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重慶市聚奎中學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慶市聚奎中學校
地址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黑石山
其它名稱Chongqing Jukui Middle School
原名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
類型公立中學
創辦日期1870年
學區 中國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黑石山
學校編號3450000385
校長戴海軍
學生人數5000人以上
校訓志不求易,事不避難

重慶市聚奎中學校,原稱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簡稱聚奎中學,是一所位於重慶市江津區的普通高中。

學校歷史

重慶市聚奎中學校前身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鄉人在此開設的義塾。

清同治九年(1870年),義塾由時任白沙團總的張元富正式命名為「聚奎義塾」。

清光緒六年(1880年)建成聚奎書院,由程綏仁任齋長,「聚奎義塾」更名為「聚奎書院」。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令天下書院改設學堂,一律兼習中西學科。聚奎書院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更名為聚奎學堂,原書院齋長鄧鶴翔轉任堂長,除留下部分年幼的書院學生外,開始招收五年制初小男生入學,全學堂學生共有56人。次年,招四年制高小男生入學。

民國元年(1912年)聚奎學堂改成聚奎學校。

民國二年(1913年)年聚奎學校定名為「江津縣立聚奎初高等小學校」。由於學風好,質量高,兩年間學生增至297人,被白眉初著《四川地誌》稱為「川中模範小學」。

民國十一年(1922年),由於軍閥混戰,土匪猖獗,黔軍進駐黑石山,學校被迫遷到白沙鎮桓侯宮與白沙女子高小合用校地,次年(1923年)又遷到遛馬崗(原新本女校)。

民國十五年(1926年),學校又重新遷回到黑石山。

民國十七年(1928年),學校邀請校友吳芳吉制定校旗,編寫校歌並首次撰寫校史,寫成《聚奎學校史稿》。

民國十八年(1929年),學校建成了能容納1300人的仿羅馬歌劇院式建築鶴年堂。

民囯二十四年至民國二十九年(1935年―1940年),學校三次獲得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教育廳特令嘉獎,被社會各界譽為川東名校。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學校增辦三年制高中,但採取男女生分班教學。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於女生人數減少,男生女生實行合班上課。

1950年,聚奎中學與新本女子學堂合併,更名為「奎新中學」。

1952年,江津縣人民政府接管奎新中學,學校更名為「四川省江津縣第三中學校」,並於秋季開始招收高中新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逐漸停課。

1970年,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當時學校雖未複課,但「四川省江津縣第三中學校」的校名並未明令撤銷。

1972年,開始恢復辦學,再次招收高、初中新生。

1978年,恢復校長責任制,同時恢復新生入學考試,學校被江津地區確定為重點中學。

1984年6月,經江津縣人民政府批准,學校改稱為「四川省江津縣聚奎中學校」。

1987年秋,江津縣人民政府將黑石村小學劃入聚奎中學將其設立為「聚奎附小」。

2004年,重慶市人民政府確認聚奎中學為重慶市重點中學。

2012年9月26日,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更名為重慶市聚奎中學校。

校園文化

聚奎中學風景宜人,學校優美的環境薰陶着一屆又一屆的學子,用「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校訓[1]激勵着學子。

師資力量

聚奎中學現在校教職工300餘人,骨幹教師21人,國家級重慶市級骨幹教師8人。學校擁有龐大的師資隊伍,每年學校都有部分學生考入重點大學。

學校榮譽

聚奎中學建校140多年來,先後創下了重慶市級、江津區級多項榮譽。

2001年,學校被評為「重慶市市容整潔單位」。

2002年,被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

2003年,學校被評為「重慶市園林式單位」、重慶市「綠色學校」,同年獲評重慶市「誠信文明單位」。

知名校友(部份列舉)

姓名 性別 在校時間 主要成就
陳文貴 1914-1917年 國家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學家
卞小吾 1888-1893年 創辦四川省第一家《《重慶日報》
諸克聰 1890年 曾任《吉林日報》主筆,吉林省議員
吳芳吉 1906年入學 愛國詩人、重慶大學創始人
樊弘 1913年畢業 北大教授、著名經濟學家
程紹迥 1909年入學 曾任中國農科院副院長
周光召 1941年入學 著名核物理學家,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鄧若曾 1950年畢業 中國女排原主教練
彭德秋 1975年畢業 四川省組織部組織處處長

參考

  1. ^ 校訓[永久失效連結]

2. 百度百科:重慶市聚奎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