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南部九龍江下游的引水工程,是為解決廈門市龍海市淡水缺乏而興建的水利設施。

九龍江北溪飲水工程示意圖

背景

龍海市和廈門市位於九龍江口兩岸。龍海市境內溪流短促,徑流小。九龍江出海河道受潮汐影響,咸潮頂托上溯,影響河口兩岸工農業生產用水。廈門島內無河流,周邊地區河流短小,可用地下水量少,是福建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

歷史上該地區就修建眾多小型引水工程,但因水位受潮汐影響很大,工程小且分散,抗旱能力低,未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地區的缺水問題。

1956年在龍海市角美鎮地區建成了靠潮水頂淡、引水蓄在港道的江東引水工程。1967年又在引水口上游(即現在左幹渠進水口)增建電灌站,旱時補充供水。北溪引水工程即是在此基礎山進行擴建、新建而成。

建設

引水工程左幹渠廈門境內段於1972年5月首先動工,1975年12月北港橋閘和中、右幹渠陸續興建。1980年5月1日舉行通水典禮。[1]

工程規模

整個引水工程由郭洲頭南、北港兩座橋閘和左、中、右三條引水幹渠組成。

左幹渠起自龍海市角美鎮江東社區江東橋左側原江東渠渠口進水,[2]向南流約1.2千米至坂美村西北324國道新江東大橋處分為2支渠:一支經江東舊渠繼續向南,至廈門市海滄區,引水流量6立方米每秒,主要用於灌溉農田;另一支向東經角美鎮、廈門市海滄區東孚街道集美區灌口鎮杏林街道集美街道等地,經提水跨高集海堤廈門島,最後抵達廈門連坂水廠,全長51千米,引水流量16立方米每秒。

中幹渠自龍海市郭洲頭北港橋閘右側進水,沿郭洲頭東側至角美鎮沙洲村東南,跨中港進入紫泥鎮滸茂洲烏礁洲兩島的渠道,全長25千米,引水流量8立方米每秒,主要用於灌溉兩地農田2500公頃。

右幹渠起自龍海市榜山鎮長州村馬崎自然村東南,南港橋閘右側上游約1千米處的馬崎取水泵站,向西至漳州市龍文區藍田街道蔡坂村以南西溪橋閘上游,全長5千米,引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除灌溉沿岸農田外,主要為旱時向西溪引水系統補充供水。

參考資料

  1. ^ 中國河湖大典》編纂委員會. 《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 (M) 1.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14年12月: 126頁. ISBN 978-7-5170-2765-2. 
  2. ^ 林志仁, 林驊. 福建省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J]. 水利水電技術, 1982(5):2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