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许平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许平和
Kho Ping Hoo
出生1926年
荷属东印度斯拉根县英语Sragen Regency
逝世1994年7月22日(1994岁—07—22)(67—68岁)
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梭罗
别名阿斯玛拉曼·苏科瓦蒂
职业作家
活跃时期1950年代—1994年
知名于武侠小说

许平和印尼语Kho Ping Hoo,1926年—1994年7月22日),笔名阿斯玛拉曼·苏科瓦蒂印尼语Asmaraman Sukowati),印度尼西亚华裔小说作家,以撰写印尼文武侠小说闻名。他一生共创作了超过130部小说,题材涵盖武侠、爱情、悲剧等,大部分都以口袋书的形式发行。除了一部爪哇文小说和《金瓶梅》的印尼文翻译本,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以印尼文创作的原创小说,但也使用福建话借词。其中,他的武侠小说借鉴了中文武侠小说的印尼文翻译本,在中国和印尼取景,主人公往往是离开宫廷寻欢作乐、学习知识或报仇雪恨的侠士。他的一些作品已被改编为舞台剧、广播剧和电影。

许氏在斯拉根县英语Sragen Regency(今属中爪哇省)出生,出身自土生华人家庭,青年时期曾当过流动工人,又曾在难民营寄居,直至1950年才安顿下来,并于1959年发表自己首部武侠小说《白龙宝剑》。1963年,许氏因排华暴乱而迁往梭罗,之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和印刷厂,并继续写作。身为排华亲历者,他支持华人融入印尼社会,并鼓励华人与原住民英语Native Indonesians通婚。

早年生涯

许平和于1926年[a]荷属东印度斯拉根县英语Sragen Regency(今属中爪哇省)出生,出身自土生华人家庭,父亲是糖商许金宝(音译),母亲名叫斯里·维拉斯·阿西(Sri Welas Asih),祖母和外曾祖母都有爪哇族血统[3],家中还有11名兄弟姊妹[b][4][5]。他从小就学习爪哇语爪哇文,接触爪哇的神秘主义[3],父亲则在闲暇时间练习武术[5]

许氏早年曾就读荷兰殖民政府开设的学校,但因家境清寒而辍学[3][6],并在14岁时[5]成为流动工人[3],到古突士泗水等城市谋生。1942年大日本帝国占领东印度群岛时,他正在泗水卖药,独立战争期间,他则在古突士和斯拉根卖烟[5]。1948年,荷军在乌鸦行动英语Operation Kraai中攻陷斯拉根后,许氏曾于1949年疏散到梭罗附近的一个难民营[5],直至荷兰承认印尼独立后才在西爪哇省打横定居,为一家运输公司工作。到这时候,他已经能说流利的荷兰语和马来语[2],并开始学习华语,以便和仍然心系中国的华裔同事沟通[3]

1955年印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后,许平和根据条约选择保留中国国籍。1959年,印尼政府立法禁止华裔商人在乡郊地区经商,之后许氏曾考虑离开印尼,但未成事[3]。在此前后,许氏开始学习英文,获英国文化协会颁发证书,并获邀担任教职,但他没有答应,因为学生都是年纪比他大的高中老师[7]

创作生涯

1959年,许平和与友人创办文学杂志《莲花》(Teratai[4],起初他们向因译介中国小说而深受欢迎的翻译家黄金长英语Oey Kim Tiang约稿[8],但被对方以忙碌为由拒绝。在打横居住期间,他也向《精选》(Selecta)、《五色》(Pancawarna)、《明星周刊英语Star Weekly (Indonesian magazine)》等投稿短篇小说[4][1]。之后他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并于1959年完成自己第一部武侠小说《白龙宝剑》(Pek Liong Po Kiam),在《莲花》杂志连载[9],但杂志仅发行了4期便停刊,小说则改由雅加达的《分析》杂志(Analisa)连载[5]

1963年,许平和的寓所和印刷厂在西爪哇省一次排华暴乱中被烧毁[7],之后他迁往梭罗[9],继续写作,并成立回声出版社(Gema)和印刷厂来出版自己的作品[10][1]。1965年九三〇事件失败后,梭罗爆发大规模排华暴乱,令许氏再次考虑移居中国大陆[9],但因为子女年纪尚轻而作罢[2]。1970年代,许氏放弃中国国籍,加入印尼国籍,并开始主张华人应完全融入印尼社会,鼓励华人与原住民英语Native Indonesians通婚,以促进种族和谐[9]

除了本名,许平和还以“阿斯玛拉曼·S”、“阿斯玛拉曼·S·许平和”等笔名发表作品[2]。他的小说取材自中国文学中的武侠小说,但融入了马来武术元素,如《血溅婆罗浮屠》(Darah Mengalir di Borobudur,1960年)、《快剑柔情》(Kilat Pedang Membela Cinta,1982年)、《密宗宝剑》(Sang Megatantra,1990年)等[9],这些小说经常在《精选》、《侦探小说》(Roman Detektip)、《蒙娜丽莎》(Monalisa)等杂志连载[11]

197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由于读者兴趣逐渐减退,许氏小说的初版印行量从15,000本下降至5,000本[7],为此他开始接下印刷车票和邀请信的订单[12],但仍继续写作。在1981年,他每周会在位于梭罗以东约40千米(25英里),拉武火山上达旺芒武村(Tawangmangu)的别墅住上5天[5][6],每月能写出两、三份手稿[5],并能同时创作4部作品[13]。他的作品一般可以在借阅图书馆和书报摊找到,而印尼最大的格拉美迪亚书店英语Gramedia则于1990年代开始发售他的作品[8]

许氏于1985年确诊患有心脏疾病,至1994年7月21日因胸痛在别墅倒下,送往梭罗母爱医院(Rumah Sakit Kasih Ibu)接受治疗,至翌日早上去世[6],遗下两名妻子罗西塔(Rosita,本姓王)、哈蒂妮(Hartini)和13名子女[5][6]。丧礼期间,有数千人特意前来吊唁[14],之后他的遗体在冢亭殡仪馆火化[6],骨灰撒入印度洋[12]

影响

许平和共创作了超过130部小说[c],还有一部讲述汉朝覆灭的历史小说尚未完稿[15]。他的大部分小说都以口袋书英语Pocket edition的形式发行,每月出版一次,每部作品平均长达35册[6][16]。许氏的小说读者众多,前总统苏哈托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前副总统、前日惹苏丹哈孟库布沃诺九世英语Hamengkubuwono IX、第7任总统佐科·维多多、第13任副总统马鲁夫·阿敏和诗人恩哈·艾农·纳吉英语Emha Ainun Nadjib都自称是他的书迷[4][6][2]。《罗盘报》报导其死讯时称,对读者来说,许平和比印尼绝大部分文坛巨擘更为人熟悉,又指出很多年轻人都以许氏笔下的英雄人物为榜样[6]

“学生文化”(Siswo Budoyo)等剧团经常把许氏的作品搬上舞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广播电台英语Radio Republik Indonesia也把他的作品改编为广播剧。截至1981年,已有3部许平和小说获改编为电影[5],但许氏觉得这些电影拍得像色情电影,扭曲了他的创作意念,对此感到很不满意[17]

许氏逝世后,他的女婿布纳万·萨斯特拉古纳·维巴瓦(Bunawan Sastraguna Wibawa)接手管理回声出版社,并继续经营该公司,直至至少2008年,印刷厂则在1996年结业[10]。2013年12月,应印尼驻中国大使易慕龙英语Imron Cotan倡议,一名印尼人把许氏的作品《金笛子》(Suling Emas)翻译为中文,然后交由中国的武侠小说专家审订,出版发行[18]。2014年,印尼政府向许平和追颁文化奖章,以表扬他对印尼文学的贡献[15]

题材及风格

场景及人物设定

许平和大部分作品在中国取景,并以中文为角色命名[10]。他主要从中国地图[6]和讲述中国历史的英文、荷兰文文献了解中国,汲取创作灵感[5]——直至1985年,他才首次踏足中国大陆[6]——并在小说中向读者详细介绍历朝历代各种象征身分地位的服装和发型[17]。许多读者都直接从他的小说了解中国的文化、地理和价值观[18]

许氏还有超过30部作品在印度尼西亚群岛英语Indonesian archipelago取景[10]。和其他武侠小说类似,他的武侠小说都发生在古代,即使是发生在西方殖民者登陆印尼之后,也仅限于殖民前期[19]。作家埃卡·古尼阿万英语Eka Kurniawan在《罗盘报》探讨许氏小说的历史背景时,指出这类小说以印尼历史上各时代的地方政权为背景,如马打兰信诃沙里[19][20],并以婆罗浮屠的兴建、郑和下西洋[9]等历史事件引出小说的情节[19]

许氏的作品一般讲述出身贵族的侠士离开宫廷,追求快感,追求知识或报仇雪恨的故事[19],也有少数角色是宗教领袖,例如《血溅婆罗浮屠》的主角就是一名佛教僧侣。古尼阿万认为,许氏安排这些出身精英阶层的主角走进民间或郊外,是为了令小说情节更贴近一般读者的生活[19]

题材

伊斯兰教传入印尼之前,当地的主流宗教是佛教印度教。许平和在他的武侠小说中突出了这一点,并在部分作品中加入教派冲突的桥段,例如《双雕的故事》(Sepasang Garuda Putih)中提到信奉湿婆教的反派角色把村里供奉三相神的庙宇改为三座供奉湿婆难近母迦罗的庙宇。古尼阿万称,许氏在描写这些冲突时,以谨慎的态度把反派角色的恶行归咎于他们肆意妄为,而非宗教教义[19]

另外,许氏也在部分作品中强调华人一直是印尼社会的一份子,并指出古代的印尼华人经常和原住民精英通婚。他希望藉小说打破华裔商人招摇撞骗、唯利是图的刻板印象,又在《快剑柔情》中安排郑和与随行的穆斯林马欢登场,旨在说明中国熟悉印尼的主流宗教——伊斯兰教[14]

许氏以武侠小说闻名,但也撰写其他题材的小说,如《梭罗水祸》(Geger Solo)以1966年3月16日梭罗河水灾为背景,讲述水灾对登场人物的影响[2]。他也在小说中提及华人与原住民的婚恋问题[9],如《仙》(Siane,1981年)讲述现代印尼一名土生华人少女与一名爪哇族年轻男性的爱情故事[21],《快剑柔情》则在书末附上一段论赞,主张华人和原住民可在两情相悦的前提下结婚,是印尼文武侠小说的首例[15]。许平和的女儿蒂娜·阿斯玛拉曼(Tina Asmaraman)表示,他认为爱可以战胜一切,所以是很多社会问题的妙药良方[2]

许氏自学成才,主要是从其他人的作品学会小说的写作手法[5]。学者廖建裕认为许氏熟读由黄金长、颜国梁等人翻译[6]的印尼文版武侠小说,对武侠小说的情节内容非常了解[15]

语言

许平和早期的作品以福建话命名,并附上印尼文副标题,如《白龙宝剑》、《红蛇剑》(Ang Coa Kiam,1962年)等,后期的作品则完全以印尼文命名[15]。除了《星星变得性感》(Lintang-Lintang Dadi Seksi,1961年)以爪哇文撰写[8] ,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印尼文作品[2],有时也会使用通俗易懂的福建话借词[22]。作家瑟诺·古米拉·阿吉达玛英语Seno Gumira Ajidarma称赞他文笔流畅,能用浅显的文字轻易勾勒出鲜明的人物和情节[2]

许氏的华语能力不佳[11],也无法阅读中文[6],所以他几乎不翻译中文小说,唯一的例外是于1980年把《金瓶梅》翻译为印尼文,并改名为《金莲花》(Si Teratai Emas[11][12]——该作翻译自既有的英文译本,而非中文原本[2]

注脚

备注

  1. ^ 许氏不知道自己的具体出生日期[1],但记得自己在8月出生,于是后来便把8月17日定为自己的“正式生日”[2]
  2. ^ Sidharta (2012, p. 406)作15个。
  3. ^ Safutra (2019)作133部,Pattisina (2021, p. 2)作143部,Sidharta (2012, p. 406)作145部,许平和则于1981年向《罗盘报》指出(Kompas 1981, Asmaraman Kho Ping Hoo),截至当时为止,他已经完成了超过200部作品。

引用

参考资料

  • Asmaraman Kho Ping Hoo. Kompas (Jakarta). 1981-04-12: 1, 10 (印度尼西亚语). 
  • Hoogervorst, Tom G. What Kind of Language was 'Chinese Malay' in Late Colonial Java?. Indonesia and the Malay World. 2017, 45 (133): 294–314. doi:10.1080/13639811.2017.1340030. 
  • Kurniawan, Eka. Sejarah dalam Cerita Silat Kho Ping Hoo. Kompas (Jakarta). 2006-12-01: 38 (印度尼西亚语). 
  • Pattisina, Edna C. Kebangsaan: Mencintai Indonesia seperti Kho Ping Hoo. Kompas. 2021-03-20: 2 (印度尼西亚语). 
  • Rejeki, Sri. Bunawan, Melestarikan Legenda Kho Ping Hoo. Kompas (Jakarta). 2008-01-31: 1 (印度尼西亚语). 
  • Salmon, Claudine. Literature in Malay by the Chinese of Indonesia: a provisional annotated bibliography. Paris: E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1981. ISBN 9780835705929. 
  • Safutra, Ilham. Mengenang Penulis Cerita Silat Legendaris Asmaraman Kho Ping Hoo (1). Jawa Pos (Surabaya). 2019-08-17 [2024-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7) (印度尼西亚语). 
  • Sawega, Ardus M. Asmaraman Kho Ping Hoo: "Saya Telah Iklas Pergi ...". Kompas (Jakarta). 1994-07-22: 20 (印度尼西亚语). 
  • Sidharta, Myra. Asmaraman Sukowati Kho Ping Hoo (b. 1926): Writer of Cloak-and-dagger Stories in Indonesia. Archipel. 1994, 48: 157–176. doi:10.3406/arch.1994.3007. 
  • Sidharta, Myra. Kho Ping Hoo. Suryadinata, Leo (编). Southeast Asian Personalities of Chinese Descent: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2: 406–408. ISBN 978-981-4345-21-7. 
  • Suryadinata, Leo (编). Kho Ping Hoo. Prominent Indonesian Chinese: Biographical Sketches 4th.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5: 94–96. ISBN 9789814345217. 
  • Wresti, M. Clara. Kho Ping Hoo Satukan Indonesia dan China. Kompas (Jakarta). 2014-01-29: 41 (印度尼西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