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在User talk:Chiefwei/结构式讨论 存档 1的话题

關於部分日本當用漢字與舊漢字的衝突構成的中文翻譯問題,請重新審視

4
Aaron230 (留言贡献)

您好,小弟尋找相關的近日的糸魚川大火事件的維基條目時,發現全數的「糸」字條目都被改成「絲」字。理論上,「糸」字在二戰後日本推動的當用字體表中,「糸」「絲」整合成使用「糸」字。然而「糸」「絲」二字並非和製漢字,各漢語皆有存留倆字的發音及使用至今,按照中文使用者之舊慣,必然會直接使用漢字而稱呼之。

此外,部分被改動的地名條目,例如糸滿市,根據戰前昭和11年(1936年)的沖繩縣營鐵道路線圖,糸滿之地名一直未曾用過「絲」字,「糸」字一直存留,倒是「滿」被後來的當用漢字確定改成「満」了。從以上實例而言,是次大規模的「修正」舉措並沒考究過去的用法,反而增添了張冠李戴的色彩。如同「頭髮」被簡化成「头发」,再被繁化變成了「頭發」,有失原意以外,更讓人感到哭笑不得的無奈及不知所措。

因此,我認為在任何的字體改動之前,須先行考究該名字的原稱,而且提供支持修改名字的政府行政命令及公文等,欠缺者應先暫緩修改,改回原有舊字而保留探究及討論空間,而並非單靠民間或翻譯軟體等出現容易漏洞的方法推斷地名的原字,否則除了扭曲地名,更是容易出現混淆及誤導之虞。

以上為小弟的一番劣見,希望您能鄭重考慮。

Chiefwei (留言贡献)

您好,您可能有所誤解,我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修正」舉措,對於「糸」的修正也僅限於絲魚川等少數地點。我也十分同意您的觀點,一切修改均應有所本,例如「絲魚川」即是在查證相關文獻後才做出的改動。正如同簡繁轉換,漢字在各文字體系的寫法均應該回歸其本字,就如同「芸」和「藝」一樣,如果某地名「糸」字在新字體簡化前是「絲」,自然漢語應該沿用。

當然,因為我個人的疏失,可能存在部分錯誤的修改。對於新字體簡化前即已使用「糸」字的地名,如果您經過查證,發現了相關錯誤,我也並不反對您重新修正。

そらみみ (留言贡献)

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維基百科:互助客棧/條目探討#日本地名之糸字與絲字問題的貢獻,我也很同意您的觀點,即應該還原成舊字體,然後改寫成中文中的正字(否則按照日語舊字體的話「澀谷」要寫成「澁谷」,「真岡」要寫成「眞岡」)。但是「糸満」我也認為仍然應該是「絲滿」,可以參考這篇論文,其中就有「絲滿」,還有《琉球國志略》用的也是「絲滿」。因為日本的古文獻里異體字用得非常多,要確定正字體有些時候需要查閱多部文獻,相對比較困難。

另外還有一個字需要您的意見,就是「伊予國」的「予」字。這個字跟「糸」還不一樣,在中文中也非常常用,但是「伊予国」在古文獻中大都是寫成「伊豫國」,所以跟這個字相關的「伊予市」、「西予市」、「予讚線」等地名或事物名稱需不需要改動?

Chiefwei (留言贡献)

您好,由於伊予市曾做出過官方決議,個人認為可視為官方改名,直接沿用即可,但古地名「伊豫國」仍須按原字書寫。

可以類比的是,大陸也曾將一部分地名用字簡化,這類經過正式改名程序的地名,在繁體中無須還原;而由於漢字簡化或異體字歸併導致的地名更改,在繁體中則需要回歸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