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湘陵园

坐标30°39′02″N 104°02′43″E / 30.65042°N 104.04541°E / 30.65042; 104.0454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0°39′02″N 104°02′43″E / 30.65042°N 104.04541°E / 30.65042; 104.04541

劉湘陵園
四川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
時代民國
編號338
认定时间2007年6月1日

劉湘陵園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東臨成都武侯祠,為川军将领劉湘之墓園。建于1941年,占地130亩,由建筑大师杨廷宝主持设计。1953年与武侯祠合为南郊公园,1974年武侯祠从南郊公园分出,2003年起南郊公园由武侯祠博物馆管理,刘湘陵园又称为武侯祠博物馆西区。

1981年4月4日,南郊公园被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1日,刘湘陵园被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

歷史

1938年1月20日,刘湘在汉口逝世,同年2月灵柩运回成都,并选定武侯祠西侧墙外的一片良田营建墓园[2][3]。墓园由杨廷宝主持设计,基泰工程司监造,华西兴业公司承建。耗资140余万元,1939年1月20日开工,1941年冬主体工程完工。[4][5]此后继续进行栽培树木、修建荷花池、镌刻纪念诗文等工作。但因资金紧缺,至1949年成都解放之时仅完成栽培树木一项。刘湘墓园自选定墓址至1949年,由墓园管理委员会管理,有专门的警卫部队守卫,不准外人进入。[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墓园被成都军区后勤部第四油库占用。1953年8月,油库迁走,成都市人民政府出资2.5亿元旧币,由市文化局对刘湘墓园及武侯祠进行整修,合为南郊公园并对外开放。[6][7][3]对刘湘墓园的房屋、墙垣、道路进行了整修,并大量栽培花木,为减少墓园气氛,还铲去了刘湘墓的封土,涂削了如牌坊门上的“刘故上将墓园”一类匾额,荐馨堂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则作展厅和办公室之用[3]

1964年,成都市园林局成立,南郊公园成为成都市园林局下属单位[8]。1966年“文革”开始后,8月20日起,四川大学成都工学院西南民族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及市一中等校的红卫兵持锄头、钢钎来挖刘湘墓,但因刘湘墓是钢混结构,一时未能挖开;23日晚,从城建部门调来四部吊车,吊起石板,拉断钢筋,才得以进入墓室,次日开棺后焚毁了刘湘遗体;当时一位公园工作人员在打扫时偷偷收集了刘湘的骨殖,埋藏于园内[3]

1972年,重新隶属市文化局[8]。1974年,南郊公园与武侯祠各自成立管理机构,统一售票,收入平分[7]。1973年,将刘湘墓台前的石狮移至旌忠门前,并在墓台上建展览室[3]。1974-1976年,征地11.08亩,并扩建人工湖。1984年,改为单独售票。[7]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刘湘得到正面评价,刘湘墓也开始得到保护。198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重修刘湘墓,寻回骨殖,盒装后埋于水泥塔中(水泥塔建于原坟台上),并在塔前立墓碑。[3]1986年,公园建成设施丰富的儿童乐园[7]。1989年,再次交由成都市园林局管理[8],同年维修东、西厢房,扩建人工湖,改建茶社,至此公园总面积达7.93公顷[7]

1999年,为支持武侯祠扩建,与其重画边界[9]。2003年12月,中共成都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南郊公园并入武侯祠博物馆[6],此后牌坊门及荐馨殿挂上了“成都武侯祠”的牌子,对历史原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10]

建筑

刘湘墓园坐北朝南,占地130亩,布局仿中山陵[11],中轴线长400余米,目前自南向北依次为牌坊门、旌忠门、碑亭、荐馨堂、墓冢,荐馨堂前有东西配殿。[12][3]

  • 神道碑:原位于大门外约80米处,为漢白玉石碑,篆书“故陆军上将刘讳湘神道铭”,龔澤博書,1965年被农民捣毁。[3][4]
  • 牌坊门:即墓园大门,四柱三门,面阔18米,通高10米。4个柱基宽1米、高2米,其上为4根方形石柱,柱顶为圆形,有浮雕。正中两石柱略高。石柱与石梁采用穿斗结构。最初挂“刘故上将墓园”匾,建立南郊公园后曾挂有“南郊公园”匾。[13][4]
  • 旌忠门:又称纪功坊,俗称三洞门,与大门相距400米,面阔18米,进深5米,通高10米,建筑面积114平方米。正面开3个拱形门洞,中央门洞高约5米,宽3约米多,两侧门洞稍小,两侧面又各开有一门洞贯穿东西。正中屋顶为单檐悬山式,两侧为歇山式。门前的两座石狮原位于坟台之上,1973年移至此处。旌忠门正面原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永念忠勋”匾,背面原有蒋介石所题“飒爽犹存”匾。[4][13][14]
  • 碑亭:原有两座,一为方形,内立《国葬令》碑,一为多边形,内立《褒扬令》碑。两碑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余兴公刘东父书。《褒扬令》碑亭在“文革”中被拆除,今仅存《国葬令》碑亭,且碑已不存。[3]《国葬令》碑亭平面呈四方形,宽8米,四面开门,重檐四角攒尖顶。[4]
  • 纪念铜像:位于碑亭后,今已不存。为刘湘立姿铜像,因身体比例不当,后由刘旧部郭文钦捐资,雕塑家刘开渠重塑,1947年1月完成。[4]
  • 荐馨殿:或称荐馨堂,为墓园中最大建筑,用于祭奠,内原有刘湘画像及各式纪念物。五开间,面阔30米,进深19米,通高20.9米。[13][4]
  • 东西配殿:五开间,面阔24.1米,进深10.8米,高8.2米。[15]
  • 墓冢:位于荐馨殿后,平台高1.5米,宽45米、深18米。1985年立墓碑,通高3米,左款楷书“抗日战争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一级上将”,正中隶书“刘湘之墓”,右款楷书“公元一九八五年立”。平台前端东侧有小门可进入墓室。[4][13]

参考文献

  1. ^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川府函〔2007〕114号)
  2. ^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成都市志·文物志.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0: 161–162. ISBN 7-80543-898-6.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成都市武侯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刘湘墓园今昔谈——从刘湘之死说起(梁玉文). 武侯文史集萃.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264–270. ISBN 7-220-05234-0.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四川文物志·下册. 成都: 巴蜀书社. 2005: 1534–1536. ISBN 7-80659-773-5. 
  5. ^ 杨蕴成. 刘湘墓园补遗. 四川文物. 1994, (6): 2. 
  6. ^ 6.0 6.1 何红英. 刘湘墓沿革简记. 文史杂志. 2005, (5): 12-13. 
  7. ^ 7.0 7.1 7.2 7.3 7.4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成都市志·园林志.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76–79. ISBN 7-220-04101-2. 
  8. ^ 8.0 8.1 8.2 邱雅欣; 张珏娟. 武侯祠南郊公园整合走“三国”路线. 四川日报. 2003-12-09. 
  9. ^ 张丽君; 何红英. 成都武侯祠近十年建设发展概述. 四川文物. 2001, (5): 36-42. 
  10. ^ 程刚 主编. 南郊公园易名说——兼谈刘湘墓园之争(王增辉). 四川房地产年鉴·2012. 2012: 348–349. 
  11. ^ 张镈著. 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 44. ISBN 978-7-5618-3825-9. 
  12. ^ 刘湘陵园简介
  13. ^ 13.0 13.1 13.2 13.3 国家文物局主编. 中国名胜词典(精编本).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1032. ISBN 7-5326-0710-0. 
  14. ^ 旌忠门简介
  15. ^ 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武侯年鉴·2010. 新华出版社. 2010: 200. ISBN 978-7-5011-9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