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恰克 (文藝)
恰克恰克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市 |
分類 | 民間文學 |
序號 | Ⅰ-123 |
編號項目 | 1067 |
登錄 | 2011年(第三批) |
傳承人 | 黑薩木丁·庫爾萬、阿合買提江·玉素甫 |
恰克恰克(維吾爾語:چاقچاق,拉丁維文:Chaq Chaq)是維吾爾人民間以逗人發笑為目的的幽默文藝形式。盛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地區的維吾爾族群眾中,在全新疆及周邊區域的維吾爾群眾中也有流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保護單位為伊寧市文化館[網 1]。
歷史和發展
恰克恰克是從維吾爾人日常交流中產生的笑話、趣語中形成的。是以逗人發笑為目的的幽默語言藝術。恰克恰克在維吾爾群體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維吾爾群體娛樂活動麥西熱甫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刊 1]。除了麥西熱甫,在節假婚禮、日常聚會亦或僅是見面聊天等場合也會進行恰克恰克表演。恰克恰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地區伊寧市、伊寧縣、霍城縣、尼勒克縣、鞏留縣、新源縣、特克斯縣、昭蘇縣等地為中心,在全疆及周邊地區都有傳播[書 1]。
公元十世紀開始,與恰克恰克相近的萊提派(維吾爾語:letipe,也會被譯為拉提帕[a])已經在民間及宮廷表演中出現[刊 1]。11世紀語言學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所撰寫的《突厥語大詞典》有與恰克恰克相關的維吾爾口頭文學的記載[書 2]。歷史上,伊犁地區出現過亞庫甫吹牛大王、吾甫爾燈葫蘆、吐爾遜·鐵依甫、麥西熱甫·熱赫木巴、毛拉賽依丁等恰克恰克大師或者著名的說笑者[刊 2]。二十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對恰克恰克的研究。從80年代開始,關於恰克恰克的研究開始增多[書 2]。與此同時,被稱為「活着的阿凡提」、「伊犁笑話大王」的恰克恰克奇(恰克恰克的表演者)伊沙木·庫爾班將恰克恰克推向了千家萬戶,此時甚至被稱為「伊沙木時代」。經過伊沙木·庫爾班的推廣,恰克恰克從伊犁地區逐漸流傳至新疆及包括中亞地區在內的周邊區域[刊 1][刊 2]。2011年,恰克恰克被列入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先後由伊沙木·庫爾班、黑薩木丁·庫爾萬、阿合買提江·玉素甫擔任[網 2][網 3][網 4]。
型式與特點
恰克恰克主要被分為兩種[刊 2][書 1]或五種型式[刊 1]。以兩種而言,最常見的是攻擊型和故事型恰克恰克。攻擊型恰克恰克是兩、三名恰克恰克奇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舌戰。攻擊型恰克恰克並沒有固定的主題或框架,不同的場景決定了不同的主題。在圍繞某一主題下,恰克恰克奇通過各種手段和幽默的語言對對方進行諷刺。恰克恰克奇臨場反應力和觀察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決定了現場的激烈程度。攻擊方步步緊逼,防守方則句句為營。現場氣氛往往緊張且歡快。故事型恰克恰克即萊提派型恰克恰克,部分地區被稱為幽木爾(維吾爾語:yumur,即英語humour或俄語Юмор的借詞)。故事型恰克恰克是恰克恰克奇通過講述短小的故事,一個出人意料且幽默的結尾引發現場聽眾歡笑。故事型恰克恰克具有短小幹練、語言精簡,故事題材來源自生活,往往帶有強烈的諷刺和哲理[刊 2][書 1][書 2]。以五種型式的恰克恰克而言,除了以上兩種恰克恰克,還包括綽號型恰克恰克、諺語型恰克恰克和歌謠型恰克恰克。維吾爾族群間有將人的姓名和綽號連讀的習俗,綽號型恰克恰克就是利用諧音、多義、聯想、曲解等方式重新解讀某人的綽號,從而達到逗樂的目的。諺語型恰克恰克和攻擊型恰克恰克類似,對對方進行攻擊諷刺,對方亦通過相同方式進行反擊。不過使用的都是諺語或俗語,這就使得恰克恰克奇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需要將大量的民間諺語俗語熟記於心。歌謠型恰克恰克是通過使用詩意的語言表述進行的幽默表演,具有維吾爾民間歌謠的語言特點,對話押韻。這使得恰克恰克奇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和語言技巧[刊 1][書 3]。在一些地方,歌謠型恰克恰克會被細分為西日型(shér)、卡皮耶型(qapiye)和蘇子歐尤尼型(söz uyun)等不同種類,即詩歌型、押韻型及文字遊戲型等[書 2]。此外,在不同的地區還存在更多的恰克恰克型式。例如一方模仿某種其他語言的語調,另一方通過幽默語言進行「翻譯的翻譯型(terjime)恰克恰克、模仿南疆人或男人、女人、小孩的模仿型(teqlidi)恰克恰克以及不符合正常說話邏輯的顛三倒四型(taqatuqa)恰克恰克等[書 2]。
恰克恰克的表演具有即興、隨意、具有教育警示且存於民眾的特質。恰克恰克可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化妝、服裝、道具均非必須,時間場地也無固定。恰克恰克經常通過簡潔凝練的開玩笑來鞭笞醜惡。恰克恰克和維吾爾民間習俗息息相關,在維吾爾人的社會生活中佔據着重要位置[書 1][書 3]。
註釋
參考文獻
- 書目
- ^ 1.0 1.1 1.2 1.3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藝術研究所;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奎屯: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14: 2–6. ISBN 978-7-5425-1358-8.
- ^ 2.0 2.1 2.2 2.3 2.4 熱依汗古麗·依瑪木. 生活场景里的草根幽默 维吾尔族恰克恰克研究——基于伊犁州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的调查研究.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7: 1, 5–10, 389–407. ISBN 978-7-105-15071-7.
- ^ 3.0 3.1 鍾廷雄; 莫福山.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 , 編. 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4: 58–59. ISBN 978-7-5660-0815-2.
- 期刊
- 網站
- ^ 恰克恰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活着的阿凡提”走了.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13-09-22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 ^ 黑萨木丁·库尔万.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 ^ 阿合买提江·玉素甫.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