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二戰的法西斯主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戰的法西斯主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成立、流行甚至執政的法西斯主義組織或政黨,該些政黨多半受到一戰時的民族主義浪潮,以及戰間期時的經濟大蕭條所成立,其最初主要理念為改善大蕭條時的經濟問題,以及改善民族問題而產生,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共產勢力的全球擴張[1],不少法西斯政黨開始進入激進與極端的組織,強調反共民族復興等主張,使國家陷入政治混亂,加上納粹德國發起二戰並橫掃歐洲的影響,導致不少法西斯組織被禁止。本頁列出了法西斯主義的組織和政黨。

歐洲

德國

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是最典型的法西斯主義政黨,自1936年希特勒上台後,一直是德國的第一大黨。

義大利

國家法西斯黨貝尼托·墨索里尼的領導下於1922年10月28日進軍羅馬,隨後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任命貝尼托·墨索里尼成為義大利總理,讓墨索里尼的國家法西斯黨在支持君主制下追求自己的政治野心。墨索里尼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政治領導人,就任時只有39歲。

義大利王國

墨索里尼領導的國家法西斯黨一度被認為是世界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最初提出反共以及恢復古羅馬光榮等主張獲得群眾的支持。墨索里尼掌權後,對內展開獨裁統治,禁止並解散所有政黨,立法規定國家法西斯黨為國內唯一合法政黨,對外則與德國日本結盟成為軸心國,先後入侵衣索比亞索馬利蘭阿爾巴尼亞埃及希臘,並與德國一起入侵法國和南斯拉夫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1943年7月,盟軍攻入義大利本土,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推翻並逮捕了墨索里尼,於9月8日向盟軍投降。然而德國早有預料,於義大利投降之時,入侵並佔領義大利北部,並在9月12日把墨索里尼從獄中救出,是為「橡樹行動」。墨索里尼被救出後受德國的扶植,於9月23日成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由共和法西斯黨一黨專政,是義大利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法西斯政權。

奧地利

奧地利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領導的奧地利祖國陣線是當時奧地利的唯一合法政黨,陶爾斐斯遇刺後,庫爾特·許士尼格接任奧地利總理,許士尼格掌權後廢止第一共和國,改為奧地利聯邦國,並由奧地利祖國陣線展開一黨專政的法西斯獨裁統治。

匈牙利

匈牙利王國在1920-1944年間,由匈牙利攝政王米克洛什·霍爾蒂展開個人獨裁,但此一獨裁類型僅屬於個人獨裁,加上當時的匈牙利是王國君主制政府,因此稱不上法西斯獨裁。但直到1944年10月,薩拉希·費倫茨領導的箭十字黨發動政變推翻霍爾蒂後,匈牙利進入箭十字黨一黨專政的法西斯統治。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王國在1940年以前皆屬於君主制政府,1940年9月卡羅爾二世因統治任內對領土喪失的不作為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被迫退位,揚·安東內斯庫領導的鐵衛團上台,並雍立卡羅爾二世的兒子米哈伊一世為國王,法理上屬於君主立憲,但實際上由鐵衛團一黨專政,同時軍人總理安東內斯庫展開了個人的軍事法西斯獨裁統治。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王國境內最大的法西斯政黨為保加利亞國家軍團聯盟,但他們從未實質執政過,因為他們與保加利亞境內的各個法西斯主義政黨一樣,保加利亞的法西斯主義政黨有著嚴重的缺失,包含軟弱、分裂和缺乏明確的意識形態等,使得保加利亞的法西斯主義組織遲遲無法崛起。但保加利亞馬克思主義史學者經常將1935年至1944年期間標記為「君主法西斯主義」。

西班牙

西班牙內戰結束後,以法蘭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長槍黨國民軍勝出,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解散,佛朗哥成立西班牙國取代第二共和國,立法承認長槍黨為國內唯一的合法政黨,至此開啟了長達70年的「佛朗哥時期」。佛朗哥對內展開法西斯獨裁統治,清洗與屠殺國內的左翼份子,對外則在二戰中保持中立,但立場較傾向軸心國,因此西班牙即便沒有參與二戰,仍因對內的政策與二戰對外的關係,使西班牙在戰後較受盟國排斥。

葡萄牙

1926年葡萄牙發生國民革命奧斯卡‧卡莫納將軍推翻第一共和國,並建立軍事獨裁過渡政權臨時管轄,此階段史稱「全國獨裁」。1932年安東尼奧·薩拉查成為總理並長期把持執政,1933年正式立憲通過,第二共和國確立,全國獨裁正式解散,葡萄牙展開改組,薩拉查領導下的國民聯盟成為國家唯一合法政黨,對內展開各種獨裁制度,將葡萄牙定義為一黨專制組合主義跨洲國家,建立了葡萄牙新的右翼獨裁政權「新國家」。薩拉查掌權期間受獨裁主義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社團主義所影響極度反對反殖民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因此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薩拉查口頭支持且援助德國,也曾在西班牙內戰支持佛朗哥,是繼德義兩國後第一個承認佛朗哥政權的國家,但薩拉查也說自己本身不支持法西斯[2],只是基於反共理念而支持德國,然而西方盟國還是把薩拉查領導的葡萄牙視為法西斯國家,直至1974年薩拉查去世,以及康乃馨革命後,才結束新國家政體長達48年的獨裁統治。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戰時備受矚目,著名的慕尼黑協定蘇台德爭議就跟捷克斯洛伐克有很大的關聯。捷克斯洛伐克無論是在支解前的第一共和國第二共和國,亦或是支解後的蘇台德地區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都有著法西斯運動。而在共和國時期裡,捷克斯洛伐克最大的法西斯運動為全國法西斯聯盟,由拉多拉·加伊達捷克語Radola Gajda所領導,該政黨提出反共主義大斯拉夫主義為主張,迅速獲得群眾支持,但這個法西斯政黨還是因為聲量不夠,而從未實質的執政。

蘇台德地區

蘇台德地區自二戰前就爭議不斷,蘇台德地區人口大多為德意志人奧地利人,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體為斯拉夫人,也因此蘇台德地區在文化上的差異非常明顯,當地的德意志人遂主張與德國合併或是獨立。而在當地成立最早且規模最大的法西斯主義政黨為蘇台德德意志人黨,由康拉德·亨萊因1933年成立。該黨主張加入德國,與德國合併,成為德國的一個省。截至1938年共有黨員135萬人。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是德國佔領捷克後扶植成立的保護國,該國的領導人為埃米爾·哈查。1939年,在埃米爾·哈查的呼籲下,民族團結黨捷克語Strana národní jednoty民族工黨這兩個政黨合併建立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境內最大的法西斯政黨——國家合作黨捷克語Národní souručenství,並由埃米爾·哈查擔任黨魁。1939年4月,埃米爾·哈查宣佈國家合作黨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唯一的合法政黨。

斯洛伐克國

斯洛伐克國全稱為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是德國在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並支解其所成立的魁儡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最大的法西斯黨也是唯一合法的政黨是由約瑟夫·蒂索神父領導的斯洛伐克人民黨,共產主義國家稱蒂索是一個「法西斯神父」。二戰結束後蒂索在布拉提斯拉瓦受審,最終以絞刑處死。斯洛伐克人民黨也於1945年解散。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是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意識形態較為保守,自然少不了法西斯組織。南斯拉夫的法西斯組織有南斯拉夫戰士聯盟英语Association of Fighters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行動塞尔维亚语Југословенска акција它們分別於1929年與1930年相繼在盧布爾雅那貝爾格勒成立,後來又在1935年聯合國內右翼法西斯組織,合併成立南斯拉夫最大的法西斯政黨——南斯拉夫民族運動,由迪米特里耶·約蒂奇領導。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了德國與義大利相當大的財政和政治援助。但在議會選舉中仍表現不佳。像是1935年的南斯拉夫議會選舉,民族運動只獲得1% 的選票。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是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後成立的魁儡政府,由德義共同管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領袖也是法西斯主義組織烏斯塔沙的領導人為安特·帕維里奇。帕維里奇流亡義大利時組織了烏斯塔沙,後來又在義大利入侵南斯拉夫後,返回克羅埃西亞建國,即克羅埃西亞獨立國,開啟了4年的法西斯統治。在境內迫害塞族人猶太人,並實施極端的反共主義,藉此打壓共產主義人士與其左翼支持者。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沒有獨特的法西斯主義組織,主要是南斯拉夫民族運動在活躍著。而救國政府主要由德國納粹黨所領導,在救國政府滅亡後,南斯拉夫民族運動也就此解散。

蒙特內哥羅軍政府

蒙特內哥羅軍政府義大利四月戰爭後成立的魁儡政府,執政者主要多為義大利軍官,且都來自國家法西斯黨。而蒙特內哥羅境內最大的法西斯主義政黨為蒙特內哥羅聯邦黨(英語:Montenegrin Federalist Party) ,其領導人是塞庫拉·德爾耶維奇 (Sekula Drljević)。

挪威

二戰時期,德國發動「威瑟堡行動」入侵丹麥和挪威,丹麥淪陷後,挪威抵抗了68天後也淪陷,挪威後來變成了挪威專員轄區,由德國委任總督專員統治,不過就在1942年,德國扶植了由維德孔·吉斯林領導的法西斯政黨全國集會黨做為魁儡政府,吉斯林擔任首相,改組內閣,成立挪威國民政府,展開三年的法西斯統治。

亞洲

日本

日本大政翼贊會是一個由前日本首相近衛文麿1940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的極右翼政治組織,主要意識形態包含: 天皇制國家主義日本民族主義日本軍國主義社會保守主義民族保守主義超民族主義亞細亞主義法西斯主義新體制運動軍國主義軍事主義國家神道反共主義重商主義以及帝國主義。在二戰時期,一度成為日本最大的政黨。[3]

中國

中國自1912年建國後,歷經袁世凱稱帝軍閥割據的混亂時期,在東北易幟後實現了短暫的統一。北伐統一後,中國進入訓政時期,由中國國民黨代為行使政府職權,以黨治國,國民黨成為了當時唯一的右派政黨。

蔣中正政府

中國國民黨蔣中正時期,實行民族主義反共主義,對內展開剿共,並實行軍國主義政策,擴展軍備,以便抗日。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國民黨成為中國民族主義政黨,同時效仿墨索里尼法西斯黑衫軍,成立了藍衫軍是國民黨內部的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準軍事組織。他們以貝尼托·墨索里尼國家法西斯黨黑衫軍阿道夫·希特勒納粹黨衝鋒隊為藍本,是反共產主義民族主義實行者。藍衫軍的預期目標是消滅共產主義者、「消滅封建餘孽」和「應對外侮」,尤其是西方人。除了反共,一些國民黨成員如蔣的得力助手戴笠反美的,並想將美國的影響力從中國驅逐出去。密切的中德關係也促成了蔣中正政府與納粹德國的合作。因此,蔣中正政府被認為是一個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混合了民族主義威權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有一些相似之處。它拒絕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同時也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是模仿納粹主義,是一個激進的極端民族主義組織,弗雷德里克·韋克曼認為蔣中正政府是「儒家法西斯主義」。[4][5][6][7][8][9]

汪精衛政權

汪精衛政權是在二戰時期,由日本扶植的魁儡政府,其領導者為汪精衛。汪精衛是國民黨右翼反共分子,雖然意識形態大多與國民黨相同,但因為與蔣中正的衝突,使其與國民黨內部產生分裂。1928年11月陳公博、顧孟余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總部,也稱為改組派,奉汪精衛為精神領袖,他們支持汪精衛的想法,要求在國民黨內實行民主。然而汪精衛在統治期間,迫害共產黨與其左翼份子,實施極端的反共。

泰國

泰國在二戰時期,曾為日本唯一的亞洲盟友。1938年,泰國陸軍元帥鑾披汶·頌堪上台,他不僅是軍人,更是泰國王室成員。曾經加入過泰國人民黨,他主張親日外交,奉行泛泰主義,上台後更實施軍國主義法西斯獨裁,對外挑起邊境糾紛,對內煽動泰人華人的民族隔閡。曾先後兩次擔任泰國總理,主宰泰國政治總共超過15年,是泰國至今任期最長的總理。直到1957年被政變推翻後流亡日本,1964年因心臟病死於日本神奈川縣

伊朗

伊朗在二戰時期立場較為傾向軸心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朗隨即宣布中立,伊朗禮薩汗成為沙阿後,對伊朗進行一連串現代化改革,包括興建現代化設施,並實施國會改革,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同時也實施了泛波斯化政策,以創建一個單一、統一且大體上同質化的國家,展開擴軍,實行軍國主義,使伊朗進入世俗民族主義軍政府國家。而在外交上,不肯支援英國蘇聯等同盟國,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1941年7月18日,英蘇兩國聯合照會伊朗政府,要求驅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伊朗政府在復照中指出,伊朗的工業部門需要德國專家的指導,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替代他們的人。況且德國專家的人數有限,又受到伊朗政府的嚴格監視,不足以構成什麼威脅。8月16日,英蘇再度發出照會,要求伊朗驅逐全部德國僑民,以結束德國特務的活動。伊朗政府在復照中說,在伊朗的德國僑民總共只有470人,遠遠少於盟國僑民。中立的葡萄牙沒有驅逐德僑,瑞士、瑞典和美國也沒有驅逐德僑。如將這些德僑驅逐出境,伊朗將違反嚴守中立的原則。8月23日,禮薩國王還請求美國出面,制止英蘇對伊朗的要挾。但是美國駐德黑蘭公使反勸伊朗加入盟國,對德宣戰。禮薩國王覺得盟國態度蹊蹺,遂要求駐倫敦公使探詢盟國真正的意圖和要求,但是沒有得到答覆。伊朗外交部通知德國駐德黑蘭公使,表示伊朗決定遣返尚未撤走的德國僑民,德僑經土耳其返國的安排業已就緒。但是,這些僑民尚未動身,英國和蘇聯就採取了軍事行動,入侵伊朗,迫使禮薩汗於1941年9月16日退位

伊拉克

伊拉克境內最大的法西斯主義政黨為穆薩納社團,該黨主席為賽卜·肖卡特。1941年,親軸心的拉希德·阿里·蓋拉尼在德國及義大利支持下發動政變,使英國藉此占領伊拉克,該黨也因此被解散。

阿富汗

阿富汗在二戰時期是單一君主立憲制的王國,第一位國王阿曼諾拉汗在1926年登基,阿曼諾拉汗熱衷於國家現代化,導致保守勢力在許多場合造成社會動盪。阿富汗當時境內最大的保守運動是薩卡維運動,他們主張阿富汗民族主義伊斯蘭教權法西斯主義,並在1929年時短暫建立政權,恢復阿富汗酋長國實行伊斯蘭反什葉親塔吉克主義,直至10個月後再度被推翻。

蒙古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非洲

南非

美洲

美國

大洋洲

澳大利亞

參見

參考文獻

  1. ^ The Theory of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and Scientific Commun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Bukharin
  2. ^ 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 第二段第三行:薩拉查將自己與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劃清界限,他批評法西斯主義是「異教的凱薩主義」
  3. ^ 大政翼贊會
  4. ^ Eastman, Lloyd (2021). "Fascism in Kuomintang China: The Blue Shirts". The China Quarter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9): 1–31. JSTOR 652110. Retrieved 2 February 2021.
  5. ^ Payne, Stanley (2021). A History of Fascism 1914-1945.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 337. ISBN 9780299148744. Retrieved 2 February 2021.
  6. ^ Frederic E. Wakeman (2003). Spymaster: Dai Li and the Chinese Secret Servi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75. ISBN 978-0-520-23407-9.
  7. ^ Jonathan Fenby (2005). Chiang Kai Shek: China's Generalissimo and the Nation He Lost.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p. 414. ISBN 978-0-7867-1484-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5 February 2017. Retrieved 28 June 2010.
  8. ^ Schoppa, R. Keith. The Revolution and Its Past (New York: Pearson Prentic Hall, 2nd ed. 2006, pp. 208–209 .
  9. ^ Wakeman, Frederic, Jr. (1997). "A Revisionist View of the Nanjing Decade: Confucian Fascism." The China Quarterly 150: 39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