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塞繆爾·斯圖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Samuel Isaac Stupp
Samuel I. Stupp
出生 (1951-01-09) 1951年1月9日73歲)
San José, 哥斯達黎加
居住地芝加哥, 美國
國籍Costa Rican, American
母校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西北大學 (伊利諾伊州)
知名於自組裝, 兩親性多肽, materials for 再生醫學 and 太陽能
獎項Department of Energy Prize for Outstanding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in Materials Chemistry (1991)
Humboldt Award for Senior U.S. Scientists (1997)
Elected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98)
材料研究學會英語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edal Award (2000)
美國化學學會 Award in Polymer Chemistry (2005)
Elected member of the 美國國家工程院 (2012)
網站http://stupp.northwestern.edu/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化學, 材料科學, 生物醫學工程
機構西北大學 (伊利諾伊州)
博士導師Stephen Carr

塞繆爾·斯圖普(Samuel·I·Stupp,1951年1月9日在哥斯達黎加聖何塞出生),是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西北大學材料科學,化學及醫學董事會教授。他以其在自組裝材料和超分子化學方面的工作而聞名。Stupp最著名的發現之一是兩親性多肽,該物質可以自組裝成高縱橫比的納米纖維,並在再生醫學中有着廣泛應用。Stupp還在超分子化學,納米以及有機電子材料技術領域有着傑出貢獻。他擁有300餘篇經過同行評審的出版物,並且是2000-2010這十年間被引用最多的100位化學家之一。

教育和學術生涯

早年生活和教育

Stupp出生於哥斯達黎加的聖何塞,來自於一個東歐猶太移民家庭,高中就讀於里塞奧(Liceo de Costa Rica),1968年就讀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並於1972年獲得本科化學學位。之後他進入西北大學在斯蒂芬·卡爾(Stephen Carr)的研究組研究電偏振的聚合物的分子起源,並於1977獲得了博士學位。

UIUC的研究經歷

Stupp於1977年在西北大學擔任助理教授,開始了他的獨立研究生涯,但是在三年之後他轉到UIUC,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與生物工程學系任教。在UIUC,他的研究重點是材料化學和自組裝。

西北大學的研究經歷

1999年,Stupp返回西北大學,擔任材料科學,化學和醫學院的董事會教授。2000年,他還被任命為新建於芝加哥市區的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生物納米醫學技術研究所(IBNAM)的主任。

Stupp在返回西北大學不久後,其研究便有了重大突破。2001年,Stupp和博士後研究員Jeffrey Hartgerink發現了一類新的兩親性多肽,它們具有自組裝成能模仿細胞外基質[1]成分的納米級細絲的能力。這些兩親性多肽由一個與特殊設計的肽序列相連的疏水烷基尾部組成,可在水中自主形成高縱橫比的納米纖維,並在其表面呈現極高的生物信號密度。這些分子徹底改革了再生醫學生物活性材料領域,其潛在的應用包括:骨骼[2]和軟骨[3]再生,用於局部缺血或外周動脈疾病的血管生成[4],癌症治療[5],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療法,幹細胞分化[6],脊髓損傷,糖尿病[7],和許多其他領域。

另外,Stupp的實驗室正在進行分層自組裝[8],太陽能新材料和自組裝催化系統的基礎研究。

專業成就

Stupp已發表包括Science, Nature,JACS在內的300餘篇頂級學術期刊。他同時還擁有20多項專利,並創立了一家名為Nanotope的公司,將其兩親性多肽技術商業化。Stupp還被湯普森路透社列為2000-2010十年間被引用次數最多的100位化學家之一[9]。迄今為止,他共指導了數百名研究生和博士後。

Stupp在其職業生涯中獲得了無數獎項,包括能源部材料化學傑出科學成就獎,洪堡美國高級科學家獎,材料研究學會獎章和高分子化學方向美國化學學會獎。他是包括材料研究學會,世界生物材料大會,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和美國物理學會在內的數個專業學會的成員。他擁有埃因霍溫科技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榮譽學位和傑出的教授職位,以及哥斯達黎加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sta Rica)的榮譽教授職位。Stupp曾是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由Jean-Marie Lehn邀請)的客座教授,並在École Superieure de Physique et de Chimie Industrielles(由已故的Pierre-Gilles de Gennes邀請)擔任朱利葉特·居里教授,在MIT擔任Merck-Karl Pfister有機化學訪問教授。Stupp曾在美國和歐洲的許多科學顧問委員會任職,還是多個科學期刊編輯委員會的成員。2012年2月9日,他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2001年,應白宮經濟委員會和美國國家工程院的邀請,他主持了《國家納米技術計劃》的首次述評。在2012年春季美國化學會上,他以「再生醫學化學」為主題進行演講,並被ACS授予2013年羅納德·布雷斯洛仿生化學成就獎。

個人生活

Stupp於1972年與Dévora Grynspan結婚。他們目前居住在伊利諾伊州芝加哥。他的姐姐Roxana Stupp也居住在芝加哥並任UIUC殘疾人資源中心的主任。

參考文獻

  1. ^ Hartgerink, Jeffrey D.; Beniash, Elia; Stupp, Samuel I. Self-Assembly and Mineralization of Peptide-Amphiphile Nanofibers. Science. 2001-11-23, 294 (5547): 1684–1688 [2020-05-18]. ISSN 0036-8075. PMID 11721046. doi:10.1126/science.10631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英語). 
  2. ^ Mata, Alvaro; Geng, Yanbiao; Henrikson, Karl J.; Aparicio, Conrado; Stock, Stuart R.; Satcher, Robert L.; Stupp, Samuel I. Bone regeneration mediated by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of a nanofiber matrix. Biomaterials. 2010-08-01, 31 (23): 6004–6012 [2020-05-18]. ISSN 0142-9612. PMC 2911435可免費查閱. PMID 20472286. doi:10.1016/j.biomaterials.2010.04.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9) (英語). 
  3. ^ Shah, Ramille N.; Shah, Nirav A.; Lim, Marc M. Del Rosario; Hsieh, Caleb; Nuber, Gordon; Stupp, Samuel I. Supramolecular design of self-assembling nanofibers for cartilage regen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02-23, 107 (8): 3293–3298 [2020-05-18]. ISSN 0027-8424. PMC 2840471可免費查閱. PMID 20133666. doi:10.1073/pnas.09065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0) (英語). 
  4. ^ Webber, Matthew J.; Tongers, Jörn; Newcomb, Christina J.; Marquardt, Katja-Theres; Bauersachs, Johann; Losordo, Douglas W.; Stupp, Samuel I. Supramolecular nanostructures that mimic VEGF as a strategy for ischemic tissue repai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08-16, 108 (33): 13438–13443 [2020-05-18]. ISSN 0027-8424. PMC 3158182可免費查閱. PMID 21808036. doi:10.1073/pnas.1016546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2) (英語). 
  5. ^ Standley, Stephany M.; Toft, Daniel J.; Cheng, Hao; Soukasene, Stephen; Chen, Jing; Raja, Srikumar M.; Band, Vimla; Band, Hamid; Cryns, Vincent L. Induction of Cancer Cell Death by Self-assembling Nanostructures Incorporating a Cytotoxic Peptide. Cancer Research. 2010-04-15, 70 (8): 3020–3026 [2020-05-18]. ISSN 0008-5472. PMC 2893556可免費查閱. PMID 20354185. doi:10.1158/0008-5472.CAN-09-32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1) (英語). 
  6. ^ Silva, Gabriel A.; Czeisler, Catherine; Niece, Krista L.; Beniash, Elia; Harrington, Daniel A.; Kessler, John A.; Stupp, Samuel I. Selective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by High-Epitope Density Nanofibers. Science. 2004-02-27, 303 (5662): 1352–1355 [2020-05-18]. ISSN 0036-8075. PMID 14739465. doi:10.1126/science.10937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1) (英語). 
  7. ^ Chow, Lesley W.; Wang, Ling-jia; Kaufman, Dixon B.; Stupp, Samuel I. Self-assembling nanostructures to deliver angiogenic factors to pancreatic islets. Biomaterials. 2010-08-01, 31 (24): 6154–6161. ISSN 0142-9612. PMC 2965796可免費查閱. PMID 20552727. doi:10.1016/j.biomaterials.2010.04.002 (英語). 
  8. ^ Capito, Ramille M.; Azevedo, Helena S.; Velichko, Yuri S.; Mata, Alvaro; Stupp, Samuel I. Self-Assembly of Large and Small Molecules into Hierarchically Ordered Sacs and Membranes. Science. 2008-03-28, 319 (5871): 1812–1816 [2020-05-18]. ISSN 0036-8075. PMID 18369143. doi:10.1126/science.11545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5) (英語). 
  9. ^ new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