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M-15導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SSM-N-9「天獅星」II
美國海軍「灰背」號(SSG-574)準備發射一枚「天獅星II」導彈
類型巡航導彈
生產歷史
生產商錢斯·沃特
生產日期1956
基本規格
重量23,000英磅(10,000公斤)[1]
長度57英尺6英寸(17.53公尺)[1]
直徑50英寸(1.3公尺)[1]
彈頭W27戰鬥部[1]
引爆機制空爆或地面爆炸 (空爆 – 火球不會到達地表,通常在高於10000英尺高度爆炸;地面爆炸 - 火球接觸地表,爆炸高度低於10000英尺)

發動機1x 通用電氣 J79-GE-3渦噴發動機
1x 洛克達因 固體燃料火箭[1]
15,600 lbf(69 kN) + 135,000 lbf(600 kN)[1]
翼展20英尺1英寸(6.12公尺)[1]
作戰範圍1,000海里(1,852公里)[1]
射高59,000英尺(18,000公尺)[1]
速度M 2.0[1]
制導系統慣性[1]
發射平台導彈潛艇、巡洋艦

「天獅星」II是美國海軍在「天獅星」導彈之後的又一種海基巡航導彈。然而,導彈在研發過程中因為性能顯然優越的多的「北極星」的出現而被放棄。

在「天獅星」導彈在1955年服役之後,其種種弱點統統暴露出來,尤其是無線電指令制導這種制導模式對導彈的射程和抗干擾性能都是嚴重限制。因而在1953年沃特公司獲得了研發SSM-N-8/RGM-6「天獅星」巡航導彈的超音速後繼型號的合同。該新導彈被命名為「天獅星」II(儘管是種全新的導彈而非「天獅星」的發展型號)並獲得代號SSM-N-9。SSM-N-9代號之前被臨時賦予MGM-18「長曲棍球」導彈,後者後來又更名為SSM-G-12被移交給陸軍。

XRSSM-N-9「天獅星」II原型彈擁有可收回的起落架用於導彈回收,其臨時安裝一台萊特J65-W-6發動機,該發動機使得該彈不能達到2馬赫的速度。XRSSM-N-9的第一次試射在1956年5月進行,該型的測試則持續到1957年年年末。1958年測試在升級型XRSSM-N-9a原型機上繼續進行,該型同樣擁有起落架,但安裝了計劃用於戰術型導彈的通用電氣J79-GE-3發動機。「天獅星」II於1958年9月第一次從潛艇上發射。代號YTSSM-N-9a和TSSM-N-9a被保留給擁有起落架的「天獅星」II評估型和量產型,這兩者將用於訓練。

「天獅星」II是一種兩馬赫巡航導彈,同時還擁有比SSM-N-8「天獅星」I高得多的高度和射程。「天獅星」I的無線電指令制導被慣性制導系統取代了,因此SSM-N-9擁有更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儘管有這些優點,在面對新誕生的UGM-27「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之時,「天獅星」II也只能毫無懸念地被拋棄。戰術型SSM-N-9「天獅星」II巡航導彈在1958年年末下馬。然而導彈性能的評估測試仍在繼續,第一枚XSSM-N-9戰術原型彈(去掉了起落架、安裝副油箱,實現全射程和2馬赫時速)於1959年11月試射,隨後則是YSSM-N-9測試型。很有意思的是,SSM-N-9在1963年6月才被按照新的三軍無人飛行器命名法重新定名為RGM-15A,而這是在工程下馬4年以後。

1958年前後,在「天獅星」II工程的最後階段中,仿佛曾經有計劃給導彈裝上雷達地形匹配系統。藉助這種系統,導彈飛行軌跡下方的地形的雷達地圖會不斷地與預加載的雷達地圖進行匹配,使得導彈能夠精確跟隨預編程航線。在為了評估安裝該制導系統的導彈,代號YTSSM-N-9bYSSM-N-9a被相應賦予升級後的YTSSM-N-9a和YSSM-N-9。然而這其中沒有一種變型成功投產。

在工程下馬之後,剩下的飛行測試導彈被美國海軍和空軍作為KD2U-1超音速無人靶機使用。1963年6月KD2U-1被重定名為MQM-15A。在其隨後的生涯中,有些跑道發射的MQM-15A靶機被重定名為GQM-15A

在生產被取消之前一共只生產了54枚「天獅星」II測試導彈。[1]

用戶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Parsch, Andreas. "Vought SSM-N-9/RGM-15 Regulus II." Directory of U.S. Military Rockets and Missiles, 2001. Retrieved: 6 January 2013.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reg II」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