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未來戰士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未來戰士
The Terminator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占士·金馬倫
監製蓋爾·安妮·赫德英語Gale Anne Hurd
編劇占士·金馬倫
蓋爾·安妮·赫德
小威廉·威謝爾(William Wisher, Jr.
主演阿諾·舒華辛力加
米高·比恩
蓮達·咸美頓
保羅·溫菲爾德
配樂布拉德·菲德爾英語Brad Fiedel
攝影亞當·格林伯格(Adam Greenberg
剪接馬克·戈德布拉特(Mark Goldblatt
製片商漢德爾電影公司(Hemdale Film Corporation
西太平洋製片公司(Pacific Western Productions
片長108分鐘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84年10月26日 (1984-10-26)(美國)
發行商獵戶座影業
預算640萬美元[1]
票房7837萬1200美元[1]
前作與續作
續作未來戰士續集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終結者
香港未來戰士
臺灣魔鬼終結者
新加坡新殺人王(公映)
未來戰士

未來戰士》(英語:The Terminator)是1984年的美國科幻驚慄動作片占士·金馬倫執導,蓋爾·安妮·赫德製片,金馬倫、赫德和小威廉·威謝爾編劇,阿諾·舒華辛力加米高·比恩蓮達·咸美頓領銜主演。影片由漢德爾電影公司製作,獵戶座影業發行,主要在洛杉磯取景拍攝。舒華辛力加扮演人稱「殲滅者」的電子人殺手,從2029年返回1984年試圖殺死由漢密爾頓扮演的莎拉·康納。比恩則扮演同樣從2029年返回1984年的人類軍人,他的目標是保護莎拉。

雖然起初製片公司並未預期電影會獲得商業或評論方面的成功,但《未來戰士》卻成功登上美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冠軍位置並保持了兩個星期,不但穩固了舒華辛力加的地位,也讓金馬倫得以成名。在科幻技術與科技倫理的層面上更以此作品為象徵,興起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流行文化。本片的成功連帶着五部續集、一部電視劇、漫畫書、小說和電子遊戲。2008年,《未來戰士》因「文化、歷史和審美方面的顯著成就」,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列入國家影片登記表

劇情

2029年,以天網SkyNet)為首的人工智能機器正在試圖消滅所有倖存下來的人類。天網將一名T-800殲滅者送回1984年的美國加州洛杉磯,並將其程序目標設定為殺死莎拉·康納。而人類抵抗軍也將一位戰士凱爾·瑞斯送回1984年去保護莎拉。殲滅者根據電話本找到並殺死了兩位名為莎拉·康納的女性,又在一家夜總會找到了真正的目標。就在莎拉將要被殲滅前,凱爾及時出手救了她,之後兩人一起逃離。

凱爾告訴莎拉,在不久的將來,一種叫「天網」的先進人工智能防禦網絡將產生自我意識,擁有自己的思想並向人類發動了核戰爭。莎拉尚未出世的兒子約翰·哥納將會把倖存者團結起來,組成人類抵抗軍對抗天網和其統領的機器軍團。隨着戰爭的進行,局勢開始逐漸朝人類一方傾斜,天網於是派出一名殲滅者回到過去,在約翰出生前殺死莎拉,從而避免自己為人類抵抗軍所敗。殲滅者是一種沒有情緒沒有恐懼的高效殺戮機械人,擁有刀槍不入的金屬內骨骼,但肌肉、皮膚、毛髮看起來與人類相同,甚至還會像人類一樣流汗、流血和有體臭。只能用狗來辨認出殲滅者與人類。

殲滅者很快找上門來,莎拉和凱爾只能繼續逃亡,雙方展開公路追逐,兩人雖然成功逃脫,但也被警察逮捕。凱爾受到犯罪心理學家西爾伯曼博士的審問,後者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年輕人有幻覺妄想症。莎拉則受到了警督特拉克斯勒和警探尤科維奇的審問,他們認為那個所謂的機械殺手不過是一個穿上了防彈衣的人。此時殲滅者攻擊警察局,殺死了包括特拉克斯勒和尤科維奇在內的眾多警察,而莎拉和凱爾則趁亂離開並逃到了一間汽車旅館。凱爾向莎拉告白,表示自己很久以前就拿到過一張她的照片,是約翰送給自己的,之後很快他就看着這張照片愛上了她。莎拉對此很感動,於是兩人發生了性關係

殲滅者又來到汽車旅館,凱爾和莎拉坐上一輛小貨車繼續逃亡,殲滅者騎上一輛重型機車在後面緊追不捨。凱爾試圖用自製炸彈炸毀殲滅者但反被對方打傷,莎拉用卡車撞倒了殲滅者和摩托車,但貨車也失去控制而翻車。殲滅者被一輛滿載可燃液體的大卡車壓過下肢,但還是爬起來搶過那輛卡車繼續追逐。凱爾將一個自製炸彈點燃後放到了卡車後面的輸送管,卡車爆炸,兩人可以看到殲滅者打開車門走出來,倒在熊熊烈火中。凱爾和莎拉擁抱在一起,但此時殲滅者又一次站了起來,其毛皮、皮膚和肌肉都燒掉了,只剩下裏面的合金鋼骨架,並繼續朝莎拉逼近。兩人逃進了一間工廠,凱爾用一根金屬管連續猛擊殲滅者,但被它一拳打倒在地。殲滅者以為他已經昏迷,於是從他身邊走過準備繼續追殺莎拉。但這個時候凱爾爬了起來突然把最後一個自製炸彈插入殲滅者的骨架,猛烈的爆炸毀掉了殲滅者的下半身,但凱爾閃避不及也因此喪命,莎拉也受了傷。然而,只剩下上半身的殲滅者仍然爬着試圖要殲滅莎拉,最後莎拉用液壓機把殲滅者壓扁而得以倖存。

幾個月後,懷孕的莎拉開車出現在墨西哥。她一路上對着錄音機給自己尚未出世的兒子約翰留言,但有些拿不定主意是否應該告訴兒子說凱爾就是他的父親。一個男孩走上前來給她拍了張照片,她也買了下來——原來這就是那張約翰將會送給凱爾的照片。

主要演員

其他演員包括肖恩·謝普絲(Shawn Schepps)飾演莎拉在餐廳的同事南希(Nancy);迪克·米勒飾演槍械店老闆;職業健美運動員佛朗哥·哥倫布英語Franco Columbu飾演在未來世界出現的殲滅者;比爾·派斯頓布萊恩·湯普森英語Brian Thompson飾演龐克混混;瑪麗安·穆勒萊英語Marianne Muellerleile飾演一名和莎拉·康納同名同姓的女人;瑞克·艾洛英語Rick Aiello飾演夜總會的保鏢;小威廉·威許爾英語William Wisher Jr.飾演一名警察,負責追捕肇事逃逸的瑞斯。

主題

達里安·里德(Darian Leader)認為《未來戰士》是電影中處理陽剛之氣問題的一個典範,他認為這部電影表明,成為一個男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男性的軀體,還需要一些象徵性的東西,並且這些東西最終來說並不是人類所必須的。從這個角度上,他認為《未來戰士》與《無敵金剛》和《鐵甲威龍》類似[3]。電影還引發了一些聖經神學方面的主題[4]

製作

發展

導演占士·金馬倫於電影《食人魚2:繁殖英語Piranha II: The Spawning》上映期間在羅馬得了一場病[5]。期間他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裏有一個爆炸後留存的金屬軀幹拿着一把菜刀朝自己爬過來[5]:34。回到加利福尼亞州波莫納後,他呆在一位朋友家裏並開始編寫《未來戰士》的草稿[5]:35。金馬倫之後表示他在撰寫這個劇本的過程中受到了1950年代科幻電影和1960年代的電視劇《外空界限英語The Outer Limits (1963 TV series)》以及包括《虎口拔牙英語The Driver》和《開路先鋒》在內的當代電影影響[6][7]:15, 20。草稿完成後,金馬倫請來自己的朋友比爾·威謝爾,並告知了自己對一些有關莎拉·康納和警察局場景的構想。由於威謝爾住的地方距離很遠,所以兩人會通過錄音磁帶和電話進行交流。

金馬倫的經理人很討厭這個《未來戰士》的點子,並告訴他應該做些別的事。於是金馬倫炒了自己經理人的魷魚[5]:36。劇本最初的故事大綱中設計有兩位從將來送回過去的殲滅者,第一位與電影中的類似,第二位則是個無法用常規武器消滅的液態金屬電子人[5]:110。金馬倫想不出一個好辦法來描述這個機械人,表示自己能夠在腦海中想像出來,但卻無法使用當時的技術手段實現[5]:110-111。於是故事中去掉了另一個殲滅者,電影中也就只有一個殲滅者[5]:111。液態金屬殲滅者和兩個殲滅者的構思將在1991年上映的續集未來戰士續集》中出現,其中液態金屬殲滅者「T-1000」由羅拔·柏德烈扮演[8]

蓋爾·安妮·赫德以1美元的價格從占士·金馬倫手中買下了《未來戰士》的電影版權[5]:37

曾在新世界影業英語New World Pictures羅渣·科曼擔任助理的蓋爾·安妮·赫德表現出對這一項目的興趣[5]:36。金馬倫以1美元的價格把《未來戰士》的版權賣給赫德,但有一個條件,必須由金馬倫親自執導。作為監製,赫德建議對劇本做一些編輯,並且成為影片編劇中的一員,不過金馬倫曾聲稱赫德「並沒有真的動過筆」[5]:37。金馬倫和赫德有一位朋友之前曾與羅渣·科曼合作,如今他已在獵戶座影業工作。獵戶座影業同意,只要金馬倫都從別的地方獲得所需要的財政支持,公司將提供發行網絡。漢德爾電影公司的監製約翰·戴利(John Daly)表示了對這個劇本的興趣,雙方於是安排會談。

金馬倫希望能在此次會談上成功說服戴利敲定合作意向,於是他請自己的朋友蘭斯·亨利克森提前到達會場,打扮成殲滅者的模樣。這天在會議開始以前,亨利克森就來到了會議室,只見他身穿皮夾克,牙齒上包有金箔,臉上有刀傷(假的),先用腳踢開門,然後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隨後不久金馬倫到達,在他說明後被嚇到的眾人也鬆了一口氣。戴利對劇本和金馬倫的草圖以及金馬倫對這部電影的熱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38。1982年末,戴利終於同意與HBO和獵戶座一起對電影提供資金[5]:38-39。《未來戰士》最初的預算金額為400萬美元,之後提高到了650萬美元[7]:6

前期製作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選擇阿諾·舒華辛力加來出演殲滅者是不合適的。這個角色應該要很擅於隱藏,但要是殲滅者都長成阿諾德的樣子,那絕對不可能你會沒法從人群中把它們認出來。這絕對沒道理。但電影的美妙之處在於,並不一定啥事都必須符合邏輯,而是只要看起來像真的就行。如果觀眾們喜歡一部電影,他們並不在乎其中事情的可能性。[9]
——占士·金馬倫談選擇舒華辛力加作為主演

金馬倫的首項任務是找個人來扮演凱爾·瑞斯。獵戶座影業希望能找個在美國的知名度正穩步上升,並且有一幅外國人長相的影星。公司的創始人與阿諾·舒華辛力加見了面,並將《未來戰士》的劇本交給了後者的經理人[5]:39。金馬倫對找舒華辛力加來演瑞斯有些疑慮,因為他覺得自己會需要找位個頭更大的傢伙來扮演殲滅者。公司提議請O·J·辛普森,但金馬倫覺得沒有人會相信辛普森是個殺手[10][5]:40

金馬倫與舒華辛力加會面時,後者開始談起有關如何扮演一個惡棍的問題。金馬倫覺得很有意思,於是要求對方暫時別說話並且別動,自己開始在記事本上素描對方的臉[5]:40。然後金馬倫找到戴利表示舒華辛力加不能演瑞斯,因為「他能演個他媽最好的殲滅者」[5]:41。舒華辛力加對這部電影並不感到興奮,在《王者之劍》的片場接受一場採訪時,記者問起他的一雙為《未來戰士》準備的鞋子,舒華辛力加回答,「哦,是我正準備演的一部什麼爛片,大概要花兩個禮拜吧。」[11]不過嘴上這麼說,舒華辛力加還是為出演殲滅者一角進行了三個月的武器訓練,以便能夠自如地使用它們,而且也不會因為旁邊有武器而感到不自在[5]:41

對瑞斯一角有過很多不同的建議,其中包括搖滾樂歌手史汀[5]:42,金馬倫最後選擇了米高·比恩。比恩起初對這個角色持懷疑態度,覺得這電影很愚蠢。不過與金馬倫會面後,比恩表示自己「改變了對這個項目的感覺」[5]:42。赫德表示「幾乎其他所有來參加試鏡的人看起來都太強硬,讓你絕對沒法相信這裏面會有什麼人類情感建立(在莎拉·康納和凱爾·瑞斯之間)。從相愛來說,他們相處的時間太短了。來了很多人,但實在是不合適」[5]:43

劇本的開頭幾頁將莎拉·康納的特點描述為「19歲,嬌小柔弱,漂亮但也有缺陷,不會讓人覺得難以接近。她走進聚會現場時,大家不至於會停下來看她。但你會想要認識她。她的脆弱中有一股力量,雖然她自己並不知道」[5]:44。金馬倫選擇了剛剛完成《鐮刀夢魘英語Children of the Corn (1984 film)》拍攝工作的蓮達·咸美頓出演這個角色[5]:45羅姍娜·阿奎特之前曾參加試鏡[12]。由於蘭斯·亨利克森在為影片尋求預算支持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金馬倫請他來扮演洛杉磯警察局的哈爾·尤科維奇警探[5]:46。對於電影的特技鏡頭,金馬倫想請之前曾參與《教父》和《的士司機》的迪克·史密斯(Dick Smith)負責製作,但對方沒有接受,而是推薦了自己的朋友斯坦·溫斯頓[5]:50

拍攝

《未來戰士》的拍攝工作計劃於1983年初在多倫多啟動。但迪諾·德·勞倫提斯提出了之前與舒華辛力加拍攝《王者之劍》時所簽訂的合約,這導致後者必須先完成《霸王神劍》的拍攝後才能繼續參演《未來戰士》,這一過程需要9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金馬倫對《未來戰士》的劇本進行改善,又接了筆為《第一滴血2》撰寫劇本的生意,還與監製大衛·蓋勒和沃爾特·希爾會面討論為《異形》拍攝一部續集[5]:46-49

獵戶座影業對電影提出了兩點建議,第一個是為瑞斯增加一條電子犬,金馬倫拒絕了這個建議;另一個是增進莎拉和卡爾之間的感情,這點獲得了金馬倫的同意[7]:23。在對殲滅者的外形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溫斯頓和金馬倫在多個草稿間反覆,最後決定採用的設計與金馬倫還身在羅馬時所做的設計幾乎完全相同[5]:50-51。溫斯頓手下有7位藝術家,他們一起工作了6個月來製作殲滅者的模型。這個模型首先是用黏土製成,成型後換成有鋼架支持的石膏,再經過打磨,彩繪和鍍鉻處理。溫斯頓還用矽樹脂、黏土和石膏分別雕刻了舒華辛力加多個面部表情的複製品[5]:51

電影中2029年和靜態的特技鏡頭都是由小吉恩·沃倫(Gene Warren Junior)帶領的一個名叫「幻想II」(Fantasy II)的特技效果公司製作[7]:24,涉及合金骨架的鏡頭都使用了一個靜態模型。金馬倫希望讓觀眾相信,這個骨架模型的確有能力做到那些他們看到舒華辛力加所做到的事情。為了滿足這個要求,他們拍攝了一個舒華辛力加被卡車壓過腳部後一瘸一拐繼續前進的鏡頭,這降低了用模型模擬舒華辛力加動作的難度[7]:25-26。出現在電影海報上的槍是一支經艾德·雷諾茲(Ed Reynolds)改進過,帶有激光瞄準功能的手槍。並且既製作了帶有這一功能的道具,也製作了沒有這一功能的。在電影拍攝期間,激光二極管由於需要較高的電力供應因此還沒有應用到槍支上,電影中的氦氖激光使用的是外接的電源供應,阿諾·舒華辛力加必須手動將其啟動[13]

1984年3月,影片開始在洛杉磯展開製作[5]:51[14]。金馬倫覺得有舒華辛力加在片場,電影的風格也變了,一些原本應該是很可怕的鏡頭現在都變得有些太華麗了[7]:30-31。《未來戰士》的大部分動作戲都是在夜間拍攝的,這導致拍攝時間表在日出前都非常緊。影片開拍前一周,蓮達·咸美頓扭傷了腳踝,劇組於是將需要她跑起來的鏡頭安排到以後她方便的時候再拍。漢密爾頓的腳裸每天都要用膠帶綁起來,整部電影的大部分拍攝時間裏她都處在疼痛之中[5]:52

由於語言上的障礙,舒華辛力加曾試圖把「我會回來的」(I'll be back)這句台詞換掉。2012年10月1日他在接受《早安美國》採訪時表示,他當時很難發出「我會」(I'll)這兩個字的正確發音,想請導演占士·金馬倫將之換為「我就會回來的」(I will be back)。金馬倫拒絕了這個要求,於是舒華辛力加練習了很多遍。他將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再把這句台詞說上許多遍[15]

後期製作

《未來戰士》的主體拍攝完成後還需要拍攝一些用於後期製作的鏡頭[16]。這其中包括殲滅者出現在莎拉·康納公寓外,瑞斯被裝入裹屍袋,殲滅者的頭部被壓扁等鏡頭[10][14][16]。電影的原聲音樂是由布拉德·菲德爾英語Brad Fiedel創作的合成音樂[17],他將之描述為「一個機械人和他的心跳」[18]。電影中幾乎所有的音樂都是現場表演的[5]:36[18]。殲滅者的主題在片內有多次演奏,首先是片頭字幕,其它時段出現時則有些不同。如瑞斯去世時是一個節奏放慢的版本,兩人發生性關係時則是鋼琴演奏的版本[6]。菲德爾原本還為瑞斯和康納逃出警察局的橋段創作了一段「英雄時刻」風格樂曲,但金馬倫沒有接受,因為他相信這會導致觀眾的興奮度減弱[18]。《未來戰士》的電影原聲帶於1984年發行[17]

發行

1984年,《未來戰士》上映兩個月前,舒華辛力加與美國總統朗奴·列根在一起

獵戶座影業對《未來戰士》在商業上的表現沒有信心,很擔心會遭到較為負面的評價[5]:53。在電影的一次早期試映時,演員們的經理人堅持要求監製安排將電影向影評人放映[10]。獵戶座只為電影主辦了一次媒體放映場[5]:53。影片於1984年10月26日首映,首周共在1005家電影院收入402萬零663美元,登上票房榜首位並且還保持了一星期,到第三星期下滑到了亞軍位置[19][20]

作家哈蘭·艾里森表示自己「愛這部電影,對之交口稱讚」[21]:41,但認為影片的劇本是基於他創作的《外空界限英語The Outer Limits (1963 TV series)》集數《士兵英語Soldier (The Outer Limits)》改編的[22]。獵戶座影業付了一筆數額未知的款項給艾里森,並且確認會在以後發行的電影拷貝中列出他的名字[22]。還有些意見認為艾里森創作的另一集《外空界限》——《透明手惡魔英語Demon with a Glass Hand》——的故事也遭到了電影的剽竊[21]:77[5]:54[7]:16[23][24],但艾利森明確地否認了這一說法[22]

金馬倫反對獵戶座付錢給艾里森,但公司告訴他如果不同意這個協議,那麼要是艾里森告上法庭而公司敗訴,金馬倫將要賠償所有的損失[5]:54。金馬倫表示自己「除了接受協議外別無選擇。而且這裏面當然還會有禁言令,所有我不能把裏面的乾坤透露出來,但現在老實說我不在乎了。這是事實。哈蘭·艾里森就是個可以來親我屁股的寄生蟲[5]:54-55

市場營銷

《未來戰士》上映後出現了許多周邊衍生產品。肖恩·赫特森(Shaun Hutson)所撰寫的電影改編小說於1984年出版[25]。1988年9月,NOW漫畫發行了基於電影創作的漫畫。黑馬漫畫也於1990年發行了基於電影的漫畫,其時間段處於電影中的事件發生39年後[26]:252。從1991至1993年,任天堂世嘉公司的多種平台上都發佈了基於《未來戰士》的電子遊戲[27]。此外1984年還發行了電影的原聲帶,其中包括布拉德·菲德爾譜寫的配樂和片中夜總會橋段所使用的流行和搖滾歌曲[17]

家用娛體

2012年8月23日,米高·比恩出現在曼克頓一家商品為電影DVD簽名

《未來戰士》於1985年發行了VHSBetamax兩種格式錄影帶[28]。其初次發行銷售勢頭良好。第一周在錄影帶出租榜上名列第35位,銷售榜上名列第20位;第二周就已上升到出租榜的第4位和銷售榜的第12位[29][30]。1995年3月,《未來戰士》發行了鐳射影碟[31]。1997年9月3日首度發行DVD[19][32]IGN稱這張DVD「相當簡陋……只有單聲道,而且還有點轉印不良的感覺」[33]

美高梅公司收購寶麗金電影娛樂公司1996年以前的電影片庫後,於2001年10月2日發行了本片的特別版DVD,其中包括多部紀錄片、劇本和電影的宣傳廣告[34][35]。2001年1月23日,香港市場上發行了電影的VCD版本[36]。2006年6月20日,索尼在美國發行了電影的藍光影碟[37]。2012年末,影片通過美高梅公司再次發行藍光影碟,與索尼2006年的藍光版本相比提高了清晰度,修訂了色彩分級,還增加了刪除鏡頭和製作特輯等內容[38]

評價與影響

對《未來戰士》的正面評價集中在動作鏡頭和快速的步伐上。《綜藝》稱讚這是一部「熾烈的電影連環畫,充滿炫目的電影製作,宏大的氣勢,紮實的表演和一個令人信服的故事……舒華辛力加是扮演一個機器般少言寡語角色的完美人選」[39]。《時代》的理查德·科利斯(Richard Corliss)認為影片擁有「足夠多嫻熟的科幻黑色電影手法來讓邪典迷和動作迷滿意」[40],《時代》也將《未來戰士》評為1984年的十大佳片之一[5]:53

洛杉磯時報》稱影片是「充滿了各種血腥內容的一部精力旺盛的驚慄片……其中擁有燃油噴射式的追逐場面,巧妙的特技效果和狡黠的幽默[5]:53。《密爾沃基日報》(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給予影片三星的評價,稱其為「自《異形》以來最令人不寒而慄的科幻驚慄片」[41]。《橘郡海岸》(Orange Coast)上的一篇評論認為「《未來戰士》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不懈的張力。從一開始就全部都是動作和暴力,根本沒有花時間來把故事展開……它就像是一個精簡化過的《辣手神探奪命槍》(Dirty Harry)系列電影,完全沒有爆炸,只有槍,槍以及更多的槍」[42]。1985年5月出版的一期《神奇電影》(Cinefantastique)稱本片「既具原創性,又有衍生性……自《開路先鋒》以後還沒有哪部電影發展出這麼多旺盛的風格」,而且是「一個最好科幻恐怖片的典範……金馬倫單刀直入沒有廢話的手法將讓它成為搶手商品」[7]:62。英國的《每月電影通報》(Monthly Film Bulletin)稱讚了電影的劇本、特效、設計和舒華辛力加的表演[7]:62-63

其它評論關注電影的暴力程度和情節陳述的品質。《紐約時報》認為這是一部「有天賦,非常有天賦的B級片……有懸念和個性,只有那些強制性的打鬥流血讓人的感覺變得有些遲鈍。其中後者實在是有些太多了,大量的追車,混亂的槍戰,舒華辛力加先生還會把任何擋在他去路前的東西殘忍地清除」[43]。不過,《匹茲堡新聞》(Pittsburgh Press)給出了較為負面的評價,稱這只是「又一部像《怒火街頭》和《2020》一樣努力想要顯示自己撲朔迷離的醜陋電影」[44]。《芝加哥論壇報》給予電影兩星評價,認為在電影「向他人展示可怕的暴力和懸疑時也取笑了自己,這種精神分裂式的風格還真是有幫助,正好在科幻劇情太遲緩或台詞太做作的時候提供了一點點幽默感」[45]。《發言人評論報》(The Spokesman-Review)稱本片「聳人聽聞,暴力十足,譁眾取寵,自命不凡」[46]

《未來戰士》贏得了三項土星獎,分別是最佳科幻電影、化妝和編劇[47]。1991年,《娛樂周刊》的理查德·斯科利(Richard Schickel)評論了本片並將之評為A級,表示這部「最初似乎有點誇大的大片,如今看來還是一部蠻好的小電影」,並稱其為「1980年代最具原創性的電影之一,而且看起來很可能會一直是歷史上最優秀的科幻電影之一」[48]Film4給予本片五星評價,稱這部「將占士·金馬倫和阿諾·舒華辛力加的職業生涯送入平流層的科幻動作驚慄片仍然有着沒完沒了的娛樂性」[49]。《電視指南》給予影片四星評價,稱其是一部「效率高到讓人驚訝的電影,並且考慮到那低額的預算,(這一表現)更是雙倍地令人印象深刻……對於我們的錢來說,這部電影遠遠勝過它那超級賣座的高預算續集」[50]。《帝國》給予《未來戰士》五星評價,稱片中殲滅者正在處決目標的場景讓觀眾高效地感受到攝人的膽寒滋味[51]。電影數據庫Allmovie給予影片5星評價,稱該片「建立了占士·金馬倫在動作、特效和准神話級敘事糾葛方面的大師地位,同時將阿諾·舒華辛力加轉變為1980年代的硬漢明星[52]。《哈利韋爾電影指南》(Halliwell's Film Guide)形容本片「華而不實而且有些討厭,但不可否認仍是一場引人注目的漫畫般的歷險」[53]

根據爛蕃茄上收集的47篇專業評論文章,所有47篇都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達100%,平均得分8.6(最高10分)[54]。而根據Metacritic上收集的11份評價,其中10份給出好評,1篇褒貶不一,平均得分84(滿分100)[55]。《未來戰士》也獲得了美國影藝協會的肯定,在其2001年評選的AFI百年電影史百大驚慄電影中名列第42位,這個名單評選的是美國100年電影史上最令人心跳加速的電影[56];殲滅者一角也在2003年評選的AFI百年電影史百大銀幕英雄與惡魔的惡魔榜上名列第22位[57];阿諾德在片中的台詞「我會回來的」(I'll be back)還在2005年評選的AFI百年電影史百大經典台詞中名列第37位[58]。2005年,《全面電影》將《未來戰士》評為史上最佳電影的第72名[59]。2008年,《帝國》雜誌將《未來戰士》選入史上500部最偉大電影行列[60],並將殲滅者一角在100個最偉大的電影角色中排在第14位[61]。2008年,《未來戰士》因其「文化、歷史和審美方面的顯著成就」,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列入國家影片登記表[62]

參見

註釋

  1. ^ 舒華辛力加在片中只有18句台詞,一共加起來也才65個單詞。占士·金馬倫表示「不知怎麼搞的,連他那(奧地利的)口音都過關了……它有一種奇怪的合成性質的感覺,好像這口音的問題還是沒真正解決」[2]

參考資料

  1. ^ 1.0 1.1 The Terminator (1984). Box Office Mojo.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6). 
  2. ^ Chase, Donald; Meyers, Kate. 65 Words...And Arnold Was a Star.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1-07-12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 
  3. ^ Leader, Darian. Why do women write more letters than they post?. London: Faber & Faber. 1996: 28. ISBN 0-571-17619-4. 
  4. ^ Myles, Robert. Terminating Samson: The Sarah Connor Chronicles and the Rise of New Biblical Meaning. Relegere. 2011, 1 (2)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7).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Keegan, Rebecca Winters. The Futurist: The Life and Films of James Cameron. New York, United States: Crown Publishers. 2009 [2013-07-06]. ISBN 978-0-307-46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0). 
  6. ^ 6.0 6.1 Hayward, Philip. Off the planet: music, sound and science fiction cinem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8 [2013-07-06]. ISBN 0-86196-64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0).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French, Sean. The Terminator.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96. ISBN 0-85170-553-7. 
  8. ^ Ebert, Roger.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Chicago Sun Times. 1991-07-03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8). 
  9. ^ Daly, Steve. Creator James Cameron on Terminator's Origins, Arnold as Robot, Machine Wars. Wired. 2009-03-23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10. ^ 10.0 10.1 10.2 Hurd, Gale Anne (producer). Other Voices documentary. The Terminator [Special Edition] DVD (MGM). 2001. 
  11. ^ Andrews, Nigel. True Myths: The Life and Times of Arnold Schwarzenegger. Carol Publishers. 2003: 120–121 [2013-07-07]. ISBN 1-55972-36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1). 
  12. ^ Vespe, Eric. Quint chats with Michael Biehn, Part 1! Aliens, Terminator, Abyss and working with James Cameron!. Ain't It Cool News. 2011-08-17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6). 
  13. ^ Kuchera, Ben. True story: the making of the Terminator's laser-sighted .45 pistol. Ars Technica. 2010-03-10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30). 
  14. ^ 14.0 14.1 Wisher, William (screenwriter). Other Voices documentary. The Terminator [Special Edition] DVD (MGM). 2001. 
  15. ^ Arnold Schwarzenegger: 'I'll Be Back' Quote Was Almost Ruined. The Huffington Post. 2012-10-01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9). 
  16. ^ 16.0 16.1 Goldblatt, Mark (editor). Other Voices documentary. The Terminator [Special Edition] DVD (MGM). 2001. 
  17. ^ 17.0 17.1 17.2 Adams, Bret. The Terminator: Overview. Allmusic.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2). 
  18. ^ 18.0 18.1 18.2 Fiedel, Brad (composer). Other Voices documentary. The Terminator [Special Edition] DVD (MGM). 2001. 
  19. ^ 19.0 19.1 The Terminator – Box Office Data. The Numbers.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 
  20. ^ The Top Movies, Weekend of November 9, 1984. The Numbers.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9). 
  21. ^ 21.0 21.1 Heard, Christopher. Dreaming Aloud: The Life and Films of James Cameron. Toronto, Canada: Doubleday Canada. 1997. ISBN 0-385-25680-9. 
  22. ^ 22.0 22.1 22.2 Ellison, Harlan. The Ellison Bulletin Board. HarlanEllison.com.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9). 
  23. ^ Evans, Greg. It Came From the ’60s, Cheesy but Influential.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7-15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5). 
  24. ^ Axmaker, Sean. The Terminator.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4). 
  25. ^ Hutson's History. Shaun Hutson Official Site.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1). 
  26. ^ Overstreet, Robert M. The Official Overstreet Comic Book Companion 11. Random House of Canada. 2010 [2013-07-07]. ISBN 0-375-7230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0). 
  27. ^ Marriott, Scott Alan. The Terminator: Overview. Allgame.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1). 
  28. ^ Moleski, Linda. New on the Charts 97 (17). Billboard. 1985-04-27. 
  29. ^ The Top Video Cassette Rentals.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5-05-04, 97 (19): 35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30. ^ The Top Video Cassette Sales.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5-05-04, 97 (19): 30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31. ^ This Week....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95-03-11, 107 (10): 67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32. ^ Chalquist, Craig. The Terminator: Overview. Allmovie.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0). 
  33. ^ Conrad, Jeremy. The Terminator: Special Edition. IGN. 2001-09-15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3). 
  34. ^ Fordham, Trent. The Terminator (Special Edition): Overview. Allmovie.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0). 
  35. ^ Conrad, Jeremy. Terminator: Special Edition, The. IGN. 2001-09-22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3). 
  36. ^ The Terminator VCD. yesasia.com.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1). 
  37. ^ The Terminator (Blu-Ray): Overview. Allmovie.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0). 
  38. ^ Remastered Terminator Heads to the U.S.. 2012-12-04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39. ^ The Terminator Review. Variety. 1983-12-31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year=|date=不匹配 (幫助)
  40. ^ Corliss, Richard. Time review: 105. 1984-11-26. (雜誌名稱不完整)
  41. ^ Armstrong, Douglas D. Schwarzenegger shows acting muscle in thriller. Milwaukee Journal. 1984-10-26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42. ^ Weinberg, Marc. Brian DePalma's Sleaze Factor. Orange Coast Magazine (Emmis Communications). 1984-11, 10 (11): 141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0). 
  43. ^ Maslin, Janet. The Terminator (1984) The Screen:'Terminator,' suspense tale. New York Times. 1984-10-26 [2013-07-07]. 
  44. ^ Blank, Ed. Beefcake Violence begets 'Terminator'. Pittsburgh Press. 1984-10-26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8). 
  45. ^ Smith, Sid. The Terminator Just a Bit Schizoid. The Chicago Tribune. 1984-10-30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7). 
  46. ^ Freeman, Richard. 'Conan muscleman takes on new role in 'Terminator'. Spokane Chronicle. 1984-10-26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47. ^ Past Saturn Awards. Saturnawards.org.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48. ^ Richard Schickel. The Terminator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1-12-13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 
  49. ^ The Terminator – Film Review from Film4. Film4.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5). 
  50. ^ The Terminator: Review. TV Guide.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51. ^ Review of The Terminator. Empire.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52. ^ Bozzola, Lucia. The Terminator: Review. Allmovie.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53. ^ Halliwell's Film Guide 13th. ISBN 0-00-638868-X. 
  54. ^ The Terminator Movie Reviews, Pictures. Rotten Tomatoes.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7). 
  55. ^ The Terminator Movie Reviews. Metacritic.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2). 
  56. ^ AFI's 100 Years... 100 Thrills (pdf). AFI.com.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19). 
  57. ^ AFI's 100 Years... 100 Heroes and Villains. AFI.com.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8. ^ AFI's 100 Years... 100 Movie Quotes. AFI.com.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5). 
  59. ^ Film news Who is the greatest?. Total Film. 2005-10-24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60. ^ Empire's The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Empire.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61. ^ Empire's The 100 Greatest Movie Characters. Empire.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62. ^ Terminator joins movie archive. BBC. 2008-12-30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