卷. 维基文库.
- ^ 冒襄. 影梅庵憶語/第04卷. 维基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