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潭墘村 (嘉义县)

坐标23°30′33.1″N 120°16′38.0″E / 23.509194°N 120.277222°E / 23.509194; 120.27722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潭仔墘村
旧称:潭仔墘
潭仔墘村在嘉义县六脚乡的位置
潭仔墘村在嘉义县六脚乡的位置
坐标:23°30′36″N 120°16′29″E / 23.509967°N 120.274611°E / 23.509967; 120.274611
国家 中华民国
县市嘉义县
乡镇市区六脚乡
区划14邻
面积
 • 总计4.0200平方公里
人口(2017年11月)
 • 总计1,006人
 • 密度250.25人/平方公里
 • 户数401
 性别比:111.79
(男性531人,女性475人)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村里代码10010080018

潭墘村台湾嘉义县六脚乡25个村之一,位居辖区正中心[1],现任村长为侯水顺先生(2016年-)。[2]

墘,是旁边或附近的意思。潭墘的地名由来,就是因为垦殖的先民,沿着村内数座大池塘边盖起了住家,成为聚落之后,旧称即为潭仔墘(台语),现今称为潭墘村。因为这些大小池塘塘底的淤泥,十分适合烧制红砖及屋瓦,带动了村子兴旺的窑业,所以旧时有十七座砖窑。但1958年台湾的八七水灾,整个村子被大水席卷,十几间的窑厂损失惨重,后逐渐不敌其它地方新式烧窑器械的引进,水灾后十数年间一一关厂,目前村里仍保有废弃的窑洞,部分遗迹内仍有烧制的砖头。[3]

聚落形成后直至日治时期,因信仰兴建的池王庙也延留至今。

地理

位于东经120度16分38.0秒,北纬23度30分33.1秒,东并邻三义村涂师村,西有鱼寮村六脚村六南村正义村等村,南连溪厝村,北边则是竹本村[1]

辖区面积

4.0200平方公里。

人口基本资料

1994年人口原为1225人[4],现有人口1006人(2017年11月),男女比例为531人:475人。

聚落历史

明永历22年(1668年)时由林宽老、李达开垦,因村落位于潭边,故得潭仔墘之名,日治时期划分区域大字[5]接续延用为潭墘一名(1920年-1945年之间,属台南州,东石郡,六脚庄内辖域的17个大字,分为六脚、更寮、林内、潭墘、竹子脚、后崩山、下双溪、湾内、蒜头、大涂师、三姓寮、港尾寮、双涵、溪墘厝、六斗尾、苏厝寮、仑子);国民政府来台之后简化为潭墘村。

聚落后期以陈、侯两姓占多数人口,由于陈、侯、廖、周等姓都有公厅,所以聚落内部有数个小地名,例如:姓周巷是周姓宗族聚居地区。大坵园位于潭墘村北部地带,侯姓祖先(侯仔堆)来此开耕时,为一大片面积,一甲五分多的大旱园,故名。竖行发音为“Khiā-tsōa”,位水潭东侧的陈姓聚居区,因住屋呈行行地排列整齐而得名。 后壁廍,昔日此地设有2处糖廍(砂糖制造场所),后壁廍位于村落之东南边,离潭仔墘较远,所以名为后壁广廍,简称后壁廍。仑仔顶:此地是潭墘地区最西南方的居民点,为潭墘村西通往六脚、中沟,南达溪墘厝的出入门户。昔日此地原有一小沙仑,村落因居此地势较周围高,故得名。为侯姓集居区。

教育

潭墘村辖区内目前公有教育单位,仅有蒜头国小港墘分校[6],该校创立于1974年8月1日,目前分校主任为曾钰铭先生,全校班级共6班,学生人数约40人,教职员有8人。

文化资源

池王庙[7]主祀池府千岁,系先民入垦本地时,由大陆迎入之开基神,原初神像安奉在庄皮一处民宅,年中会有祭祀,另外盖坛举行演戏祭典。至明治三十二年(1899),侯墩发起鸠资二百六十元,创设庙宇于嘉义县六脚乡潭墘村113号,例年定六月十八日祭典,位。战后,庙貌日渐陋旧,当任村长陈宗瑞,发起集金,于民国四十六年(1957年),加以油漆刷新,并增建拜亭,成为现在之庙貌,现主祀神明为池府王爷、清水祖师及城隍爷,陪祀神明为九天司命真君、土地公。

参考文献

  1. ^ 1.0 1.1 六腳鄉潭墘村區域圖.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1). 
  2. ^ 六腳鄉潭墘村村長. [2017-12-17]. [失效链接]
  3. ^ 潭墘社區.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4. ^ 潭墘社區網站.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5. ^ 日治時期總督府,州廳郡街庄大字一覽表. [2017-12-17]. [失效链接]
  6. ^ 嘉義縣立蒜頭國民校學潭墘分校. [2017-12-17]. [失效链接]
  7. ^ 嘉義縣六腳鄉池王廟文化資源.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