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烏魯木齊聖母無染原罪天主堂

座標43°47′17.03″N 87°37′17″E / 43.7880639°N 87.62139°E / 43.7880639; 87.62139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魯木齊聖母無染原罪天主堂
烏魯木齊聖母無染原罪天主堂(2021年)
基本資訊
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和平南路98號
座標43°47′17.03″N 87°37′17″E / 43.7880639°N 87.62139°E / 43.7880639; 87.62139
宗教天主教
地圖
地圖

烏魯木齊聖母無染原罪天主堂(簡稱:烏魯木齊聖母無染原罪堂烏魯木齊天主教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和平南路的天主教堂。是天主教新疆監牧區的主教座堂。烏魯木齊聖母無染原罪天主堂始建於1907年,並於1918年遷至現址,現存的天主教堂於1989年重建。

歷史

烏魯木齊天主教堂大門

清代光緒年間,聖母聖心會開闢了甘肅和新疆教區[刊 1]。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聖母聖心會神父雷濟華(Leesens Désiré)開始主管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市)的天主教教務[書 1]。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雷濟華在迪化新南門東道巷[a]修建了烏魯木齊聖母無染原罪天主堂。當時的天主堂面積大約600平方米,是由舊民房改造而來,保留了中原建築的樣式,但屋內則大部分採取了西式裝修[書 2]。到了民國七年(1918年),荷蘭籍傳教士高日升(Hoogers Frans)和高東升(Hoogers Jozef)兄弟先後擔任該天主堂的神父[刊 2]。高日升神父將天主堂遷往了迪化城小南門外[刊 2]

重建的天主堂為磚石結構。由3部分組成,北側為樹立有十字架的主堂,東側是神父們的居所,南側是修女們的居所,建築外部採用了柱廊式設計,室內則全為西式設計[書 2]。除此以外,天主堂周圍有40到50畝的地產。神職人員將這塊地開闢成了農田,用以種蔬菜。除了為神父和修女提供食物外,還能夠出售用於補助教堂[刊 1]。這段時間,該堂的信徒主要是來自於河北省獻縣遷往新疆的漢族人[書 1]。民國十一年(1922年),羅馬教廷將新疆教區交給了聖言會,此時新疆教區隸屬於西部甘肅代牧區[刊 1]奧地利籍教士雷德滿(Lederman[b])在這個時候開始擔任迪化天主堂的神父[刊 3]。雷德滿在擔任神父時,在此設立了學堂[刊 2]。民國十五年(1926年),魏義安(Heinrich Veldman)開始擔任天主堂神父。到了民國十九年(1930年),德國人奚伯鼐(Hilbrenner[c])繼任該天主堂神父[刊 2]。奚伯鼐因擅長醫術,在天主堂內設立了小型醫院,既能治療一般疾病,也能夠進行小型的外科手術[書 1]。到了民國二十年(1931年),天主教新疆獨立布教區(Mission Independante du Sinkiang)從蘭州代牧區分出,盧斐德(Ferdinand Loy)成為最高負責人。1938年,天主教新疆獨立布教區升為新疆代牧區。盧斐德升為主教[刊 1]

盛世才主政新疆後的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全疆的天主教發展遭到了打擊[刊 2]。部分天主教神父被認為是從事間諜活動而被關進監獄,其中就包括奚伯鼐,其他大部分神職人員被迫離開新疆[書 1]。此時的天主教堂等教產被充公,天主教堂成為了秘密審訊、處置「犯人」的場所[書 1][書 3]。盛世才離開新疆後,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曾經在瑪納斯縣傳教的荷蘭籍教士米德琳(Motter)希望能夠回到新疆重新整理相關宗教事務,然而新疆省政府卻拒絕了他,理由是迴避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的反感[刊 2]。不過蘭州天主教區後又先行將神父張雅各伯派往新疆恢復教會[書 1]。在1944年到新疆和平解放前後,迪化依然有440餘名天主教信徒,有段庸、胡明新二位神父接管教權,並由他們組織教會進行相關宗教活動[d][書 1]

新疆和平解放後,天主教堂作為文物單位被保護起來,教堂地產歸為國有。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烏魯木齊天主教堂遭到了查封,公開的宗教活動全部停止。教堂則成為了天山織布廠的廠房[網 1]。1979年後,烏魯木齊逐步恢復了宗教活動[書 1]。2年後,布廠遷出並歸還了教堂。20世紀80年代,原建築的拱形頭門和角門依然存在[書 5]。與此同時,教會發展教徒超過1000人[書 1]謝廷哲長期擔任新疆教區的領導人[網 1]。到了1989年,由於原教堂已經破舊,通過政府投資、教民集資、房管部門還租金共集得30餘萬元人民幣,用以重建教堂[書 2]

建築現況

新建的天主教堂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天主教堂由5部分組成,分別是大門、鐘樓、禮拜堂、住房和餐廳。總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書 2]。堂長超過40米,寬15米,鐘樓高27米。禮拜堂有哥德式建築的特點,山牆為尖形人字式。屋面有菱形式樣。建築窗戶為月牙型,分為20個大窗和8個小窗。室內有10盞大燈,30盞壁燈和2盞聖燈,禮拜堂可容納超過500人[網 2]。鐘樓則有拜占庭式建築的特點,上矗十字架。屋頂為穹窿形,遞交向下擴展。住房和餐廳則建於1米的高台之上。院落大門由謝廷哲設計,有中原建築的特點,大門長7米,門廊由8根紅柱頂起。門檐則鋪有琉璃瓦[網 1][書 2]

註釋

  1. ^ 又被稱為順南巷或順城巷,今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支行後側。
  2. ^ 或被譯為雷德明,也有其為雙重國籍之說。[刊 2]
  3. ^ 也被稱為奚伯柰,溪伯鼐[刊 1][書 1]
  4. ^ 一說200人左右[書 4]

參考文獻

書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天山區志編纂委員會 (編).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4: 433. ISBN 7-80618-019-2. 
  2. ^ 2.0 2.1 2.2 2.3 2.4 中子. 乌鲁木齐风物录.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 2007: 37. ISBN 978-7-80744-020-8. 
  3.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4: 112-113. 
  4.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烏魯木齊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7辑).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4: 141. 
  5.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79: 204. 
期刊
  1. ^ 1.0 1.1 1.2 1.3 1.4 王靜. 新疆天主教史研究. 中國天主教. 2019, (06): 47–5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木拉提·黑尼亞提. 近代新疆天主教会历史考. 西域研究. 2002, (03): 64–76. 
  3. ^ 房建昌. 近代新疆基督教史的研究及史料.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 (04): 63–67. 
網站
  1. ^ 1.0 1.1 1.2 邱天佑. 年轻的新疆教区. 信德. 2003-03-03 [202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1). 
  2. ^ 乌鲁木齐天主教堂. 絲綢之路世界遺產. 2021-06-02 [202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