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貝德里亞庫姆戰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贝德里亚库姆战役

貝德里亞庫姆戰役是發生在公元69年的羅馬帝國內戰。該地位在今日義大利的北方,是從日耳曼高盧或者伊里利庫姆,進入義大利半島的必經道路之一。69年四月,擁護維提里烏斯派的軍隊,從萊茵河軍區南下,與支持皇帝奧托的軍隊在此會戰,被稱為第一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維提里烏斯派勝利。同年10月,擁護維斯帕先的東方軍團從伊里利庫姆南下,在此地與維提里烏斯派的軍團展開攻防戰,稱為第二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維斯帕先派勝利。

第一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

第一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
四帝之年的一部分
日期69年4月15日
地点
结果 維提里烏斯派勝利
参战方
維提里烏斯派 奧托派
指挥官与领导者
凱奇納
瓦倫斯
保利努斯
凱爾蘇斯
伽路斯
提齊亞努斯
兵力
凱奇納軍團30000人
瓦倫斯軍團40000人
海軍6000人
近衛軍5000人
近衛軍輔助騎兵(?人)
劍奴2000人
伊里利庫姆軍團10000人
西班牙第七軍團(?)
不列顛第十四軍團(?)

戰前配置

69年1月1日,羅馬帝國駐守萊茵河防線的「日耳曼軍團」,拒絕向羅馬城的皇帝伽爾巴宣誓效忠。他們擁立甫上任不久的下日耳曼行省長官維提里烏斯為皇帝,隨即向羅馬方面進軍。

日耳曼軍區共有七個軍團,他們以兩路主力進入義大利半島:第一軍以凱奇納自己的「第四軍團」為主力,加上「第廿一軍團」、「第四軍團」的分隊、以及輔助兵共約三萬人,從今日瑞士大聖伯納隘口翻越阿爾卑斯山,直線進入義大利半島。第二軍則以瓦倫斯自己的「第一軍團」為主力,加上「第五軍團」、以及「第十五軍團」和「第十六軍團」的分隊,加上輔助兵共約四萬人,先進入高盧的里昂,轉而南下至納爾波高盧行省,沿著海岸取道今日的熱那亞進入義大利,再與凱奇納會師。

羅馬方面獲得日耳曼起兵的消息時,已是奧托就任皇帝。奧托命令位於拿波里米塞魯姆的海軍艦隊6千人,先渡海至納爾波高盧,牽制瓦倫斯的部隊。

在羅馬的主戰力部分,他將羅馬城近衛軍的五個大隊編入軍隊(約5千人),並召集2千個劍奴,向北迎戰凱奇納的部隊。奧托取得伊里利庫姆(即潘諾尼亞達爾瑪提亞美西亞)的「多瑙河軍區」四個軍團援助,該軍團各派遣2千人的分隊進入義大利。此外,西班牙的「第七軍團」、不列顛的「第十四軍團」也支持奧托,紛紛率部趕往戰場。奧托的主力由保里努斯、凱爾蘇斯和伽路斯擔任統帥,打算將凱奇納封鎖在高盧。

第一階段

奧托的海軍由莫斯庫斯率領,到達了高盧的佛路姆·優里烏斯殖民地(今日法國普羅旺斯弗雷儒斯 Frejus),與瓦倫斯的輔助部隊交戰。奧托的部隊成功地封鎖了海上通路,但並未出現決定性的戰役。

凱奇納出乎意料之外,迅速地在3月翻越阿爾卑斯山,來到北義大利。凱奇納的先遣「西里烏斯騎兵隊」在帕都斯河(今日的波河)行動,攻下了波可北岸的美地歐拉努姆(今日的米蘭)、諾瓦里亞(今日的諾瓦拉)等堅強的都市,介於阿爾卑斯山與波河之間的平原和城市,全都掌握在維提里烏斯軍的手中。支持奧托派的克雷莫納被攻陷,介於普拉肯提亞(今日的皮亞欽察)與提奇努姆(今日的帕維亞)的奧托派騎兵受到截擊。這一階段中,維提里烏斯派是佔著優勢的。

第二階段

凱奇納猛攻攻普拉肯提亞,但卻被守城士兵擊退,凱奇納撤退波河以北,回到克雷莫納。奧托派的瑪爾凱率著劍奴部隊渡河,在零星的衝突中取得了相當勝利。凱奇納計劃在克雷莫納附近的大道上引誘敵人,並在一旁的森林裡埋設伏兵;但事機洩漏,凱爾蘇斯率領的騎兵刻意減慢追逐佯退部隊的速度,讓森林的伏兵冒失地衝出,反而將對方包圍;但凱爾蘇斯謹慎行事,在未完成包圍之前,凱奇納的部隊得以衝殺突圍而出。

在接下來的幾次衝突中,凱奇納以分散部隊的方式作戰,卻不斷地被保里努斯和凱爾蘇斯率領的大軍擊敗。在第二階段中,奧托派是佔優勢的一方。

第三階段

4月6日,瓦倫斯與凱奇納會師,維提里烏斯派決定全軍而出。

奧托派內部,則討論著不同的戰略。保利努斯認為,維提里烏斯派的部隊已經全數抵達,對方沒有更多的援軍;而且維提里烏斯的軍隊受困在波河平原上,沿海地區受到封鎖,給養不易,因此應該繼續將敵人包圍至夏天再予以攻擊。但皇帝奧托與其兄長提齊亞努斯則主張速戰速決。於是雙方便在貝德里亞庫姆的平原上佈陣。

4月15日,奧托聽到謠言,認為維提里烏斯派將要投降。於是他親自到了前線,奧托與他身邊的人向維提里烏斯的軍隊歡呼。但維提里烏斯派的士兵卻用敵意的嘟噥來回答對方,卻使得奧托一方的人們不曉得情勢,以為他們將被自己人出賣,於是產生了混亂。維提里烏斯派的以整齊的隊列進攻,衝破了奧托的中心陣地。雙方士兵短兵相接,成為一場混亂的肉搏戰,死傷慘重。奧托派的數位將軍被殺,奧托本人以及統帥趁著黑夜逃亡。第二天,奧托派的軍團明瞭己方主將非死即逃之後,便向維提里烏斯派投降了。

第一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結束,維提里烏斯派獲勝。

評價與後續

由於這場戰役,雙方的將領皆非單一指揮系統,因此整個戰爭過程顯得相當混亂,大部分時候皆處於彼此之間的各自衝突,因此很難以稱其為「會戰」。此外,由於當代關於此會戰的記載不甚清淅,因此支持奧托的第七軍團、第十四軍團是否到達且參與戰役,後世也難以確定。

支持維提里烏斯的為日耳曼軍團,而支持奧托的為多瑙河軍團以及羅馬本身的近衛部隊。但在這場戰役結束之後,失敗一方的多瑙河軍團,受到日耳曼軍團的多加侮辱,並命令他們留在克雷莫納城裡建築競技場,如此便種下了雙方在下一場戰役的仇恨種子。

第二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

第二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
日期69年10月
地点
貝德里亞庫姆、克雷莫納
结果 維斯帕先派勝利
参战方
維斯帕先派 維提里烏斯派
指挥官与领导者
安托尼烏斯
伐魯斯
凱奇納(戰前被俘)

在第一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之後,失敗的潘諾尼亞軍團遭到勝利一方(日耳曼軍團)的多方侮辱,並強迫他們在克雷莫納建造工程。後來,在軍團長安托尼烏斯·普利姆斯的慫恿之下,他們投入維斯帕先的東方陣營,起兵攻入義大利。維提里烏斯一派,仍以他們先前進入義大利後的日耳曼軍團為主力,與對方再度於義北的貝德里亞庫姆一帶展開戰鬥。

第一階段

支持維斯帕先一派的軍團,皆為帝國的東方軍團(多瑙河軍團、敘利亞軍團、猶太軍團)。敘利亞行政長官木奇亞努斯打算帶著他的軍隊,經過小亞細亞進入歐洲,欲與多瑙河軍團會合之後,一起進入義大利。維斯帕先本人已經控制了羅馬城的糧倉——埃及,他們打算利用糧食供給來逼迫維提里烏斯。但安托尼烏斯與阿里烏斯·伐魯斯卻已經率領著潘諾里亞的第七軍團、美西亞的騎兵中隊,從伊里利庫姆翻過阿爾卑斯山的布倫納隘口,佔領了維凱提亞(今日的維琴察),隨後攻下了維羅納

在維提里烏斯一方,則是由凱奇納率領著八個軍團的兵力,在維羅納附近建立營地。但就在此刻,駐在拉溫那的海軍艦隊發生兵變,長官路奇里烏斯·巴蘇斯,利用手下的士兵多為達爾瑪提亞和潘諾尼亞行省的出身,於是便投靠到維斯帕先一方。主帥凱奇納認為局勢不利於己,便在自己的部隊面前陣前倒戈,宣佈將投靠維斯帕先;但他的部隊拒絕服從,推舉副帥法比烏斯·法布路斯卡西烏斯·隆古斯為他們的新長官,並逮捕凱奇納。

第二階段

安托尼烏斯不願意放過敵軍指揮將領混亂的機會,便立刻將部隊推到了貝德里亞庫姆。雙方在此處發生了幾場接觸戰。維斯帕先一方的增援兵力開到,維提里烏斯派則撤退到克雷莫納。安托尼烏斯聽到對方的增援部隊也即將到達,於是便鼓勵起士兵的情緒,與對方在克雷莫納附近展開激戰。旭日東昇時,維提里烏斯軍隊敗退,困守在克雷莫納城內。

勝利的部隊繼續強攻克雷莫納。10月28日,克雷莫納陷落,安托尼烏斯帶著四萬名武裝士兵進城,並恣意地大肆屠城。

評價與後續

第二次的貝德里亞庫姆戰役,主要因素是第一次戰役結束之後,潘諾尼亞軍團士兵在情緒上受到日耳曼軍團的嚴重侮辱。因此,帶領敘利亞軍團木奇亞努斯,始終未來得及趕赴義大利北部戰場,而成為由潘諾尼亞軍團為主力的「復仇之戰」。整體看來,雙方的指揮系統仍與前次一樣混亂,並且雙方的兵力都不是同時到達戰場,而是一連串的增援、遭遇、攻城與防禦過程,因此雙方投入的兵力數是十分混雜的。

在第二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中,最關鍵的是克雷莫納的攻城戰。在克雷莫納陷落之後,進入義大利的通道已經開啟。維提里烏斯的另一員大將瓦倫斯,在高盧尋求援軍時受俘遇害。安托尼烏斯進入羅馬城,維提里烏斯兵敗身亡,日耳曼軍團受到安托尼烏斯的殘酷殺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