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潮汕文化
类属 华夏文化
语言 闽南语潮州话
地域 广东
意义 闽南文化组成部分

潮汕文化潮州话白话字:Tiê-suaⁿ bûng-huè;潮州话拼音:Dio5 suan1 bhung5 huê3),是指粤东潮汕地区潮州民系所创造的的文化,属于闽南文化的分支,包括方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如潮州话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歌册英歌潮绣潮州木雕潮汕善堂潮州民居潮州工夫茶潮州菜等。已故潮安人、著名香港汉学家饶宗颐教授曾究心于潮汕文化,并大力提倡及推动其研究工作,研究潮汕人文的学术亦被称为“潮学”。[1]

传统衣饰

戏曲和音乐

潮剧
  • 潮剧:潮剧(潮州白字戏)形成于明朝,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南戏的一支,时称为潮腔、潮调、泉潮雅调,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和闽南等地。

工艺项目

民俗岁时庆典

节日

特有节日

  • 十成节:在潮汕地区,十成节定于十月十五,人们会在那天祭拜五谷爷。当日家家不能煮生米[2],农民会用米筒装满白米,贴一圈红纸当作五谷神位祭拜。潮阳人则把神农像挂在神座上供奉。农民会用米粉、花生、油麻、黄豆等合制成各种象形的粿品如谷穗、尖担粿、谷箩稞等,同三牲祭品摆在香案上敬拜[3]

除 夕(二九夜/三十夜)

潮汕人称除夕为“年夜”或“大年廿九/三十”。这一天要祭祖,并撕下旧对联,贴上新春联和门神。祭拜的纸钱不能全部烧完,要留两叠放著,象征著给故去长辈(先人)的压岁钱。

春节

正月初一一早会祭拜天公(玉皇大帝),再来是祖先和各种神明,将除夕留给先祖,神明压岁的纸钱在烧化掉,春节的文娱活动有英歌舞、营大锣鼓、擎大标、布马舞、舞龙、狮、鲤鱼等。

元宵节

元宵节当天每家每户门楣上都要插上榕叶、竹枝,以保平安;庆元宵的活动有:营老爷(游神绕境)、赏花灯、添灯、猜灯谜、抛钱掷弥勒佛等。

伯公生

伯公生,农历二月初二是伯公诞辰,会在土地伯公庙前搭台演戏(或放映潮剧)连演三晚。

清明节

清明节要扫墓、压墓纸(过春纸),举行祭礼;并食用蒸朴籽粿和食润饼。

七夕(乞巧节)

潮汕民间把七夕这一天称为“公婆母生”,潮汕人这一天有“拜公婆”的习俗。潮汕民间认为,公婆神(潮阳称床脚婆,揭阳称公婆母)是儿童的保护神,凡家中有15岁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中祭拜公婆神。并举行出花园(成人礼)的仪式。

七月半(中元节)

七月半中元,潮汕民间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中秋节

中秋节在潮汕主要有三项活动:用芋头祭祖、祭拜太阴星君(拜月娘)和烧塔

冬节

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上坟扫墓压冬纸(过冬纸),食用甜糯米圆,表示大团圆。

舞蹈项目

英歌

英歌起源于明代中期,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为一体的中国民间广场舞蹈,其他舞蹈包括双鹅舞、鲤鱼舞、澄海蜈蚣舞和饶平平布马舞

潮州民居

潮汕民系的建筑特点鲜明,美学价值极高,为粤东的传统民居建筑,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得一部分。潮汕农村至今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其民居规模巨大,以宗祠家庙为中心,相连形成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的建筑群体,发展出诸如“下山虎”、“百凤朝阳 ”、 “四点金” 、 “五间过” 、“驷马拖车” 、 “百鸟朝凰” 等多样的建筑形式。民居建筑大多以形像生动的名字来命名。代表性的潮汕民居群落如汕头澄海陈慈黉故居和东里寨等。

广东潮州义兴甲巷一处四点金民居
广东水师提督府邸“徳安里”

饮食文化

潮州粉粿

华侨文化

民间信仰

潮州人的传统民间信仰非常丰富。除了三山国王等潮汕普遍信仰的神祇外,还有众多的地方神祇,包括大峰祖师风雨圣者珍珠娘娘妈祖保生大帝双忠公真君大帝玄天上帝神农大帝注生娘娘司命灶君公婆母等等。每年新春元宵期间都有“营老爷”(游神绕境)的活动。

慈善文化

相关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 ^ 周佳荣. 饒宗頤教授與潮學研究. 灼见名家. 2018-08-14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2. ^ 关于五谷爷的调查报告. [202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3. ^ 潮汕民间节日 榕城五谷爷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10-1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