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宣德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宣德郎,又名宣教郎,中国古代官名。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置宣德郎40人,为散官,正七品,主要任务为出使外国。[1]唐代武德七年(624年)复置,为文官第十九阶,正七品下。宋代沿置,仍为第十九阶,正七品。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以为与宣德门名相同,曾改称宣教郎,[2]为从八品文臣寄禄阶官,相当旧寄禄官大理寺丞著作佐郎。元代未置此官。明朝为文职从六品中属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3]清代沿置,吏员出身者从六品授宣德郎。[4]

注释

  1. ^ 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载:“炀帝即位,谒者台,大夫一人,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寻又置散骑郎,从五品,二十人。承议郎,从六品,通直郎。从六品,各三十人,宣德郎,正七品,宣义郎,从七品,各四十人。”
  2. ^ 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六之四三:“政和四年九月一日,诏:‘宣德郎官称与宣德门相犯,改为宣教郎。’”
  3. ^ 续通典·职官典·文散官·光禄大夫以下》:“元正六品曰承德郎、曰承直郎,从六品曰儒林郎、曰承务郎。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陛授儒林郎,吏材干授宣德郎。”
  4. ^ 清朝文献通考》卷八十九《职官考十三》记载:“正一品光禄大夫。……正六品承德郎。从六品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宣德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