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經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希臘經濟
通貨 歐元
財政年度 公曆年
貿易組織 EUWTOOECDBSEC
統計
GDP排名 28
GDP 2946.16億美元(購買力平價
GDP增長 3.4%
人均GDP $21,004(2008年)
產業GDP比重 農業5.1%、工業20.6%、服務業74.4%
通脹 4.9%
貧窮線下人口 9.2%(2003年)
勞動人口
產業勞動人口 農業2%,製造業24%,服務業74%
失業 25.6%(2015年4月)
主要工業
貿易夥伴
出口 $240.2億(2008年)
主要夥伴 德國13.2%, 義大利10.3%,英國7.5% ,保加利亞6.3%,美國5.3%,塞浦路斯4.6%%,土耳其4.5%,法國4.2%(2004年)
入口 $800億(2008年)
主要夥伴 德國13.3%,義大利12.8%,法國6.4%,荷蘭5.5%,俄羅斯5.5%,美國4.4%,英國4.2%,南韓4.1%(2004年)
公共財政
公共債務 GDP的177%(2014年估計)
外債
收入 GDP的45.8%(2014年估計)
支出 GDP的49.3%(2014年估計)
經濟援助

希臘是世界第53大經濟體,2022年的名義GDP為2393億美元[1],按購買力平價則為第54大經濟體,購買力平價GDP為4181.13億美元[1]。2021年,希臘是歐盟第16大經濟體[2]。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3年的數據,希臘的名義人均GDP價值為22595美元,購買力平價人均GDP為39478美元。[1]

希臘為發達國家,其經濟支柱為第三產業(80%)和第二產業(16%)、第一產業僅占4%(2017年)[3]。希臘的支柱產業為旅遊業航運業。2019年到訪希臘的外國遊客為3130萬,是歐盟第七大、世界第十三大旅遊目的地[4]。與2013年的1800萬遊客相比,遊客數在穩定增長[5]。希臘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商船隊,其船隻載重噸位占全球的21%,2014-2021年,希臘船隻的總運力增長了45.8%。[6][7] 希臘在2010年2月,政府欠債3千億歐元,無力償債而導致國家破產,其他歐元區國家擔心希臘的危機會對他們造成重大衝擊。希臘名列歐豬五國之一,釀成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在2011年幾乎導致歐元區瓦解。擁有綜合了資本主義經濟以及占GDP一半左右的公共版塊。旅遊業是支柱產業,占希臘GDP以及外匯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希臘是歐盟經濟援助的主要受惠國,受歐盟援助的資金大約占總GDP的3.3%,在過去幾年中希臘經濟穩步增長。並自2001年後採用歐元作為貨幣。

急需解決的問題包括了降低失業率以及進一步的經濟重組,包括了幾個主要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社會保障體系、稅收體系的改革,以及減少官僚系統的缺失。

歷史

幾乎沒有關於希臘經濟在19世紀(世界大多數國家因工業革命而發生重大改變的時期)演化的歷史記載。近來的研究探討的是在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系中,工業逐步發展和航運業進一步發展的情況。同時,計算了在1833年和1911年之間人均GDP增長的平均速度,結果僅略低於其他西歐國家。儘管如此,希臘曾面臨經濟困難以及在1826年、1843年、1860年和1893年的貸款違約。

一些其他的研究也支持上述關於希臘經濟總體發展趨勢的觀點。這些研究同時提供了如何比較生活水平的措施。希臘的人均收入(按購買力計算)為法國在1850年的65%,在1890年的56%,在1938年的62%,在1980年的75%,在2007年的90%,在2008年的96.4%,2009年的97.9%,並且大於像韓國、意大利、以色列等國家的人均收入。希臘在二戰後的發展主要和所謂希臘經濟奇蹟聯繫在一起。

第一產業

在2010年,希臘是歐盟最大棉花 (183800噸)和開心果 (8,000噸)的生產國,第二大米(229500噸)和橄欖(147500噸)生產國,第三大無花果(合1.1萬噸)和 杏仁 (44,000噸),番茄(140萬噸)和西瓜(578400噸)生產國,菸草則是歐盟第四 大生產地(22000噸),農業佔該國GDP的3.8% ,農民佔全國勞動力的12.4%。

  • 漁業

歐盟成員國中希臘在地中海漁船數量排名第一。捕撈總量87461噸在歐盟排名第11位。

第二產業

  • 工業

水泥、製藥、預拌混凝土、飲料、鋼筋、香菸、啤酒、乳業、鋁材、可樂

  • 礦業

第三產業

  • 海運業
  • 電信
  • 旅遊

優點和缺點

希臘生活水平高,它擁有非常高的人類發展指數,2011年世界排名第29,《經濟學人》2005年全球生活質量指數排名第22。來自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希臘人均GDP在購買力標準(PPS)下為歐盟在2008年的平均水平的94%。

希臘的主要行業為旅遊、航運、工業產品、食品和煙草的加工、紡織、化工、金屬製品、煤礦和石油業。自1990年代初以來,希臘 GDP增長的平均值超過歐盟。然而,希臘的經濟也面臨着重大的問題,包括迅速上升的失業率、效率低下的公共部門的官僚機構、逃稅、腐敗和較低的全球競爭力。

希臘有歐盟最低的清廉指數經濟自由度指數全球競爭力指數,世界排名分別為78、88和90名。腐敗,連同它相關的問題,稅收征管的糟糕,被廣泛視為當前經濟困境的關鍵原因和克服國家債務問題的主要障礙。

在經濟連續增長15年後,希臘在2009年陷入衰退期。近年過度借貸的趨勢顯示儲蓄與貸款的比例在今年上半年超過100%。

到2009年底,希臘的經濟(基於2010年11月15日修訂的數據,修訂的一部分原因是由於開支的重新分類)在歐盟中面臨最高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占GDP的比率。2009年預算赤字占GDP的15.4%。預算赤字和不斷增長的債務水平(2009年占GDP的127%)導致借貸成本上升,從而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希臘被控試圖掩蓋其在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巨額預算赤字的真實情況。這是由2009年10月選出的新社會主義政府預測的關於2009 年預算赤字的大規模修訂導致的,從"6-8%"(由前政府估算)到12.7%(後修訂為 15.4%)。

希臘有總計約500萬的勞動力,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工人每年的平均工作時間位列第二,僅次於韓國。格羅寧根成長與發展中心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1995年和2005年之間,希臘人每年工作時間長達1900小時,位列歐洲之首,其次是西班牙人(平均1800小時/年)。

由於持續的經濟危機,該國的工業生產在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期間下降了8%。傳統經濟支柱服裝業是受衝擊最大的行業之一。與此同時,建設活動量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間減少了73.1%。此外,零銷售的營業額在2010年2月和2011年2月之間下降了9%。

在2008年和2011年間,失業率從2008年第二和第三季度7.2%的低點暴漲到2011年8月18.4%的高點,致使超過90多萬人失去工作。在2010年最後一個季度中,青年失業率達到36.1%。

歐元區

以1999年作為基準年,在參照若干標準(通脹率,財政赤字,公共債務,長期利率,匯率)後,希臘於2000年6月19日被歐洲理事會批准加入歐盟的經濟與貨幣聯盟。2004年,受新一屆新民主政府的委託,歐盟統計局在審計後透露,有關預算赤字的統計資料未得到充分報告。

修訂後的預算赤字數據中,大部分差異是由於新政府臨時改變了會計實務,即把訂購而非接收的軍用物資記入費用賬。不管怎樣,這是歐盟統計局對ESA95方法(自2000年開始應用)有追溯效力的運用,最終將基準年(1999年)的預算赤字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38%,從而超過3%的上限。因此,有斷言稱希臘(意大利等其他歐洲國家曾提出過類似的斷言)實際上並不符合所有的五個准入條件。普遍的看法是,希臘是通過偽造的赤字數據進入歐元區。2005年經合組織給希臘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新會計規則對1997年至1999年的財政數字的影響範圍為GDP的0.7到1個百分點,這種方法的追溯變動是修訂的赤字在1999年(希臘獲得歐洲經貨聯盟會員資格)超過3%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希臘財政部部長出面澄清說,希臘在申請時用的是有效的ESA79計算方法,由此得出的1999年預算赤字是低於規定的3%上限的,因此符合標準。

軍費開支的原始會計實務後來按照歐統局的建議重新修復。在理論上來,甚至可把ESA95計算的1999年希臘財政赤字降低到3%以下(歐盟統計局對1999年的官方計算仍然待定)。

希臘政府在2010年估算出其2009年的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5%,遠高於四月份預測的3.7%。它將2008年的赤字從5%修訂到7.7%。歐盟委員會在2010年表示,來自希臘的數字是不可靠的,其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甚至可能會高於政府在2009年聲稱的數據。

新聞報道中常犯的一個錯誤是把有關希臘進入歐元區的討論和希臘及其他歐元區國家與美國銀行使用衍生產品交易來人為減少預算赤字的爭議相混淆。與高盛證券貨幣互換的交易使希臘「隱藏」了10億美元的債務。但是,這影響的是2001年後的赤字值(當時希臘已獲准進入歐元區),因此與希臘進入歐元區沒有關係。

法務會計師的一項研究發現,希臘向歐洲統計局提交的數據有統計分布的指示操作。

主要經濟活動

旅遊業

符合現代定義的旅遊業是在1950年代以後才開始蓬勃。[8]1950年只有33,000名到訪旅客,到1994年已增長至1140萬名。[9]

近年希臘每年吸引超過1600萬名旅客到訪,一項調查顯示旅遊業在2008年佔該國GDP的18.2%。[10]同一調查指每位旅客在希臘平均消費1,073美元。[10]2008年,希臘有84萬個職位直接或間接與旅遊業相關,佔全國勞動人口的19%。[10]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23.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7 April 2023 [12 April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7). 
  2. ^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t market prices. Luxembourg: Eurostat. 28 October 2022 [31 Octo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3). 
  3.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CIAFactBook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Most Visited Countries 2023.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17 Ma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6). 
  5. ^ 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2013 Edition (PDF). 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June 2013 [14 December 20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30 October 2013). 
  6.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k-owned Fleet. UGS. [17 Ma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1). 
  7. ^ Review of Maritime Transport 2013 (PDF). Geneva: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14 Dec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14). 
  8. ^ Miltiadis Lytras, Ernesto Damiani, Lily Diaz. Digital culture and e-tourism. [1 March 2012]. 
  9. ^ Jafa Jafari. Encyclopedia of tourism. [2012-03-01]. 
  10. ^ 10.0 10.1 10.2 Tourism in OECD Countries 2008: Trends and Policies. OECD. 2008 [20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