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朝日號戰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10°00′N 110°00′E / 10.000°N 110.000°E / 10.000; 110.00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06年左右的朝日號戰列艦
概況
使用者  大日本帝國海軍
前級 敷島級戰艦
次級 三笠號戰艦
建造期 1897至1900年
服役期 1900至1942年
完成數 一艘
損失數 一艘
歷史
艦名 朝日號
艦名出處 和歌選段
下訂日 1897年海軍計劃
建造者 克萊德班克約翰·布朗公司
動工日 1898年8月1日
下水日 1899年3月13日
服役日 1900年4月28日
重新歸類
除籍日 1942年6月15日
結局 1942年5月25至26日,鮭魚號潛艇魚雷擊沉
技術數據
艦型 前無畏艦
排水量 15400(正常負載)
全長 129.6米
全寬 22.9米
吃水 8.3米
動力輸出
  • 25台貝爾維爾鍋爐
  • 1.1萬千瓦
動力來源 雙傳動軸,兩台三脹往復式蒸汽機
速度 18
續航距離 10節航速9000海里
乘員 773人
武器裝備
裝甲

朝日號戰列艦(日語:朝日)是19世紀末大日本帝國海軍訂造的前無畏艦,因國內造船設施和技術不足而在英國設計建造。朝日號開回日本後很快選為常備艦隊旗艦,1904至1905年參與日俄戰爭所有大型海戰,在黃海海戰對馬海峽海戰受輕微損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朝日號沒有參與戰鬥,僅在1918年日軍干涉俄國內戰時運兵。

1921年劃為岸防艦兩年後,朝日號因《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解除武裝,此後用作訓練船潛水母艦,還一度改造為潛艇打撈營救船直到1928年劃入預備役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朝日號於1937年末重新服役,用於運兵。1938年改造成修理艦,同年至1941年先後進駐日軍占領的上海市、以及法屬印度支那金蘭灣。1942年初朝日號在日占新加坡修理受損的輕巡洋艦,計劃五月回國,但在開往吳市途中被美國海軍鮭魚號潛艇擊沉,大部分船員生還。

背景

大日本帝國海軍一度信奉綠水學派海軍思想,注重成本低廉的魚雷艇破交戰Commerce raiding),對抗造價昂貴的重型裝甲船。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戰爭促使日本海軍認定綠水學派思想站不住腳,為此在1896年初出台十年海軍建設計劃,推動艦隊擴張和現代化,為將來的武力對抗打基礎,計劃核心包含戰列艦與裝甲巡洋艦各六艘,人稱「六六艦隊」。[1]中國政府在甲午戰爭失利後賠款三千萬英鎊,日軍艦隊的建設資金由此而來。日本此時的造船技術和設施尚不足以建造戰列艦,朝日號就像之前的富士級敷島級戰艦一樣是從英國訂造,「六六艦隊」所需的剩下幾艘戰列艦也不例外。[2]朝日號屬日本1897年海軍計劃項目[3],蘇格蘭克萊德班克克萊德班克工程造船公司Clydebank Engineering & Shipbuilding Company)承建,是英國建造的第五艘日本戰列艦[4]

設計與規格

1915年《布拉西海軍年鑑》上的敷島級戰艦與朝日號戰列艦右立面和甲板平面圖,但朝日號實際只有兩個煙囪

朝日號是在英國皇家海軍可畏級戰列艦Formidable-class)基礎上略加改進而成,新增兩門152毫米艦炮[5]。該艦全長129.6米,全寬22.9米,正常負載吃水深度8.3米,排水量15400[6]。艦身採用雙層船底,分出55個水密隔艙,艦體還分成223個水密隔艙。朝日號曾是旗艦,包括司令參謀在內的全艇官兵約為773人。[7]

朝日號採用25台貝爾維爾鍋爐生成1703千帕工作壓力的蒸汽,驅動兩台各帶一條傳動軸漢弗萊斯-坦南特Humphrys Tennant三脹往復式蒸汽機Triple-expansion steam engine[8]。蒸汽機採用正壓通風,額定功率1.1萬千瓦,設計最高速度18(每小時33公里)[6],不過朝日號1900年3月23日試航時以12181千瓦功率達到18.3節航速(每小時33.9公里)[9]。艦上最多載煤2032噸,能以10節(每小時19公里)航速巡航9000海里[6]。艦上配有三台蒸汽驅動的4.8千瓦電動發電機[10]

朝日號的主炮與日本前幾艘戰列艦相同,是兩座雙聯裝砲塔安裝的四門埃爾斯維克軍械公司40倍徑305毫米艦炮,炮塔分列上層建築前後。艦炮採用液壓動力,可在任何橫移角度裝彈,但需採用+13.5度固定仰角。[11]各炮座都能橫向轉動240度[12],能以每秒730米炮口初速發射386公斤彈丸[13]

艦上副炮包括炮廓Casemate)上的14門單裝40倍徑152毫米速射炮,其中八門位於主甲板,六門在主甲板上方的上層建築,以每秒700米炮口初速發射45公斤彈丸[14]。為防魚雷艇襲擊,艦上配有20門單裝76.2毫米12磅12英擔速射炮[注 1][15],以每秒719米炮口初速發射5.7公斤彈丸[16]。朝日號另有八門單裝47毫米3磅艦炮和四門單裝47毫米2.5磅艦炮,3磅炮裝在上層建築,以每秒587米炮口初速發射1.45公斤彈丸;2.5磅炮裝在桅樓上,以每秒430米炮口初速發射1.1公斤彈丸[17][18]。此外艦上還有四具水下450毫米魚雷管兩舷側各一對[5]

朝日號水線裝甲帶採用2.44米高的哈維裝甲Harvey armor),正常負載時有1.11米高於水線,以艦中間68.28米的位置最厚,達229毫米。艦首尾的裝甲厚102毫米,由炮座間152毫米的弦側裝甲覆蓋。[9]炮座裝甲厚356毫米,距上方的弦側裝甲只有254毫米[19]。炮座罩前方有254毫米裝甲保護,兩側裝甲152毫米,上方38毫米[20]。連接炮座與側面裝甲的對角水密艙壁厚305至356毫米,但在下層甲板位置減至152毫米[9]。保護副炮的炮廓正面裝甲厚152毫米,後方是51毫米厚的裝甲板。平坦位置的甲板裝甲厚64毫米,向下傾斜至艦側的位置厚102毫米。保護司令塔的裝甲厚356毫米。[19]

朝日號配有24伸縮式照準器,還與同期其他日本戰列艦一樣配有四台有效測距7300米的巴爾和斯特勞德Barr and Stroud)FA3雙象測距儀[21]

建造和服役

下水前不久的朝日號

「朝日」意為「旭日」,選自日本和歌頗富詩意的名詞。1898年8月1日,蘇格蘭克萊德班克的克萊德班克工程造船公司鋪下朝日號龍骨,戰列艦交付前該司被約翰·布朗公司收購。[22]該艦於1899年3月31日下水,1900年7月31日交付,因出海試航時在南海城近海擱淺需到樸茨茅斯修復艦底導致推遲約三個月交付。交付當天朝日號便離開英格蘭,[3]同年10月23日抵達橫須賀市[4]。1901年5月22日,朝日號劃為常備艦隊旗艦,1903年12月28日聯合艦隊重建之際劃入第一艦隊第一戰隊[3]

日俄戰爭爆發之際,艦長山田彥八海軍大佐帶領朝日號加入第一艦隊第一戰隊。1904年2月9日,東鄉平八郎海軍中將率第一艦隊偷襲旅順口近海停泊的俄國太平洋艦隊,拉開旅順口海戰序幕。東鄉平八郎對之前出動驅逐艦夜間偷襲寄予厚望,希望俄軍陷入嚴重混亂、實力大減,但實際效果遠沒這般理想,俄軍已經做好面對日軍戰列艦與巡洋艦來襲的準備。俄軍博雅林號Boyarin防護巡洋艦巡邏時發現日本軍艦並向防禦單位示警,東鄉平八郎決定用主炮攻擊對方沿海防禦,副炮和敵艦交手。事實證明分散火力決策失誤,日軍的203毫米和152毫米艦炮對俄國軍艦損傷很小,對方把所有火力向日本艦船集中。雙方都命中對手大量軍艦,但東鄉平八郎鎩羽而歸時日軍已傷亡60人,俄軍僅17人。戰鬥期間沒有火力命中朝日號。[23]

1900年7月交付之際的朝日號

4月13日,東鄉平八郎引出斯捷潘·馬卡羅夫海軍中將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戰列艦等俄軍艦隻,朝日號參與行動。馬卡羅夫發現第一戰隊的五艘戰列艦後掉頭逃回旅順口,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撞上日軍前一晚布下的水雷並引爆彈藥庫,該艦在兩分鐘內沉沒,馬卡羅夫等677名官兵喪生。大勝的東鄉平八郎又開始遠距離轟炸,促使俄軍大量布雷,一個月後炸沉日軍兩艘戰列艦。[24]

8月10日,艦長野元綱明上校帶領朝日號投身黃海海戰,在日方戰列線排行第二,僅次於三笠號戰艦,也是俄軍主要打擊目標。俄軍305毫米炮彈命中朝日號導致兩人受傷,後方炮塔兩門305毫米主炮因炮彈在炮管提前爆炸損壞。朝日號集中火力攻擊波爾塔瓦號戰列艦皇太子號戰列艦,但炮彈未能打穿裝甲或在撞擊時爆炸,對俄艦破壞不大。不過,朝日艦兩枚305毫米炮彈命中皇太子號艦橋,俄軍艦隊司令威廉·維特捷夫特海軍少將、兩名參謀及艦上軍需官喪生,堪稱致命一擊。殘骸將該艦舵輪卡在左舷,隨後減速直到停止,其他俄軍艦艇徹底陷入混亂。副司令帕維爾·烏赫托姆斯基Pavel Ukhtomsky親王海軍少將最終指揮殘部退出旅順口。[25]兩個月後,朝日號於10月26日在封鎖旅順口近海時撞到水雷導致嚴重受損,1904年11月到1905年4月都在佐世保海軍工廠維修。此時遠東的俄國海軍基本被日軍全殲,被迫調來的波羅的海艦隊要到1905年5月抵達。[4]

對馬海峽海戰

1905年5月27日,朝日號再度跟隨三笠號投身對馬海峽海戰,對抗俄羅斯第二和第三太平洋艦隊。14點10分三笠號向俄軍旗艦蘇沃洛夫親王號戰列艦Knyaz Suvorov)開火,朝日號與吾妻號裝甲巡洋艦隨即加入。日本軍艦在一小時內就令蘇沃洛夫親王號燃起大火,艦隊司令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重傷,擊毀艦後方的305毫米炮塔,還把艦舵卡死導致旗艦脫離隊形。俄方起初集中火力攻擊三笠號,朝日號未受損傷。東鄉平八郎指揮日本軍艦從俄國軍艦前方或後方經過,利用艦側密集火力攻敵,對方只能用艦首或艦尾火力還擊。蘇沃洛夫親王號的船舵修好時已混在兩軍艦隊中遭反覆炮擊,損傷嚴重。海戰後期朝日號基本與博羅季諾號戰列艦Borodino)和鷹號戰列艦交手,其中博羅季諾號戰列艦被富士號戰艦命中導致彈藥庫爆炸後沉沒。朝日號此役共發射142發305毫米炮彈,是雙方參戰艦艇之最。艦身戰鬥期間中彈六次,但沒有嚴重破壞。[26]艦上七名官兵喪生,五人重傷,19人輕傷[27]。日軍此役共損失110人,590人受傷,與俄方相比堪稱大獲全勝,四艘俄軍戰列艦被俘後納入日本海軍[28]

英國皇家海軍根據英日同盟關係派威廉·帕克納姆William Pakenham)海軍上校登上朝日號,觀摩並紀錄對馬海峽海戰期間的日軍表現。他就在朝日號缺乏掩護的後甲板Quarterdeck)上記錄戰鬥過程,以第一手文獻向西方世界證實日軍訓練和戰術超群,將日本此役大勝廣而告之。[4]

後期

20世紀30年代末上海近海的朝日號

1908年,朝日號與其他日本軍艦陪同環遊世界的美國「大白艦隊」經過日本水域[6]。1908、1910、1911年,朝日號劃入第一艦隊[3],1914年轉為炮兵訓練船,1917年用國產艦炮取代英國艦炮,同年劃入第三艦隊第五戰隊[3]。1918年,朝日號劃為第五戰隊旗艦,參與干涉俄國內戰,護送日本軍人前往俄羅斯遠東地區,1918年1至8月還是堪察加半島警戒艦。1921年9月1日,朝日號劃為一級岸防艦[3][29]第二年開始因《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解除武裝。1923年4月1日,朝日號劃入訓練和潛水母艦,同年七月解除武裝完成。去掉裝甲和艦炮後該艦排水量降至11625噸,最高航速限制在12節。[6]

日本海軍決定把朝日號改造成潛艇打撈艦,1925年2至8月的初期改造用於安裝專用打撈設備[3]。1926至1927年10月,朝日號在吳海軍工廠把25台貝爾維爾鍋爐換成四台艦本式鍋爐,兩個煙囪也移除一座[4],第二期改造時新增兩個大型起重架[6]。此後該艦曾用前德國海軍U-125號潛艇演習救援。1928年5月,朝日號艏樓配上19米的壓縮空氣飛機彈射器起飛一五式水上飛機,但因屢發事故換成火藥驅動的飛機彈射器。經過1928年的測試,朝日號劃入預備役。[4]

七七事變拉開中國抗日戰爭序幕後,日本海軍1937年8月16日將朝日號劃為修理艦[3],同年11月繼續服役,用於運兵到杭州灣兩棲登陸。隨後朝日號在吳市改造成修理艦,1938年12月18日完成。12月29日抵達上海後,朝日號前後裝上木製假主炮,偽裝成老式戰列艦。1939年5月她又改裝成魚雷補給艦,5月29日至第二年11月7日負責巡邏。1940年11月15日,朝日號抵達法屬印度支那金蘭灣,11月19日至1941年12月7日又從吳市把第11特別根據地隊運到金蘭灣。[4]

朝日號1942年3月13日開始進駐新加坡,同年四月維修在聖誕島近海被美軍海狼號潛艇USS Seawolf魚雷命中的那珂號輕巡洋艦。5月22日,朝日號在第9號CH-9驅潛艇護航下離開新加坡前往吳市,但25日深夜到26日凌晨在印度支那帕達蘭角(Cape Padaran)東南約160公里海域被美軍鮭魚號潛艇USS Salmon)發現[注 2]。鮭魚號發射的四枚魚雷有兩枚分別命中左舷中央鍋爐室和艦尾,朝日號很快就在1點03分沉沒[注 3][4]。艦上16人陣亡,所幸艦長和另外582名官兵獲第9號救援[30]

注釋

  1. ^ 12英擔指炮重609.6公斤。
  2. ^ 今越南境內,坐標11°22′0″N 109°1′0″E / 11.36667°N 109.01667°E / 11.36667; 109.01667
  3. ^ 沉船坐標10°00′N 110°00′E / 10.000°N 110.000°E / 10.000; 110.000

腳註

  1. ^ Evans & Peattie, pp. 15, 57–60
  2. ^ Brook, p. 125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Lengerer 2008, p. 30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Hackett & Kingsepp
  5. ^ 5.0 5.1 Preston, p. 189
  6. ^ 6.0 6.1 6.2 6.3 6.4 6.5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 18
  7. ^ Lengerer 2009, pp. 26, 52
  8. ^ Lengerer 2008, pp. 22, 24, 26
  9. ^ 9.0 9.1 9.2 Lengerer 2008, p. 27
  10. ^ Lengerer 2009, p. 50
  11. ^ Brook, p. 126
  12. ^ Lengerer 2009, p. 26
  13. ^ Friedman, pp. 270–271
  14. ^ Friedman, pp. 275–76
  15. ^ Chesneau & Kolesnik, p. 222
  16. ^ Friedman, p. 114
  17. ^ Lengerer 2009, p. 28
  18. ^ Friedman, pp. 118–19
  19. ^ 19.0 19.1 Campbell, p. 47
  20. ^ Lengerer 2009, p. 25
  21. ^ Forczyk, p. 28
  22. ^ Silverstone, p. 326
  23. ^ Forczyk, pp. 24, 41–44
  24. ^ Forczyk, pp. 45–46
  25. ^ Forczyk, pp. 48–53
  26. ^ Campbell, pp. 128–35, 260, 262
  27. ^ IJN Records,第105頁.
  28. ^ Warner & Warner, p. 519
  29. ^ Head, p. 58
  30. ^ Hackett, Sander & Cundall

來源

  • Brook, Peter. Warships for Export: Armstrong Warships 1867–1927. Gravesend, Kent, UK: World Ship Society. 1999. ISBN 0-905617-89-4. 
  • Campbell, N. J. M. The Battle of Tsu-Shima. Preston, Antony (編). Warship II.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8: 46–49, 127–135, 186–192, 258–265. ISBN 0-87021-976-6. 
  •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2021-04-23]. ISBN 0-8317-0302-4. 
  • Evans, David C.; Peattie, Mark R.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87–194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192-7. 
  • Forczyk, Robert. Russian Battleship vs Japanese Battleship, Yellow Sea 1904–05. Oxford, UK: Osprey. 2009. ISBN 978-1-84603-330-8.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Barnsley, UK: Seaforth.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IJN Repair Ship Asahi: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 Fleet. 2017 [2021-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7). 
  •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Cundall, Peter. IJN Subchaser CH-9: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Kusentei!. Combined Fleet. 2013 [2021-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 Head, Michael. Siberia. Warship International. 2019, LVI (1): 55–74. ISSN 0043-0374. 
  • Jentschura, Hansgeorg; Jung, Dieter; Mickel, Peter.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77. ISBN 0-87021-893-X.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編. Japanese Battleships and Battlecruisers – Part II.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2008-09, (Paper V): 6–32. 需付費查閱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編. Japanese Battleships and Battlecruisers – Part III.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2009-03, (Paper VI): 7–55. 需付費查閱
  • Preston, Antony.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the Battleships of All Nations 1914–1918. Galahad Books. 1972. ISBN 0-88365-300-1.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 Warner, Denis; Warner, Peggy. The Tide at Sunrise: A History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2nd. Frank Cass. 2002. ISBN 0-7146-5256-3. 
  • 朝日艦より見たる日本海海戦. Imperial Japanese Navy Records. 1905: 105 [202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