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热带气旋/编辑指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編輯熱帶氣旋注意事項

  1. 當有熱帶氣旋形成時,各氣象機構皆將對該熱帶氣旋發出報告或警告,但僅為暫時性,在熱帶氣旋消散後便不再發佈。
  2. 儘量於熱帶氣旋活躍時編寫資料,並多加善用網頁存檔功能,編寫時得使用自己的文字,嚴禁抄襲涉及侵權行為原創研究
  3. 各氣象機構皆可能提供不同之風暴資料,每個研判可能會有誤差。
  4. 可能風暴名稱有異,儘量標明各機構相關資料。
  5. 編輯熱帶氣旋條目時,需要總結路徑圖等。
  6. 维基共享资源有人專門上載各熱帶氣旋的衛星雲圖及路徑圖,因此可在維基共用維基共享資源相關分類中尋找,但切勿將條目當成圖片庫
  7. 熱帶氣旋模板的結構有些複雜,不易使用,不過下面有說明。
  8. 熱帶氣旋條目主要使用「{{Infobox Hurricane}}」,若為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可用「{{熱帶氣旋基礎資訊}}」。
  9. 資料可能需要長期更新。
  10. 可根據報導資料更新,但請使用自己的文字,並且避免編輯戰,一旦發生編輯戰,頁面可能被全保護,本專題沒有管理員常參與,活躍中風暴的條目可能會沒有更新,停留在幾天前的資訊,整體的品質受到嚴重影響(例如:颱風奧鹿 (2017年))。
  11. 需特別留意各部門於事後公佈的「最佳路徑」(Best Track)或「熱帶氣旋年鑑」,或會對熱帶氣旋路徑及強度資料作出修正。
  12. 風季條目名稱為XXXX年(洋域)(颶風/颱風/熱帶氣旋)季,例如: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
  13. 繁簡及名稱依先到先得。
  14. 非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名稱為XXXX年(熱帶風暴/颶風/氣旋)XX或{熱帶風暴/颶風/氣旋)XX_(XXXX年)(例如:颶風亞歷克斯 (2016年)2003年热带风暴安娜),須先到先得,歷年同名間明顯最具有代表性可省略年分(例如:颶風瑪麗亞)。
  15. 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名稱為(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颱風)XX_(XXXX年)(例如:颱風尼莎 (2017年)),僅有被除名且僅使用一次才可省略年分(例如:颱風天鴿)。
  16. 雖強度達熱帶風暴即可建條目,但為避免低關注度熱帶氣旋條目存廢戰,除非達大型熱帶氣旋(風速每小時178公里以上),否則可能未顯著影響陸地的熱帶氣旋建議不要建立條目。
  17.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僅適用於颶風,不得用於非稱颶風的熱帶氣旋,但可以說明強度相當於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幾級颶風,以下是範例(以西北太平洋為例)。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颱風名稱)升格為一級颱風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颱風名稱)調升至相當於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一級颶風。

風季條目模板

全年概括模板

全年概括模板應掛在某年的季度條目(如: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頁首。

編碼 註解
{{Infobox hurricane season
| Basin=①
| Year=②
| First storm formed=③
| Last storm dissipated=④
| Strongest storm name=⑤
| Strongest storm pressure=⑥
| Strongest storm winds=⑦
| Average wind speed=⑧
| Total depressions=⑨
| Total storms=⑩
| Total hurricanes= (11)
| Total intense= (12)
| Fatalities= (13)
| Damages= (14)
| Track= (15)
| five seasons= (16)
}}

①WPac為西北太平洋,EPac為東北太平洋,NIO為北印度洋,Atl為大西洋,SWI為西南印度洋,SPac為南太平洋,Aus為澳洲海域。
②季度(年計)。
③季度中,首個熱帶氣旋形成時間(達熱帶低氣壓程度)。
④季度中,最後一個熱帶氣旋消散時間(達熱帶低氣壓程度),季度未完請填「風季未結束」。
⑤季度中,最強的熱帶氣旋名稱。
⑥季度中,最強的熱帶氣旋的最低氣壓,單位為百帕
⑦季度中,最強的熱帶氣旋的最高風速,以各區專責氣象機構平均風力為準,單位為
⑧各區專責氣象機構以?分鐘平均風速為標準。
⑨季度中所有熱帶氣旋總數量,程度低至熱帶低氣壓也計算在內。
⑩季度中達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總數量。
(11)季度中達(颶風/颱風/熱帶氣旋)強度的熱帶氣旋總數量。
(12)季度中達相當於5級颶風強度的總數量。
(13)各國在此季度受吹襲後死亡人數。
(14)各國在此季度受吹襲後的金錢損失總數目,單位為百萬美元
(15)季度總結圖,總結圖一向能在維基共享資源相關分類中找到。未有總結圖時請使用Temporary cyclone north.svg
(16)過去及未來兩年。

以下為一例:

热带气旋/编辑指南
氣旋季總結圖
氣旋季長度
首個系統形成5月26日(熱帶低氣壓01W
末個系統消散12月28日(颱風納坦
最強風暴
名稱颱風莫蘭蒂
 • 最高風速220 km/h(140 mph)
10分鐘平均風速
 • 最低氣壓890 hPambar
氣旋季統計
熱帶低氣壓數47
風暴數26
颱風數13
超級颱風數6
死亡人數至少869人
財產損失$95.3億(2016年美元
太平洋颱風季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Infobox hurricane season
| Basin=WPac
| Year=2016
| First storm formed=5月26日([[熱帶低氣壓01W (2016年)|熱帶低氣壓01W]])
| Last storm dissipated=12月28日([[颱風納坦 (2016年)|颱風納坦]])
| Strongest storm name=[[颱風莫蘭蒂 (2016年)|颱風莫蘭蒂]]
| Strongest storm pressure=890
| Strongest storm winds=120
| Average wind speed=10
| Total depressions=47
| Total storms=26
| Total hurricanes=13
| Total intense=6
| Fatalities=至少869人
| Damages=9530
| Pre-damage=≥
| Track=2016 Pacific typhoon season summary.png
| five seasons=[[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2014]]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2015]] '''2016'''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2017]] [[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2018]]
}}

迷你單獨風暴模板

迷你單獨風暴模板應掛在介紹熱帶氣旋的章節內。

編碼 註解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Basin=①
|Formed=②
|Dissipated=③
|Image=④
|Track=⑤
|10-min winds=⑥
|3-min winds=⑦
|1-min winds=⑧
|Pressure=⑨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Basin=①
|WarningCenter=②
|Image=③
|Track=④
|Formed=⑤
|Dissipated=⑥
|10-min winds=⑦
|1-min winds=⑧
|Pressure=⑨
}}

①WPac為西北太平洋,EPac為東北太平洋,NIO為北印度洋,Atl為大西洋,SWI為西南印度洋,SPac為南太平洋,Aus為澳洲海域。
②該熱帶氣旋的形成日期。
③該熱帶氣旋的消散日期。
④該熱帶氣旋的衛星圖片。
⑤該熱帶氣旋的路徑圖。
⑥該熱帶氣旋10分鐘平均最高風速()。
⑦該熱帶氣旋3分鐘平均最高風速()。
⑧該熱帶氣旋1分鐘平均最高風速()。各洋域必須填寫,以加上模板顏色及風暴程度。
⑨該熱帶氣旋的最低氣壓(帕斯卡)。此項必須填寫,以加上模板顏色及風暴程度。

以下是一例:

4級 強烈熱帶氣旋(BoM
3級 熱帶氣旋(SSHWS
 
持續日期2017年3月23日-2017年3月30日
強度195 km/h(120 mph(十分鐘) 
943 hPambar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Basin=Aus
|Formed=2017年3月23日
|Dissipated=2017年3月30日
|Image=Debbie 2017-03-28 0010Z.jpg
|Track=Debbie 2017 track.png
|10-min winds=105
|1-min winds=105
|Pressure=943
}}

風暴條目模板

一共有兩種模板,一是颶風模板,二是颱風基礎資訊模板

颶風模板

適用於所有熱帶氣旋。

編碼 註解
{{Infobox hurricane
| name          = ①
| basin         = ②
| image         = ③
| caption       = ④
| formed        = ⑤<!-- {{start date|yyyy|mm|dd}} -->
| dissipated    = ⑥<!-- {{end date|yyyy|mm|dd}} -->
| extratropical = ⑦<!-- {{start date|yyyy|mm|dd}} -->
| 1-min winds   = ⑧<!-- in knots, number only -->
| 3-min winds   = ⑨<!-- in knots, number only -->
| 10-min winds  = ⑩<!-- in knots, number only -->
| gusts         = (11)<!-- in knots, number only -->
| pressure      = (12)<!-- in mbar (hPa), number only -->
| fatalities    = (13)
| damages       = (14)
| affected      = (15)
| cycloneseason = (16)
}}

①該熱帶氣旋的中文名稱。
②該熱帶氣旋的所處洋域。
③該熱帶氣旋的衛星雲圖。
④描述上衛星雲圖的說明。
⑤形成日期。
⑥消散日期。
⑦轉化日期。
⑧一分鐘平均風速。
⑨三分鐘平均風速。
⑩十分鐘平均風速。
(11)最大陣風。
(12)最低氣壓。
(13)罹難人數。
(14)損失金額(美元)。
(15)影響地區。
(16)風季歸屬。

範例

以下是一個風暴模板的範例:颶風艾瑪

颶風伊爾瑪
Hurricane Irma
五級颶風(美國
9月6日,位於英屬維爾京群島近海、正處最高強度的颶風伊爾瑪
形成2017年8月30日
消散2017年9月16日
9月12日起轉變成溫帶氣旋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185英里/小時(295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14毫巴百帕);26.99英寸汞柱
死亡共134人(截至10月10日)
損失> $645.95億(2017年美元
(非官方統計有記錄以來經濟損失第四大英语List of costliest Atlantic hurricanes的颶風)
影響地區佛得角背風群島(特別是巴布達島聖巴泰勒米聖馬丁島維爾京群島大安地列斯群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巴哈馬美國東部(特別是佛羅里達州
2017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Infobox hurricane
| Name             = 颶風伊爾瑪<br>{{lang|en|Hurricane Irma}}
| Basin            = Atl
| Year             = 2017
| Type             = hurricane
| image            = Irma 2017-09-06 1745Z.jpg
| Image name       = 9月6日,位於[[英屬維爾京群島]]近海、正處最高強度的颶風伊爾瑪
| Formed           = 2017年8月30日
| Dissipated       = 2017年9月16日
| Extratropical    = 9月12日
| 1-min winds      = 160
| Pressure         = 914 <!-- Please do not change the values for pressure and wind speed. Any changes will be reverted -->
| Damagespre       = >
| Damages          = 64595
| Damagespost      = 非官方統計有記錄以來{{link-en|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大西洋颶風列表|List of costliest Atlantic hurricanes|經濟損失第四大}}的颶風
| Fatalities       = 共134人<small>(截至10月10日)</small>
| Areas            = [[佛得角]]、[[背風群島 (加勒比海)|背風群島]]<small>(特別是[[巴布達島]]、[[聖巴泰勒米]]、[[聖馬丁島]]和[[維爾京群島]])</small>、[[大安地列斯群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巴哈馬]]、[[美國東部]](特別是[[佛羅里達州]])
| Hurricane season = [[2017年大西洋颶風季]]
}}

颱風基礎資訊模板

僅用於巔峰在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