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伯路(1世紀—2世紀)是東漢中期的海盜首領,為中國歷史上名字最早被載入史書的海盜[1]

東漢永初三年(109年)七月,海盜張伯路自稱「將軍」,聚眾3000餘人,戴紅色頭巾,穿深紅色衣服,進犯沿海九郡,殺死太守縣令縣長。一開始,朝廷派遣侍御史龐雄監督州郡的士兵攻打海盜,張伯路等請求投降,不久又聚眾造反。次年(110年)正月,張伯路與勃海平原民變領袖劉文河周文光等300餘人號稱「使者」,進攻厭次城,殺死縣令和官吏,又攻入高唐,燒毀官寺,釋放囚犯。民變首領都自稱「將軍」,一起朝拜張伯路。張伯路戴五梁冠,佩印綬,勢力越發壯大。於是,朝廷派遣御史中丞王宗符節,調動幽州冀州諸郡的士兵,共數萬人,並任命法雄青州刺史,與王宗一起討伐張伯路。官軍數次打敗海盜,被斬首和溺死的達數百人,剩下的海盜都逃跑了。官軍還繳獲很多器械、財物。朝廷發來赦詔,但海盜認為官軍仍未解除武裝,不敢歸降。於是,王宗召集刺史、太守共同商議,都以為應當繼續攻打海盜。法雄表示反對,認為一旦海盜逃往偏遠的海島,官軍在攻打他們就有很大困難,不如赦免他們,解散他們的隊伍,再做打算。王宗認為法雄的話有道理,於是撤軍。海盜聽說後,很高興,於是歸還俘獲的人。唯獨東萊郡的士兵沒有解除武裝,海盜驚恐,遂逃往遼東,住在海島上。永和五年(111年)春,海盜缺少食物,再次到東萊軍劫掠,法雄率領郡兵打敗海盜,海盜逃回遼東,遼東人李久等人一起平定海盜,於是州里安定下來[2][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