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國旗
楓葉旗(The Maple Leaf),單葉旗(L'Unifolié) | |
用途 | 國旗、民用旗(海)、政府旗(海) |
---|---|
比例 | 1:2 |
啟用日期 | 1965年2月15日 |
形式 | 紅白二色三條縱旗,中央有紅色的楓葉標誌。 |
設計者 | 喬治·斯坦利 |
加拿大國旗[1],又稱楓葉旗(英語:Maple Leaf),在法語區稱單葉旗(法語:l'Unifolié),是代表加拿大的官方旗幟。加拿大國旗為紅色旗幟,中間鑲嵌白色方格,白色方格上有繪有一片11個頂點的非寫實化紅楓葉。它自1965年被英國樞密院採用,以替代英國國旗。它是第一個通過法律認定的加拿大國旗。
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加拿大紅船旗一直被作為加拿大的非官方國旗使用,1945年樞密院批准該旗幟可以用在「適宜揚起一面用以區分加拿大旗幟的任何地點或場合」。[2][3]此外,皇家聯合旗仍然在加拿大享有官方旗幟的地位。沒有一項法律指示應該如何處理國旗的問題。然而有一些慣例和禮儀指導應該如何展示國旗和國旗與其他旗幟同時展示時的位次,這些慣例和禮儀給予了國旗有比其他旗幟優先展示的權利。
1964年,加拿大國內掀起了是否替換國旗的討論。時任總理萊斯特·皮爾遜指派了一個委員會以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有三個選擇,最終喬治·斯坦利基於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旗的方案得到採納。1965年2月15日,現代加拿大國旗第一次展出,該日遂定為加拿大國旗日。[4]
有許多加拿大官方、政府和軍隊用旗都是左上角有楓葉旗,或者包含了楓葉元素。
設計
從18世紀開始,楓葉就被作為加拿大的標誌。[5]楓葉第一次被作為國家的象徵是在1868年,當時它出現在安大略和魁北克的盾形紋章里。[6]1867年,亞歷山大·繆爾創作了愛國歌曲《楓葉永恆》("The Maple Leaf Forever"),這首歌也成為加拿大英語區的非官方國歌。[7]在之後的1921年,楓葉被加進了加拿大國徽。[6]從1876年到1901年,楓葉出現在全部的加拿大的硬幣上,並且1901年以後的加拿大硬幣仍然保留楓葉圖案。[8]
在1921年加拿大頒布國徽的聲明中,英王喬治五世提出用紅色和白色作為加拿大的官方色調。其中紅色來自英格蘭國旗上聖喬治十字的紅色,白色來自從查理七世開始作為法蘭西王室標誌的白色。[9]
楓葉頂點的個數並沒有嚴格要求。[10]當前楓葉旗上選擇的頂點個數和排列是在經過強風條件下的風洞試驗之後,從各式各樣的設計里挑選出來的觀感最清晰的版本。[11]
繪製方法 | 標準 |
---|---|
加拿大國旗長寬比為2:1,中間為與國旗等高的白色正方形,兩邊紅色部分為國旗四分之一寬。白色部分正中是一片紅色楓葉。 |
歷史
早期旗幟
已知的第一面出現在加拿大的旗幟是聖喬治十字旗,由喬瓦尼·卡博托於1497年探索紐芬蘭時帶到加拿大。1534年,雅克·卡蒂埃在魁北克加斯佩半島留下了法國皇家徽章的百合花飾。而他的船旗為紅底白十字的法國國旗。新法蘭西時期加拿大使用的旗幟為經過修改的法國軍旗。
在加拿大聯邦化不久的1867年,設計一面用以區分加拿大的旗幟變得非常必要。從1870年開始,紅船旗加上聯邦各省紋章合成的盾形徽章,開始被非正式的用在陸地和海上,被稱為加拿大紅船旗。[12]之後又有新的省份加入進加拿大聯邦,代表它們的紋章也被加進了盾形徽章之中。1892年,大不列顛海軍部批准加拿大紅船旗可以在海上使用。[12]1921年,合成的盾形徽章被同年獲得通過的加拿大國徽取代。1924年,樞密院批准了該旗在海外加拿大政府建築的使用。[3]1925年,總理威廉·萊昂·麥肯齊·金成立了一個設計國旗的委員會,但在提交最終報告之前被解散了。儘管委員會解決國旗問題的努力失敗了,但在20世紀20年代民間出現了一股為加拿大設計國旗的熱潮。[13]一系列新的設計分別在1927年,[14]1931年[15]和1939年[16]被推舉出來。
在二戰期間,加拿大紅船旗是公認的加拿大國旗。1945年11月8日,一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聯合委員會被任命去推薦一面將被官方正式使用的國旗。聯合委員會收到了來自民間的2409件設計。次年5月9日,聯合委員會做出匯報,並推薦了一個「加拿大紅船旗加上一枚帶有白邊的秋季金黃色楓葉應該作為加拿大國旗」的設計。然而魁北克的國民立法議會向聯合委員會極力主張國旗上不能含有任何被視為「外國象徵」的元素,包括米字旗。於是時任總理的麥肯齊·金謝絕了委員會的方案,維持使用加拿大紅船旗。[17][18][19]
國旗大討論
在20世紀60年代,對官方加拿大國旗的討論升溫而演變成一場大論戰,到1964年的國旗大討論時達到了頂峰。[20]1963年,由萊斯特·皮爾遜領導的自由黨成為加拿大少數派政府的執政黨,並決定通過議會辯論的方式採用一面官方的國旗。皮爾遜是更換國旗的主要倡導者。他曾因在1956年的蘇伊士危機中對交戰雙方的有力斡旋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21]在蘇伊士危機期間,埃及政府拒絕了加拿大維和部隊登陸埃及。因為當時的國旗加拿大紅船旗上含有英國國旗的標誌,而英國是交戰方之一。皮爾遜為此感到非常困擾。[21]後來,皮爾遜推動變更國旗的目標就是設計一面能夠明顯地辨別出加拿大的加拿大國旗。當時對變更國旗最主要的反對者是反對黨領袖前總理約翰·迪芬貝克。[22]
紅船旗在加拿大英語區深受喜愛,但在魁北克並不流行,而魁北克是一個支持自由黨的大本營。1964年,時任總理的萊斯特·皮爾遜成立了一個15人組成的多黨議會制的委員會去挑選一個新國旗設計,而無視反對黨領袖約翰·迪芬貝克提出的對國旗問題進行公民投票的建議。[23]1964年5月27日,皮爾遜內閣向議會提議採用皮爾遜最鍾愛的設計,設計者是國徽顧問、藝術家Alan Beddoe。[12]這個設計的兩邊是藍色,契合了加拿大的國家格言「從大海到大海」(英語:"From Sea to Sea"),中央白色有三個相連的紅色楓葉。這項提議導致在下議院爆發了持續數周的唇槍舌戰,這個設計被媒體嘲笑為「皮爾遜信號旗」(英語:"Pearson Pennant"),[24]並且被視為「對魁北克的妥協」。[12]
現今國旗
1964年9月,一個多黨派的新委員會正式成立,其中成員有自由黨7人、保守黨5人、新民主黨1人、社會信用黨1人。[12]經過6周的研究,委員會決定從最終入圍的兩個方案中以投票的方式選出國旗。一個方案是「皮爾遜信號旗」,另一個方案是喬治·斯坦利受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校旗啟發而設計的紅白配色的單楓葉旗。[25]投票結果是14比0,全體通過了喬治·斯坦利的單楓葉旗設計。[12]1964年11月15日,單楓葉旗方案通過了下議院的投票。1965年1月28日,加拿大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正式宣布了新國旗的啟用。[17]同年2月15日,在渥太華的國會山莊舉行了新國旗的官方升旗典禮,紅船旗降下,楓葉旗升起。歡迎人群唱起《啊,加拿大》,接着又唱起《天佑女王》。[4]參議院的發言人Maurice Bourget講道:「這面旗幟是民族團結的象徵,因為它代表着加拿大的全體國民,不論種族、語言、信仰或理念,這是毋庸置疑的。」[4]然而仍有人對國旗變更持反對意見,斯坦利甚至因「詆毀國旗」而遭到人身安全的威脅。儘管如此,斯坦利還是參加了新國旗的升旗儀式。[26]
歷代國旗
-
英格蘭國旗(喬瓦尼·卡博托使用,並用於英格蘭在美洲的殖民地)
1497年-1707年 -
蘇格蘭國旗(用於蘇格蘭在美洲的殖民地)
1621年-1707年 -
法蘭西王國國旗(雅克·卡蒂埃使用)
1534年-1604年 -
法國商船旗
1604年-1663年 -
新法蘭西
1663年–1763年 -
聯合旗
1763年-1801年 -
聯合旗
1801年-1868年
1964年起稱皇家聯合旗 -
非官方的加拿大紅船旗
1868年-1921年 -
1907年版加拿大紅船旗,常在加拿大西部使用
-
加拿大紅船旗
1921年-1957年 -
加拿大紅船旗
1957年-1965年 -
第一面向議會提交的設計,「皮爾遜信號旗」。
-
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的校旗,影響了現今國旗的設計。
-
1964年版楓葉旗
-
加拿大
(使用彩通配色方案)
地方旗幟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引用
- ^ Canadian Heritage – You were asking.... 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 2008-11-17 [2011-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8) (英語).
- ^ Stacey, C. P. (編). 19. Order in Council on the Red Ensign, 1945.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Canada 5.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2: 28. ISBN 0-7705-0861-8 (英語).
- ^ 3.0 3.1 First "Canadian flags". 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 2007-09-24 [2008-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0) (英語).
- ^ 4.0 4.1 4.2 The National Flag of Canada; A symbol of Canadian Identity. 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 [2007-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0) (英語).
- ^ James Minahan. The Complete Guide to National Symbols and Emblems: Volume 2. Greenwood Press. 2009: 17. ISBN 978-0-313-34500-5.
- ^ 6.0 6.1 Jeanette Hanna; Alan C. Middleton. Ikonica: A Field Guide to Canada's Brandscape. Douglas & McIntyre. 2008: 79– [2015-11-30]. ISBN 978-1-55365-27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 ^ Caren Irr. The Suburb of Dissent: Cultural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During the 1930s.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8: 69 [2015-11-30]. ISBN 0-8223-21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 ^ W. K. Cross. Canadian Coins: Collector and Maple Leaf Issues. Charlton Press. 2011: intro. ISBN 978-0-88968-342-6.
- ^ 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 Birth of the Canadian flag. Queen's Printer for Canada. [December 16,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0).
- ^ 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 You were asking.... Queen's Printer for Canada. [April 1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0).
- ^ (Matheson 1980)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National Flag of Canada,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Historica Canada), [13 Febr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2月14日)
- ^ Archbold 2002,第61頁
- ^ Office of the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 Canadian Heraldic Authority. Proposed Flag for Canada: Anatole Vanier, 1927. Queen's Printer for Canada. March 20, 2008 [November 22,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 ^ Office of the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 Canadian Heraldic Authority. Proposed Flag for Canada: Gérard Gallienne, 1931. Queen's Printer for Canada. March 20, 2008 [November 22,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 ^ Office of the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 Canadian Heraldic Authority. Proposed Flag for Canada: Ephrem Côté. Queen's Printer for Canada. March 20, 2008 [November 22,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 ^ 17.0 17.1 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 Birth of the Canadian flag. Queen's Printer for Canada. [December 16,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0).
- ^ Fraser, Alistair B. A Canadian Flag for Canada. The Flags of Canada. January 30, 1998 [April 20,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5).
- ^ The Flag Debate. Mount Allison University. [April 17,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24日).
- ^ The Great Flag Debate. CBC. [April 1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1).
- ^ 21.0 21.1 Thorner 2003,第524頁
- ^ The Great Canadian Flag Debate. CBC. [March 31,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2).
- ^ Corbett, Ron. Flag designer recalls how he came up with the Maple Leaf design. Toronto Sun. June 30, 2013 [October 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 ^ Reeve, Iain. Wrong turns on the road of symbolism. The Peak. May 21, 2007 [April 1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2月25日).
- ^ Canadian Heritage Flags. Canadianheritage.gc.ca. [201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2).
- ^ The real story behind the Canadian Flag (CBC News report, 2015). [2015-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1).
書籍
- Archbold, Rick. I Stand For Canada. Macfarlane Walter & Ross. 2002. ISBN 1-55199-108-X (英語).
- Matheson, Col. John R. Canada's Flag. Mika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ISBN 0-919303-01-3 (英語).
- Thompson, Hugh. Canada. Dorling Kindersley. 2002. ISBN 0-7894-9561-9 (英語).
- Thorner, Thomas. A Country Nourished on Self-Doubt: Documents in Post-Confederation Canadian History. Broadview Press. 2003. ISBN 1-55111-548-4 (英語).
外部連結
- National Flag of Canad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
- Flag Etiquette in Canad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
- Flags (Heritage Minu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istorica Canada
- George F.G. Stanley's Flag Memorandum to John Matheson – 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
- John Matheson's postcard to George Stanley – 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
- Royal Proclamation –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 世界旗幟網(FOTW)的Canada
- The Great Canadian Flag Deba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BC Digital Archives
- "The People's Choice: Seeking the origins of the Maple Leaf flag, finding the soul of our n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5 (CTV)
- "The Maple Leaf Forever?" – The Agenda (T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