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宇文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宇文昡(577年—594年9月16日),字清□代郡武川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人,周宣帝宇文贇第五女,生母楊麗華

生平

宇文昡孩童時期,讀《論語》和《孝經》,歲始十餘遍,從容致力於孝、友、睦、姻、任、恤六行,踐行四德。開皇十四年歲在甲寅八月癸亥朔廿六日戊子(594年9月16日),宇文昡在京城去世,虛歲十七,生母楊麗華悲痛悼念。同年九月壬辰朔三日甲午(594年9月22日),宇文昡葬於長安城西南一十五里長安縣高陽原合洨鄉修福里。開皇十四年歲次甲寅十一月辛酉朔六日丙寅(594年12月23日),楊麗華為宇文昡立了神道碑,神道碑碑文由上儀同三司、國子祭酒、襄城公何妥所撰[1]

墓地墓誌和神道碑

2020年1—4月,為配合西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土地儲備中心考古前置工作GX3—18—15號宗地(高新人才公寓)項目建設,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對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祝村古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區北鄰緯二十二路,東鄰經二十路,地勢西高東低,原屬隋唐時期高陽原墓葬區。此次共發掘古墓葬26座,出土各類器物336件,時代跨隋、唐、明清等時期。編號2020RCGYM13(簡稱M13)出土了明確紀年的墓誌和殘留的壁畫。M13位於發掘區西部,西北鄰M7,東鄰M12。根據出土墓誌及神道碑文判斷,墓主為北周宣帝之女——宇文昡。M13早年被盜,出土器物共72件(組)。其中,甬道內有石墓誌1合、鐵泡釘1組7枚,墓室西北部有串珠1組9枚、金飾1件、石器1件,墓室中部有銅鏡1面、銅飾1件,墓室西南角有鐵環1件,其餘器物均集中疊壓於墓室東南角,因盜擾已十分凌亂,大多殘損嚴重,有鎮墓獸1件、陶持盾武士俑2件、陶騎馬俑24件、陶立俑31件、陶狗1件、陶雞2件、陶灶1件、陶儀仗物1組5枚等,墓室填土內採集銅器殘片1件。墓地出土墓誌一合,青石質,方形。志蓋邊長45厘米,殘缺一角,素面,寬線界格內陽刻篆書「大隋樂平公主女墓銘」。志石邊長45、厚18厘米,四側光素無紋。志文平底陰刻楷書,有方形界格,8行,滿行10字,共66字。地上未見封土,僅存神道碑1座、石虎1件、石羊1件。神道碑位於M13東北方向約30米處,正面向上倒地,部分殘缺,碑面文字大多可識,部分文字遭到人為鑿毀。石虎、石羊位於該墓正南方,南距墓道30米,均傾倒在地,石羊嘴部殘缺。神道碑青石質,碑身高2.05、寬1.1、厚0.35米,包含龍形碑首和碑身兩部分。碑首呈半圓形,外圍雕刻兩龍相交,左右兩側龍首並列向下,頭外尾內兩兩相背,長角突起,雙目圓瞪,高鼻闊嘴,上唇尖長向外翻卷,探出碑身,下頜較短,一排整齊的牙齒咬緊碑側外檐,兩龍四肢屈踏垂直於圭形題額左右兩側,題額內陽刻篆書「周宣皇帝第二女碑頌」9字。碑身呈長方形,平底陰刻楷書,有方形界格,24行,滿行50字,共1075字[1]

其他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馮健、段成剛、王艷朋指出,神道碑一般位於墓道正南方向,宇文昡碑發現於墓室東北方向約30米處,碑首和碑身斷裂,未見碑座。碑文中墓主人姓名有被刻意抹掉的現象,推斷該碑曾遭到人為位移和毀壞。毀碑原因可能與隋煬帝時期的「李氏當興」讖緯事件有關。《隋書》記載:「時或言敏一名洪兒,帝疑『洪』字當讖,嘗面告之,冀其引決。敏由是大懼,數與金才、善衡等屏人私語。宇文述知而奏之,竟與渾同誅,年三十九。其妻宇文氏,後數月亦賜鴆而終。」此處的宇文氏即宇文娥英,系墓主人宇文昡的姐姐,早年嫁給廣宗郡公李崇之子柱國李敏。大業十一年(615年),一則「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語引起隋煬帝楊廣的警覺,有人勸說楊廣殺盡天下姓李之人,隋煬帝認為李敏小名「洪兒」應讖,同年三月初五,隋煬帝將李敏、李渾、李善衡全家32人全部殺害,李氏家族其餘親戚盡數發配流放嶺南。數月後,宇文娥英也被賜毒酒而亡。宇文昡墓可能也是在此時受到了李氏讖緯事件的牽連[1]

馮健和段成剛又指出,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發掘卒於隋代的宇文昡的碑、志各一方,從內容記載看,碑、志記載的卒年與下葬時間一致,只是碑記載其為第二女,志記載其為第五女。按照一般情況看,碑、志記載為兩人,但根據出土地點看,碑、志相距約30米,周圍又沒有發現其他相關墓葬。結合碑誌文本和相關史書記載,馮健和段成剛認為第二、第五女可能為同一人。第一,神道碑與墓誌有互文關係。碑誌在記載年齡、卒地、葬地等方面的內容幾乎一致。神道碑文記載「周宣皇帝第二女……開皇十四年歲在甲寅八月癸亥朔廿六日戊子薨於京師,時年十七……其年九月壬辰朔三日甲午葬於長安縣高陽原合洨鄉修福里」;M13出土墓誌記載「周宣帝之第五女……年十七,以開皇十四年歲次甲寅八月癸亥朔廿六日戊子卒於第,九月壬辰朔三日甲午,葬於都城西南一十五里合洨鄉修福里」。即兩者年齡均為17歲,去世時間均為開皇十四年歲在甲寅八月癸亥朔廿六日戊子(594年9月16日),去世地點均為京師,下葬時間均為其年九月壬辰朔三日甲午(594年9月22日),葬地均為合洨鄉修福里。第二,神道碑與墓誌有時空聯繫。神道碑文記載「大隋開皇十四年歲次甲寅十一月辛酉朔六日丙寅」。神道碑立於M13下葬兩個月之後(594年12月23日)。儘管時間倉促,仍讓何妥作洋灑千字之文,可見楊麗華愛女之心,尤其是碑文落款記「周皇太后楊為第二女立碑」。馮健和段成剛推測,神道碑的「第二女」稱謂可能以楊麗華為本位而計,意為楊麗華親生的第二個女兒。墓誌中的「第五女」稱謂可能是以周宣皇帝為本位而計[2]

馮健和段成剛認為,考古發現的一碑一志,出土位置相近,碑誌主皆生於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即宣帝宇文贇即位前一年。五女墓誌志文極簡略,僅述及志主與宇文、楊氏家族關係,卒葬年月,葬地等信息。這一點可以與其他鼎革之際的皇親墓誌相參照。北周末年楊堅掌權後,虞慶則、高熲、楊惠等人力勸將北周皇族宇文氏盡數消滅,如北周宇文逌被楊堅所殺,志文記載簡略。唐初死於玄武門之變的李建成,其墓誌記載同樣簡略。「碑繁而志略」現象說明極可能是撰寫者按照當政者的意圖而有意為之。碑立在地面上,具有一定公共性、宣教性,為彰顯隋朝對北周皇室的優待;而墓誌是埋進墓中的,只大致記載其生平即可。由此可見,隋朝皇室表面尊崇前朝,內心應相當排斥[2]

這次出土的宇文昡神道碑,明顯有毀碑的痕跡。其一,神道碑被人為移動過。神道碑一般位於墓葬主體的正南方向,本次神道碑出土地點卻位於墓室東北方向,且未發現碑座。結合唐竇希瓘神道碑位於墓正南150米處的實例,該碑至少向北移動了百米距離。其二,神道碑有被毀痕跡。毀碑表現為把碑主名字等身份信息予以選擇性鑿毀,並同時將碑身毀為兩段。被毀碑身可復原,被毀文字經處理後可識讀為「皇女宇文氏,諱昡,字清□」。其三,神道碑倒踣時間較早。碑文清晰可見、碑身風化程度輕微,存在於地面的時間並不久。成書於北宋時期的《金石錄》、清代的《寰宇訪碑錄》等文獻亦未載此碑,推測神道碑倒踣時間較早。宇文昡神道碑存在被毀現象,但究竟為何被毀,根據目前的情況不得而知。結合以上原因,馮健和段成剛推測宇文昡碑被毀至少經歷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神道碑姓名被選擇性鑿毀,應與隋煬帝「李氏當興」讖緯事件有關,此舉意在尊崇前朝的同時達到政治寓意的目的;第二階段,神道碑遭到移動和破壞碑身,應毀於隋末兵燹的可能性比較大[2]

家庭

曾祖

祖父

父母

兄弟姐妹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馮健 段成剛 王艷朋, 《陕西西安市祝村隋代宇文昡墓(M13)发掘简报》, 《北方文物》 (02期), 2024年, (02期): 21–41 
  2. ^ 2.0 2.1 2.2 馮健 段成剛, 《新出土隋代宇文昡碑志考》, 《北方文物》 (02期), 2024年, (02期): 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