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多默宗徒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多默宗徒堂
天主教香港教区圣多默宗徒堂
位置 香港新界青衣青绿街5号
国家/地区 香港
所属宗派天主教
官方网站圣多默宗徒堂网站
历史
创建日期1982年:成立准堂区
1993年:升格为堂区
1996年11月24日:圣堂地盘举行奠基礼
1999年7月4日:新堂落成祝圣
行政
堂区/牧区圣多默宗徒堂区(青衣)
教区天主教香港教区

圣多默宗徒堂(英语:St. Thomas The Apostle 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区管理。位于新界西青衣区青绿街5号,建立于1999年7月4日。

堂区服务范围

圣多默宗徒堂内貌

圣多默宗徒堂区是一个海岛堂区,服务的范围包括青衣岛青衣邨伟景花园海悦花园盈翠半岛海欣花园宏福花园、大王下村、长安邨青泰苑长发邨美景花园和翠怡花园。由2009年开始,马湾也是堂区的服务范围。

堂区历史

早期青衣

根据教区现存纪录,远在1937年,新界大帽山川龙村一女教友,嫁与青衣岛陈姓村民为妻;这是有纪录的第一位迁入的岛上教友。二次大战后,一群由香港仔迁移到青衣岛避风塘之渔民教友,组成了岛上的第一个基督徒团体。这时期由荃湾圣心堂(后来葛达二圣堂)负责牧民工作。

青衣北发展

1954年,由上海到港的拯望会修女经当时主教的邀请下,翌年到达荃湾堂区协助牧民及传教的工作。六十年代,由于青衣岛隶属圣心堂区,所以修女们时常到岛上探访。

六十年代后期,青衣岛大部份仍以打渔为生,,当时耶稣小姊妹友爱会的修女到艇上为他们服务。拯救会法籍高修女与天主教福利会(今日的香港明爱)向当时的理民府多番反映渔民生活的情况,得到答允拨出土地,兴建房屋。驻港英军主动协助下,在青衣北部的山头建起多列的石屋及一所礼堂,命名为渔民村。1971年1月19日村内第一间的儿童中心亦正式开幕。1973年在渔民村网仔塘的海星幼稚园正式注册启用。同时为有兴趣认识天主教信仰的居民,开设要理班 (慕道班)及主日学;专为青年人组成的乐锋会,当然,高修女的诊所,也开始投入。拯望会的服务工作,直至1984年7月31日才结束,所有设施赠予香港明爱。

其实在渔民村建成不久,即1973年期,天主教福利会在渔民村山下筹建了保禄村,并在1975年11月21日完成。这个地方由宗座外方传教女修会负责。保禄村大部份的村民都是教友。每逢星期六,荃湾堂区派出神父乘船到岛上,探望教友,并主持感恩圣祭。1975年宗座外方传教女修会潘丽莲修女负责牧民传教工作,并开设诊所为居民服务。

青衣南发展

郭怡雅神父纪念学校

七十年代中期,政府决定把青衣岛发展为一个大型的住宅区,建造多个公共屋村,首先是南部的发展,大量人口的迁进。1977年1月,显主会女修会属校郭怡雅神父纪念学校启用,教区于1977年4月决定在青衣岛设立弥撒中心,隶属于荃湾葛达二圣堂,借用郭怡雅神父纪念学校的课室作为弥撒中心,举行感恩祭,由史达生神父主持。

及后,由商人出钱筹建的青衣南桥通车,交通方便,青衣弥撒中心亦由葵芳圣斯德望堂的神父轮流主持主日感恩祭。1978年10月,教区任命比利时籍圣母圣心会史达生神父处理事务,并租了涌美村一单位作办公室及住宿之用。1981年10月,史神父因心脏病发,蒙主宠召。荃湾堂区改派刘玉亭及侯梦贤神父轮流到青衣服务。

1982年7月,青衣脱离荃湾堂区,预备成立准堂区,教区亦正式委派宗座外方传教会霍理思神父于8月1日担任牧民工作;同年,将青衣堂区命名为圣多默宗徒准堂。星期六晚的主日提前弥撒则会在涌美举行;后来,显主会女修会在1987年把学校交与教区管理,霍神父随即为该校校董。堂区的辨公室亦随即迁到学校;教区更购买了美景花园作为神父宿舍。

1988年,青衣人口倍增,教友亦显著上升,当时新界区主教代表曾庆霖神父与霍神父曾经讨论过要否在青衣兴建圣堂;后来,因曾神父患病辞世,建堂一事被逼暂时搁置。1991年9月霍神父任期届满,教区暂派宗座外方传教会龚伟南神父前往主持主日弥撒;同时,以圣斯德望堂宗座外方传教会杜逸文神父兼任青衣署理主任司铎,并在1992年3月委派宗座外方传教女修会杨美玲修女作专职牧民及传教工作;当年适逢建堂十周年纪念,教区主教胡振中枢机莅临主祭,施放坚振,弥撒后与杜神父、杨修女及教友们巡视青衣岛,研究兴建新圣堂的合适地方。

92年10月,由于杜神父要回意大利修会服务,改由上葵涌圣若望宗徒小堂宗座外方传教会林伯楝神父兼任青衣署理主任司铎。这时期,政府发展青衣的政策主要是市中心及北部,人口再次转移;而南部的郭怡雅神父纪念学校,地点较偏僻,与市中心及北部的屋村较为隔涉,交通又不便利,教友多数往岛外圣堂参与感恩祭;于是与副主教陈志明神父商讨,教区能否购地兴建圣堂;可惜,事情暂时未能落实。

青衣市中心发展

圣堂内貌

在新圣堂问题商议阶段中,堂区决定改借市中心明爱圣若瑟职业先修学校礼堂,作感恩祭之用。堂区租用伟景花园商铺作办公室,在1993年1月投入服务。

1993年1月,教区在青衣成立牧职团。确实要兴建一座圣堂;于是再次要求教区向政府申请兴建圣堂,得到教区及当时的香港政府全力支持。1993年10月教区决定在青衣兴建圣堂,11月政府初步应允。教区便向政府申请买地,积极在市中心寻觅新圣堂位置。往后政府曾建议不同的土地,但牧职团都认为不适合;最后,终于选用了青绿街五号的新堂现址。11月14日,青衣成立正式堂区,同月,牧职团再加入宗座外方传教会司徒伟神父协助。几个月后,新的牧职团成立,教区亦购置青怡花园作神父宿舍。

1996年11月24日新圣堂现址举行动土礼。1997年7月司徒伟神父调任薄扶林露德圣母堂服务;8月1日欧阳神父改任为堂区主任司铎。1999年7月4日,新堂落成祝圣。在新圣堂内设立幼稚园,为区内的教友及居民服务。

2013年11月18日、圣堂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全面维修。主日弥撒又11月23日,开始改在明爱圣若瑟职业先修学校举行。而平日弥橵及其他礼仪则维持或改在圣体小堂和三楼礼堂举行。经过约四个月的圣堂内部维修,主日弥橵于翌年4月5日正式迁回圣堂举行。及由于参与弥橵人的增加,在同年4月20日增设十二时半弥橵。

建筑风格

圣多默宗徒堂是一幢六层高、具现代化风格的建筑物。整幢大楼呈垂直向上分布的形态,主要设施包括:可容纳五百多人参与礼仪的主圣堂、圣体小堂、多功能礼堂、幼稚园、会议室、神父宿舍和停车场等。这种垂直重叠布置与传统的欧洲教堂极不相同。

外墙由砖和光面混凝土砌成,给人一种真诚和平易近人的感觉;面砖逐块仔细地做成圆角和洞孔,以配合建筑风格。圣堂的入口由正门的圣母像至大堂入门、主通道、祭台、玻璃壁画及天窗组成的序列,构成一条具有宗教色彩的中轴线。此外,入口正面呈中国“门”字字形的设计,令到从入口的阶梯至主圣堂之间的空间,呈现一种渐进发展的氛围,这与中国风格的序列建筑设计观念相同。

主圣堂位于大楼的第二层,玻璃外墙的设计既增加空间的连贯感觉,又可以尽量采纳自然光线作照明,这种设计方式符合更开放和与人接触的现代宗教概念。楼顶的钟楼和十字架,结合整幢大楼塔形的建筑特点,成为教堂鲜明的标记。

堂区主保

圣多默宗徒

多默是十二位宗徙之一,在若望福音中三次被称为“狄狄摩”(若11:16;20:24:21:2),即双胞胎的意思:但双生子的另一位是谁,至今未有定论。多默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对耶稣复活的怀疑,其他的事迹却鲜被提及。事实上,他的名字只在新约圣经中出现过十一次,而只有在若望福音中记载了多默的言语和行动,其他的经卷则只把他的名字列在宗徙名单上。

圣髑

圣多默圣髑

1995年,圣堂成功向政府申请拨地建堂,主任司铎欧阳辉神父写信给 Ortona 的主教Enzio DAntonio, 要求一些主保圣多默的圣髑以供信众尊祟。1997年2月15日,主教回复有一小节圣髑是1958年遗留下来的可赠予,其他圣多默的圣髑已在1984年漆封在棺中,奉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口喻不能再送给任何人。 欧阳神父于是在1997年4月21日亲自往 Ortona 探望主教,并接得多默圣髑归来,且由 Enzio D’Antonio 主教写信证明圣髑的真确性。

相册

弥撒及礼仪时间

弥撒

  • 主日弥撒:09:30(英语)
  • 08:00、11:00、12:30(粤语)
  • 星期六提前主日弥撒:19:00(粤语)
  • 平日弥撒:07:15(粤语)
  • 耶稣圣心弥撒:每月首星期五:20:30(粤语)

明供圣体

  • 每月首星期四20:30

现任圣职人员

  • 主任司铎:林祖明神父
  • 助理司铎:苏喜乐神父、周阡行神父
  • 牧职修女:施乐怡修女

交通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巴士
专线小巴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