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AP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P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安裝在德國海軍薩克森級巡防艦漢堡號上層建築頂部的 APAR
研發國家 荷蘭
類型多功能雷達
首次使用2003年
天線4面固定式有源相控陣(AESA)
重量20,000 kg
波段X波段(10 千[[兆赫]] ± 20%〜30%)
探測距離150公里
方位角每條天線每側 120 度
俯仰角70度
安裝在德國海軍薩克森級護衛艦漢堡號上層建築頂部的 APAR
德國海軍薩克森級護衛艦黑森號上的 APAR 後側

AP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英語:Active Phased Array Radar)是由泰雷茲荷蘭公司開發和製造的艦載有源電子掃描陣列多功能3D雷達(MFR)。雷達接收模塊由美國的Sanmina公司開發和製造。[1]

特徵

APAR擁有四個固定的(即非旋轉的)傳感器陣列(面),固定在一個金字塔形結構上。每個面包含3424個在X波段頻率工作的收發(TR)模塊。[2]


該雷達具有以下功能:

  • 跟蹤超過200個空中目標,最遠可達150公里[2]
  • 跟蹤超過150個水面目標,最遠可達32公里[2]
  • 地平線搜索範圍最遠可達75公里[2]
  • 有限的體積搜索最遠可達150公里[2](以支持SMART-L的體積搜索能力)
  • 引導搜索(一種使用來自其他傳感器的數據來引導搜索的模式)
  • 水面炮火支援[2]
  • 使用中斷連續波照射(ICWI)技術進行導彈引導,因此可以同時引導32枚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飛行,其中16枚處於終端制導階段[2]
  • 「創新的」電子對抗對策(ECCM)[2]

註:上述所有範圍均為儀器測量範圍。

船艦搭載情況

APAR安裝在荷蘭皇家海軍「七省」級護衛艦特羅姆普號上。
2007年基爾周德國海軍薩克森級護衛艦黑森號上的 APAR

APAR被安裝在四艘荷蘭皇家海軍(RNLN)的LCF「七省」級護衛艦、三艘德國海軍F124薩克森級護衛艦以及三艘丹麥皇家海軍伊萬·休特菲爾德級護衛艦上。荷蘭和德國(連同加拿大)是APAR開發的原始贊助國,而丹麥則選擇了APAR作為其護衛艦的一部分,這是選擇泰雷茲荷蘭的防空作戰系統的更大決策的一部分(該系統圍繞APAR和SMART-L雷達、雷神公司的ESSMSM-2導彈系統以及洛歇·馬丁公司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設計),而非競爭對手的海毒蛇防空作戰系統(圍繞S1850M和BAE 系統的SAMPSON雷達、MBDA的Aster 15/30導彈系統和MBDASYLVER垂直發射系統設計)。

實彈發射

APAR的導彈制導能力支持改進型海麻雀導彈ESSM)和標準 2(SM-2 Block IIIA)導彈。2003年11月,在距離亞速爾群島約370公里(200海里)的地方,導彈制導能力進行了首次實彈測試。[3]測試由荷蘭皇家海軍的「七省」級護衛艦執行,包括發射一枚ESSM導彈和一枚標準 2導彈。這些發射是首次在實際操作環境中使用全尺寸艦載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引導導彈,採用ICWI(Interrupted Continuous Wave Illumination)技術進行的實彈測試。[4]根據《簡氏海軍國際》的報道:

在跟蹤和導彈發射測試期間,目標特性由希臘製造的EADS/3Sigma Iris PVK中程亞音速靶機提供。荷蘭皇家海軍表示, [...]據RNLN報道,... 「APAR立即捕捉到導彈並保持跟蹤直到目標被摧毀」。 [...] 這些開創性的測試代表了世界上首次對ICWI技術的實彈驗證。[3]

2004年8月,一艘德國海軍薩克森級護衛艦加利福尼亞海岸的穆古角導彈發射場完成了一系列實彈發射測試,包括共計11枚ESSM導彈和10枚SM-2 Block IIIA導彈。[3]這些測試包括對抗目標無人機,如諾斯羅普·格魯曼BQM-74E Chukkar III和雷恩航空的BQM-34S Firebee I等目標無人機進行射擊,以及對抗導彈目標,如比奇飛機公司的比奇 AQM-37C 和空射 Kormoran 1 反艦導彈[3]

2005年3月,荷蘭皇家海軍的七省號巡防艦再次進行了實彈發射測試,地點仍在距離亞速爾群島西約180海里(330公里)的大西洋上。[3]這些測試包括三次實彈發射事件,包括一次使用單枚SM-2 Block IIIA對遠程「鳶尾花」無人靶機的發射,一次使用單枚ESSM對「鳶尾花」無人靶機的發射,以及一次雙連發發射(一個連發包括兩枚SM-2 Block IIIA,另一個包括兩枚ESSM),[3]對抗兩個來襲的「鳶尾花」無人靶機。據報道,遠程SM-2攔截在距離艦船超過100公里的範圍內完成,導彈與目標的最近距離為2.4米(8英尺)(為了達成測試目的,彈頭的近炸引信被禁用)。[3]

操作概念

APAR通常與泰雷茲荷蘭的SMART-L無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工作在L波段頻率)配對使用。SMART-L是一種遠程立體搜索雷達(VSR),能夠提供480公里範圍內的立體搜索和跟蹤。整個系統稱為防空戰系統(AAWS),基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北約防空戰(NAAWS)概念。這個概念的原理是 X 波段多功能雷達(MFR)與L波段立體搜索雷達(VSR)結合,提供最佳的互補能力組合:VSR 針對遠程目標探測和跟蹤進行了優化,而 MFR 針對中程高精度目標跟蹤以及地平線搜索和導彈制導功能進行了優化。。

反海盜行動

皇家海軍第七省級艦艇曾參與非洲之角附近的反海盜行動。非傳統目標集(即小型緩慢移動甚至靜態表面目標)對於設計用於應對「高端」威脅的多普勒雷達來說顯然具有挑戰性。然而,根據《簡氏國際防務評論》報道:

荷蘭皇家海軍的七省級巡防艦參與了非洲之角附近的反海盜行動。這種非傳統的目標集(即小型慢速甚至靜止的水面目標)對於設計用來應對「高端」威脅的多普勒雷達來說可能是一個挑戰。然而,根據《簡氏國際防務評論》的報道:

[荷蘭皇家海軍]報告說,使用為執行反海盜任務的七省級巡防艦上安裝的APAR系統量身定製的地面搜索軟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過犧牲一些APAR的高端防空戰能力(這些能力在反海盜任務中被認為是不必要的),其在地面搜索角色中的性能和解像度得到了改善。[5]

參見

參考文獻

  1. ^ Phased array radar scans Canadian Surface Combatant [CANSEC2016D1] | Jane's 360. www.janes.com. [2019-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0).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Jane's Radar and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s, 2007–2008 Edition, Edited by Martin Streetly, ISBN 978-0-7106-2811-4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簡氏國際海軍》,2005 年 10 月,「實彈射擊試驗改寫了指導原則」。
  4. ^ 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ce Review, 2004-02, "Active phased array multifunction radars go live for missile firings"
  5. ^ 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ce Review, 2010-09, "Fighting the hydra: multinational piracy operations move inshore"
  • 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ce Review, 2010-09, "Fighting the hydra: multinational piracy operations move inshore"
  • Jane's Navy International, 2010-08, "Expanding coverage from sea to sky"
  • Jane's Radar and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s, 2007–2008 Edition, Edited by Martin Streetly, ISBN 978-0-7106-2811-4
  • Jane's Navy International, 2005-10, "Live firing tests rewrite the guiding principles"
  • 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ce Review, 2004-02, "Active phased array multifunction radars go live for missile firings"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