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运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通运桥

坐标31°35′15″N 120°17′54″E / 31.58751°N 120.29830°E / 31.58751; 120.29830

工运桥

工运桥,又名通运桥,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的一座大桥,位于无锡火车站南侧的工运路上。

背景

工运桥原名通运桥,为1913年祝大椿为代表的无锡各界人士捐款筹资建造的四孔大木桥[1]。1926年5月21日,德兴丝厂工人群众为增加工资,在中共地下党员刘群先等领导下,与无锡县丝业公会负责人程炳若交涉,但无锡警察逮捕了13名女工代表[2]。此举激怒了丝厂工人,工人在通运桥堍乾甡丝厂门口示威。中共江浙区委孙良惠到无锡指导罢工斗争。中共无锡独立支部负责工人运动的秦起直接领导了罢工斗争。5月23日,数千名女工举行示威游行,当队伍行至通运桥时,遭到武装水警、商团、救火大队的镇压。城区各丝厂女工闻讯停工声援,组成无锡县21家丝厂、共两万名女工的同盟罢工[3]。5月28日,无锡当局和各丝厂资方被迫接受女工提出的大部分复工条件[4]

沿革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入无锡县。因原通运桥破损不堪,当地民众要求新政府拆除旧桥重建,但政府回答财政无力支持。为纪念这次丝厂女工的大罢工,也因原木桥不利于工人行走,1927年10月9日,在全县各业工会联席会议上,丝厂工会首先提出捐献工资作为改建通运桥的资金,得到其他行业工会和社会各界的响应,共得捐款1.9万余元[5],以纱厂公会两业职工每人捐献两日工资充作建桥资金。此外,资方丝厂、纱厂业公会也捐款7500余元,沪宁铁路局捐助3000元,行政局出资2000元,并由当时的无锡县工联总会牵头,成立桥工委员会。新桥由上海新顺记营造厂承包,改建成无锡第一座钢筋水泥桥[6]

1928年11月8日,大桥竣工通车。对于桥命名曾有一番争议,无锡县长俞仲还提出以“中山”两字命名,工商界人士提出以“工商”为桥名,而无锡工人主张建桥资金绝大部分是职工群众所捐献,应该以“工运”为桥名[7]。最后无锡县政府同意,并于桥的两端竖碑撰文,以志纪念,当地市民也俗称其为大洋桥[8]

1960年,工运桥由7米拓宽至14.5米。1983年,再次拓宽至20.9米[9]。2002年,无锡火车站广场改建工程中,工运桥被拆重建拓宽。工程于4月1日动工,同年9月30日竣工,由无锡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无锡市城市投资发展总公司建设[10]。由于工运桥与通运路易混淆,2002年,将通运路改为工运路,以桥命名[6]。2005年,无锡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总公司完成“二路三桥”养护项目(盛岸西路、梁清路庆丰桥、工运桥、高墩桥),荣获2005-2006年度江苏省“优质养护片”荣誉称号[11]

参考

  1. ^ 沈锡良,邹百青. 无锡运河记忆.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9-05: 38. ISBN 978-7-80733-323-4. 
  2. ^ 池子华著. 中国近代社会史论.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03: 161–162. ISBN 978-7-5650-1228-0. 
  3. ^ 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 无锡地区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12: 14. ISBN 7-5012-3836-7. 
  4. ^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江苏省志 63 社团志 妇女团体篇.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0-01: 54–55. ISBN 7-80122-552-X. 
  5. ^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 江苏省革命遗址通览 上.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4.01: 215–216. ISBN 978-7-5098-2512-9. 
  6. ^ 6.0 6.1 郁有满编. 无锡运河志.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8: 115. ISBN 978-7-80748-313-7. 
  7. ^ 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无锡地方资料汇编 第7辑. 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159–160. 
  8. ^ 赵永良,蔡增基主编. 无锡历史文献丛书 第1辑 4 姚铭盘(方勉)等 无锡乡土教材 侯鸿鉴 锡金乡土历史地理合订.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12: 59–60. ISBN 7-313-06844-1. 
  9. ^ 沈锡良,邹百青. 无锡运河记忆.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9.05: 73–75. ISBN 978-7-80733-323-4. 
  10. ^ 王耀元主编;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 无锡年鉴 2003. 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无锡:无锡市史志办公室. 2003.06: 105. ISBN 7-900366-05-9. 
  11. ^ 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 无锡年鉴 2007.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7.06: 151. ISBN 7-80238-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