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木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寧波朱金漆木雕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秦氏支祠戲樓藻井,採用朱金木雕工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寧波市
分類傳統美術
序號340
編號項目Ⅶ—41
登錄2006年

寧波朱金漆木雕又稱朱金木雕,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一項木雕手工藝,以在木雕表面漆朱,貼金,描畫等工藝為特色。朱金木雕形成於唐宋,成熟於明清,被廣泛應用於宗教和日常生活[1]。2006年6月2日被選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歷史

朱金木雕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漢代。1953年發掘的祖關山漢墓中曾經發現過漆器的痕跡。唐宋時期,由於禮制的限制,朱金漆木雕並沒有進入普通人的生活,而是被廣泛應用於各大寺院,例如天童寺雪竇寺七塔寺等。朱金木雕的一大用途是用於製作匾額。宋代宋高宗宋孝宗曾經御書寧波阿育王寺匾額,這些匾額全部採用朱金木雕工藝製作。製作佛像是當時朱金木雕的另一大用途。日本大德寺京都國立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中所藏寧波古代佛教繪畫中均體現出佛殿的紅柱和金漆屏風。南宋時,藉助海上絲綢之路,寧波木雕工藝與日本的木雕工藝產生了交流和融合。寧波的絲織、漆料和建築、雕刻工藝傳入日本,同時,日本的黃金、砂金和描金物品也傳入寧波,寧波的朱金木雕工藝因而得以豐富[3]

明代,寧波的木雕從業者受到「匠戶制」的組織,開始為官府服役,從而產生明顯的世襲專業分工。晚明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朱金木雕開始從官府和寺院進入民間富戶,並在祭祀和高檔器皿中得到應用。清代開放手工工匠自由經商,此時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商號和作坊。晚清五口通商之後,寧波朱金木雕藝人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開始湧入寧波城內,成立行會等組織,並將當時時興的京劇和西洋題材納入到木雕創作之中。民國時期,寧波富商在家庭裝修上大量採用朱金木雕工藝,同時民間婚禮、賽會、集市的盛大排場也使得朱金木雕的應用盛極一時[3]

抗日戰爭時期,朱金木雕行業蕭條,優秀藝人紛紛返鄉躲避戰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段時間,朱金木雕曾有所發展,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了較大破壞,直至改革開放才有所恢復[3]

工藝

寧波博物館藏千工床

朱金木雕的主要特色在漆而不在雕,對木材的要求並不高,雕刻時恰到好處,為後續工藝留有餘地,漆工工藝複雜,十分講究,故民間有「三分雕刻,七分漆匠」的說法[4]

選材

朱金木雕所選用的木材並沒有嚴格的要求,選用樹種多為本地常見的等,木材做到不裂、不變形、無蟲蛀和腐朽即可使用。但對應不同的用途,也會有不同的選材要求,銀杏黃楊等樹木常常由於紋路細膩平直被用於精雕細刻。在雕刻時,由於新木材的含水量較高,故可能影響產品質量,朱金木雕所使用的多為老木。雕刻從業者也多備有存貯場用於存貯木材。在雕刻前,木材將被長時間自然乾燥,通常時間長達數月,當下在工廠生產中也使用烘板機節約木材準備的時間。此後需要進行的是補洞和鑲拼的工藝,能夠最大限度地使用木材並獲得較大體量的雕刻作品。同時由於漆工的存在,不會影響成品的外觀[4]

雕刻

朱金木雕的雕刻過程主要包括製作圖稿、刷樣上板、打坯和修光步驟。

製作圖稿俗稱「打圖樣」,需要從功能、尺寸、造型等方面統籌考慮,從而確定雕件的尺寸和厚薄,因而大都需要經驗豐富的工匠通盤考慮。與中國傳統山水畫「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尺寸不同,朱金木雕在尺寸上常常人馬大於建築,且採取誇張的方法突出人物的特點,例如「武士無頸、美女無肩、老爺凸肚、武士挺胸」[4]

刷樣上板指的是利用棉紙拷貝原有的圖樣,此後在構件上刷上薄膠,最後將拷貝後的棉紙對準後刷粘到板上。現在也常常使用複印的方法[4]

髹漆妝金

寧波博物館藏清代朱金木雕門窗

髹漆妝金是朱金木雕的關鍵工藝。之前的雕刻在構件上形成的布局、層次與漆工相契合,雕刻時給上漆以一定的發揮餘地,彼此不分家。舊時工匠也大都既能雕也能畫,因而有「雕花帶(兼)漆匠,泥水帶(兼)木匠」之說[4]

在正式開始髹朱妝金之前,首先需要進行的是木胎抄漆工藝,以提高構件的表面性能。抄漆之前,首先清理構件,去除木屑和灰塵,並在構件缺陷處打上三角槽。此後填膩子,將缺陷處填補平整。填膩子之後便可進行抄漆。抄漆採用生漆與麥糊一比二的配比,將漆液在構件表面薄而均勻地展開。此後進行反覆打磨和上漆工藝,以達到上朱漆和妝金的要求。對於包含大量拼接的構件,在髹朱妝金之前還需要進行糊夏布工藝以達到平整表面的目的。這一工藝直接將塗有生漆與麥糊一比一配比的麻布和構件貼合,此後刮去膩子[4]

接下來便是正是的髹朱妝金工藝。髹朱妝金不僅僅是修補構件的缺陷與不足,更重要的是進行再創造。這一步驟的主要工藝包括配朱、上朱、行金底、剪金箔、貼金、掃金、撥朱、上泥銀、上彩、開臉等工藝[4]

髹朱所用的朱漆是由研磨後的銀硃粉和配油均勻混合後配合等比例的生漆製成,色彩略淺於大紅,古時稱為正色。上朱前清理雕版,此後塗刷朱漆並經過反覆的砂磨上朱直至達到滿意的效果。完成上朱的雕版即可進行貼金。在貼金之前,必須在雕版上附着膠粘物,稱為「底」或「地」,鋪設這種膠粘物的步驟也可稱為「行金地」。行金地所使用的材料為生漆調配油(熬煉過的熟桐油)加入少量銀硃,塗刷後待到乾燥至七八成時即為貼金最佳時機。在貼金工藝中,採用的材料主要為金箔,也有採用其他金屬箔加以罩漆形成。對於較大的表面,貼金多造成分塊的痕跡,並不雅觀。對此,有掃金和泥金的方法予以彌補。對於雕版中人物的面部和手,常常採用塗覆泥銀的方式予以裝飾。此後刷上罩漆以進行保護。最後的步驟為在人物面部繪製眉毛、眼臉、眼珠、頭髮等,稱為開眼[4]

藝術形式

朱金木雕的構件大可至建築構件和佛像,小可至玩偶,使用範圍相當廣泛。

建築構件

大量使用朱金木雕工藝的慶安會館

朱金木雕重要的建築功用是作為裝飾,其中尤以花拱和戲台藻井為特色。朱金漆木雕中的斗拱一部分外形仿照宋代斗拱,但已不承擔承重功能。更多的斗拱則更多地體現觀賞作用,外觀華麗精細。而朱金木雕藻井多為八角攢尖,集中於頂部圓鏡,象徵「天圓地方」、「蒼天在上」,應用在戲台建築時也起到攏音的效果。寧波本地的秦氏支祠戲台和寧波府城隍廟戲台是其中的代表作[5]

佛像

佛像是寧波朱金木雕的重要應用。製作時多採用香樟木,能夠起到防腐的作用。對於1米以下的佛像能夠使用「獨木造」,即整塊木料進行製作。1米以上的大佛則須使用「寄木造」,或稱鑲拼造,在經歷生漆夏布和灰漆砂磨工藝後也能保持較好的耐久性。造型方面,寧波朱金木雕佛像的佛、菩薩、天王、伽蘭、羅漢等形象都形成了一定的範式,傳承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三十二相」中的「足平安相」、「手指纖長」、「手長過膝」、「身材縱廣」、「身金色相」、「皮膚細滑」、「雙肩圓滿」、「齒無縫相」、「臉頰飽滿」、「睫毛長相」、「頂肉鬢相」等特點。而衣飾紋理則成束流動,接近古印度馬吐臘風格,而有別於寫實的犍陀羅風格[5]

室內陳設

朱金木雕進入日常生活盛於清代。特別是晚清時,隨着商品經濟的活躍,製造和經營嫁娶器皿為主體的嫁奩業在寧波廣泛產生[3]。在大件陳設中,最為重要的是朱紅木床,是「傳種接代」的象徵,因製作精良又被稱為「千工床」。這種床一般寬2米,高2.5至3米,深度可達到3米。前有踏床,設有掛面、床門、床窗,較為考究的還設有亭台樓閣的造型。後部則為臥床本體,包含第二道床門和床柱,因而有「房中有房,屋中屋」之說。除了床本身外還有一套開門式櫥櫃,上飾有3至5層的精雕,形似官帽,俗稱「帽頭」。一張「千工床」多需要數年的時間方能建成。與大件相比,小型的木構則更為廣泛,是日常家用不可或缺的製品。朱金木雕圓木盛器的廣泛使用也催生了箍桶師傅這一行業,製品有長甩桶、腰子桶、回湯桶、子孫桶、粉斗及祭盤等,這些製品業成為嫁方的嫁妝。[5]

會器與祭器

朱金木雕器物也被用於祭祀和廟會等場合。在一場數千人參與的廟會中,涉及到的會器有頭牌、紗船、抬閣、鼓亭、神轎、神燈等,綿延可達數里[5]

現狀與傳承

隨着現代化的推進,朱金木雕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但是,朱金木雕工藝卻並未消失,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復興。[6]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佛教建築的修復和重建為朱金木雕帶來了大量的需求,不少原有的朱金木雕藝人重操舊業,並在市場經濟的帶動下逐漸形成數億元的產業。海外市場對中國舊式家具的追捧和文化部門限制出口的措施也刺激了以慈谿市天元鎮為代表的仿製朱金木雕器物的興起。各地仿古建築的興建也為朱金木雕帶來了廣闊的市場[4]。但是,朱金木雕的應用範圍過窄,仍然制約着這項工藝的傳承[7]

參考資料

  1. ^ 宁波朱金漆木雕(宁波市).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10-07-30 [2011-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9). 
  2.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 2006-06-02 [2011-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2). 
  3. ^ 3.0 3.1 3.2 3.3 朱金漆木雕的源流与发展. 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09-02-04 [2012-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宁波朱金漆木雕的工艺木材和雕刻. 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09-02-04 [2012-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5. ^ 5.0 5.1 5.2 5.3 宁波朱金漆木雕的艺术与功能. 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09-02-04 [2013-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6. ^ 多彩非遗闹元宵 文化大餐庆佳节. 杭州網 - 杭州新聞中心. [202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0). 
  7. ^ 宁波传统工艺的“传艺之路”有多远?. 寧波日報. 2009-10-09 [2013-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