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北塔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41°34′44″N 120°27′23″E / 41.57889°N 120.45639°E / 41.57889; 120.45639

朝陽北塔

朝陽北塔,2015年9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遼寧省朝陽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唐至遼
編號第三批第140項
登錄1988年1月13日

朝陽北塔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因早年朝陽城內有3座塔,該塔位置最北而得名。該塔在史料中缺少明文記載,在1984年至1992年的大規模維修中,考古隊員在施工中發現了朝陽北塔下方的十六國時期、北魏隋代唐代遼代的夯土塔基,並最終結合史料和其他考古後發現現存塔為唐代所建,並於遼代重修。因其下方的塔基跨越5個時代,該塔也被譽為「五世同堂塔」或「五世同體塔」。該塔為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42.6米,由下至上依次由台基、須彌座、塔身、密檐和塔剎部分組成。塔身面南開有塔門,通過塔門可進入塔心室。塔心室最高處可達27米,的正下方有一座地宮,正上方則有一座天宮,天宮內於1988年出土了2枚釋迦牟尼真身舍利。1988年,朝陽北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朝陽北塔在清代之前沒有太多的明文記載,在1984年至1992年的大規模維修中,考古隊員在施工中發現了朝陽北塔下方的十六國時期、北魏隋代唐代遼代的夯土塔基。在結合史料和其他出土文物之後,考古人員才最終確定了朝陽北塔的歷史[1]。該塔始建於北魏年間,由馮太后下令修建,初名為「思燕佛圖[a][3],建築位置位於原前燕後燕北燕的宮殿建築基址之上[b]隋朝仁壽二年(602年),營州為了安放隋文帝所賜佛舍利,在原思燕佛圖的位置上新建了一座「梵幢寺塔」[c]唐玄宗天寶年間,該塔被賜名「開元寺塔」並再次重修[d]遼代時,該塔被重命名為延昌寺塔並先後兩次加以重修,重修後的朝陽北塔保留了原有唐塔的一部分塔檐[e]

結構

塔身南面(上)和東面(下)的磚雕造像

朝陽北塔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因早年朝陽城內有3座塔,該塔位置最北而得名。該塔通體高42.6米,為13級密檐空筒式方形磚塔,由下至上依次為夯土台基、磚台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塔剎[1]

台基、台座和須彌座

夯土台基長寬相近,約為100米,高7米,原為北燕龍城宮殿遺址。台基上方為青磚砌築的方形台座,寬26米,高5.1米,台座外邊緣至須彌座距離為1.3米。台座的西南角和東南角均有可供登上台座頂部的轉角踏步。台座的東、南、北三個方向正中修有券門或走廊,在走廊內可以看到北燕的柱礎石,以及北魏、隋代、唐代和遼代等四個時代的夯土或磚砌塔基。因其特殊的塔基結構,朝陽北塔也被譽為「五世同堂塔」或「五世同體塔」。台座上方為須彌座,通高4.35米,寬15.15米。底部為三重仰蓮,仰蓮以上的部分依次為磚台、假門、圭腳、枋、梟、束腰等部分。須彌座的正南面開有一扇可以通向塔心室的券門。此外,東、西、北三面正中為假門,均高1.95米,寬1.45米。東西兩側的假門兩側為力士造像,北側假門兩側則為飛天造像。束腰部分每面各開有6個壼門,其內雕刻有化生童子、牡丹、團蓮、舞伎、樂師等造像。塔心室由須彌座的南券門進入,平面呈方形,高27米,下大下小,底部邊長5.7米,頂部僅0.86米。內有一尊大日如來佛像。[1][5]

塔身

塔剎

塔身位於須彌座之上,高6.32米,4個轉角處均有磚雕倚柱,底部有下檻,頂部有磚雕額枋,額枋上方為大檐。塔身四周均有磚雕造像,每面正中央均有一尊均有一尊密宗金剛界四方如來坐佛,均頭戴寶冠,頸部系有瓔珞,身披袈裟,結跏趺坐。其中東面為阿閦佛,下坐五象座;西面為阿彌陀佛,下坐五孔雀座;北面為不空成就佛,下坐五翅金鳥座;南側為寶生佛,下坐雙馬座。每座如來造像兩側各有一尊脅侍菩薩,各面脅侍菩薩的造型基本相同。每面的脅侍菩薩與其同側的倚柱之間各有一座靈塔浮雕,所有8座靈塔均為13級密檐式方塔,高3.2米。靈塔內側立碑,碑身刻寫塔名。各靈塔自南面東側順時針依次為:淨飯王宮生處塔、菩提樹下成佛塔、鹿野苑中法輪塔、給孤獨園名稱塔、曲女城邊寶階塔、看閣崛山般若塔、庵羅衛林維摩塔、婆羅林中圓寂塔。除東面南側的靈塔塔身上為釋迦牟尼涅槃像、東面北側為維摩大士像外,其餘6尊靈塔上均雕刻有釋迦摩尼坐像。靈塔和坐佛的正上方各雕刻有1對飛天,每面共計3對。[1][5]

塔檐和塔剎

塔檐部分共計13層,其中第一層至第十一層均為隋唐塔的第四層至第十四層塔檐改造而成,而第十二層和第十三層均為遼代重建。第一層為仿木磚雕斗拱大檐,高1.64米,出檐1.96米。自第二層以上,塔檐逐漸收分。塔檐部分上方為塔剎。該塔剎底部為磚砌八角形蓮座,蓮座上方為束腰和綠釉琉璃蓮座,蓮座上方為覆缽。[1][5]

塔檐第十二層中間,塔心室的頂部以上為天宮,可分為門道、甬道和宮室三部分,其中門道向南開,長1.03米,寬1.43米,高1.72米,門道北側為甬道,南北長1.2米,東西寬1.8米,高1.72米。甬道北端為宮室,方形,邊長1.39米,高1.27米。宮室和門道的頂部均用木板覆蓋,木板上方為塔體,內部表面原本均刷有白灰,現已全部脫落。整座天宮內有明顯的被雷擊後焚燒的痕跡。[1][4][5][6]

地宮

地宮及石經幢

台基的南側走廊可通向塔下地宮,地宮高4.48米,東西長1.76米,南北長2.05米。四周和地面均由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填縫,頂部則為柏木板材質,在過去曾被盜竊,發現時內部已被嚴重擾亂。塔下地宮南側牆壁有方孔,向上直通塔心室。宮室正中有一座石經幢,石經幢為砂岩材質,平面為八角形,自下而上可分為被發現時除其中一節倒在地面上外,其餘三節疊置。修復後通體高5.26米。最底部為的第一節座可分為三部分,最底層為八角形,直徑1.21米,其中四個側面雕刻有臉盆,其餘則雕刻有飛天;第二層側面浮雕有菩薩造像;第三層為仰蓮圓座。第二節座為八角座,上刻有過去七佛,每尊佛兩旁均有脅侍菩薩。第三節座雕刻有八大靈塔和塔名,邊欄有題有藥師七佛的名字。第四節座上雕刻有八國諸王分舍利的故事。基座第四節座上方為幢身,幢身側面雕刻有《大佛頂如來放光悉但多缽怛羅陀羅尼經》、《大隨求陀羅尼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說金剛大摧碎延壽陀羅尼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大輪陀羅尼》、《大乘百字密語》等經文,最後留有刻經人題名,其中的時間為「重熙十三年」。[1][4][5][6]

文物

1973年,考古人員從台座的東南角發掘出了1件北魏佛像和4件唐代力士像[4]

1986年,考古隊員在天宮和地宮內發現大量文物。天宮內除石函外,共計出土1件金舍利塔、1件金蓋瑪瑙舍利罐、1件鎏金銀塔、1件經塔、1件被燒毀的木胎銀棺、1件寶蓋、3尊鎏金銅菩薩像、4株銀菩提樹、1件燈籠形銀質飾件、8件龍紋花式口銀碟、10件花式口銅碟、1件銀罐、1件銀囊盒、1件筒形銀瓶、9面銅鏡,金蓋瑪瑙罐內還有2粒釋迦牟尼真身舍利[f]。此外,還有1件蓮花紋白瓷淨瓶、9件蝶文白瓷方盤、7件花式口白瓷圓碟、2件裝有銅錢和藥材等物品的白瓷罐、1件金蓋鳥形玻璃瓶和1件七稜柱狀玻璃瓶、2件玉璧、2個玉環、1件瑪瑙斧、1條琥珀盤龍、1件玉飛天、1件玉雁、400餘枚銅錢等。除此之外,天宮內還出現了明顯的絲織物被燒毀的殘跡[1][6]

地宮中有1件綠砂岩石函,1件白瓷子母獅、3件花式口白瓷方盤、4件花式口圓盤、2件白瓷碗、7件瓷碟、1個瓷罐。此外還有水晶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的珠飾共計374粒,2件竹雕人物像,33枚銅錢,以及5件銅飾件。此外,考古隊員在方孔內發現了大量的瓷器殘片,以及1件銅蓮座和148枚銅錢。[1][6]

保護

由於曾遭受過雷擊,20世紀80年代初時,朝陽北塔的塔檐頂部出現了明顯的破損[8]。1984年8月至1992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撥款對朝陽北塔全面修繕和考察,維護工程結束後,朝陽北塔得以恢復原貌[9]。1990年,依託朝陽北塔建立的佛教文化專題博物館建成,即朝陽市北塔博物館[10]。1988年,朝陽北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2003年,為了配合朝陽老城改造,朝陽北塔得以再次修繕[9]。2004年,以朝陽北塔為中心的北塔廣場正式建成並對公眾開放[12]。同年,朝陽北塔博物館的新址建成,並於2006年正式對外開放[10]。2015年,遼寧省文化資源建設服務中心為朝陽北塔拍攝了以留存影像資料為目的的紀錄片[13]

參見

註釋

  1. ^ 「佛圖」為「塔」的別名,也稱作「浮圖」或「浮屠」[2]:2
  2. ^ 具體位置由1984至1992年間發現的十六國時期的柱礎石和北燕時期的塔基所確定。[1]
  3. ^ 該塔的建造目的和建造時間由天宮所發現的佛舍利以及所發現的遼代題記磚的記載確定。[1][4]
  4. ^ 由於此地常年與契丹人交戰,根據史料推測出的建塔時間也僅有唐玄宗在位時期[5]。根據考古發現和維修期間在建築構件上發現的題記,及地基中的唐代殘碑,基本上可以確定建塔時間在天寶年間[1]
  5. ^ 由維修過程中所發現的寫有「延昌寺大塔下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再葬舍利記」的題記磚確定[6],同時在部分塔檐上覆蓋有多層彩畫,其中最外兩層為遼代所繪,而第三層則為唐代彩繪[1];此外,地宮內的石經幢的銘文也記載重熙十三年有重修,但第一次重修的時間已經不可考[4]
  6. ^ 最初出土時其來歷受到質疑,2003年時被最終確定[7]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杜斌. 朝阳北塔——五世同堂宝塔. 佛學研究. 2007: 208–215. 
  2. ^ 羅哲文編著. 中国古塔. 北京: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5-06-01: 322. ISBN 7-5007-3007-1. 
  3. ^ 《魏書·后妃列傳》「文成文明皇后馮氏,長樂信都人也。……太后立文宣王廟於長安,又立思燕佛圖於龍城,皆刊石立碑。」
  4. ^ 4.0 4.1 4.2 4.3 4.4 梁銀景. 朝阳北塔出土泥塑像的渊源及奉安场所探讨. 邊疆考古研究. 2008: 259–282. 
  5. ^ 5.0 5.1 5.2 5.3 5.4 5.5 張劍波,王晶辰,董高. 朝阳北塔的结构勘察与修建历史. 文物. 1992-7: 29–37. 
  6. ^ 6.0 6.1 6.2 6.3 6.4 董高,張洪波. 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地宫清理简报. 文物. 1992-7: 1–28, 97–103. 
  7. ^ 东北考古史上重大发现--佛祖真身舍利惊现朝阳. 華商晨報. 2004-04-30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中文(中國大陸)). 
  8. ^ 辽宁省朝阳北塔国宝级佛舍利出土大揭秘. 瀋陽今報. 2005-08-30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7) (中文(中國大陸)). 
  9. ^ 9.0 9.1 朝阳北塔:世界上唯一的五世同体塔. 遼瀋晚報. 2014-10-22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7) (中文(中國大陸)). 
  10. ^ 10.0 10.1 朝阳市博物馆. 文化朝陽網. 2010-11-26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中文(中國大陸)). 
  11.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10-11-26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中文(中國大陸)). 
  12. ^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朝陽市人民政府網. 2015-05-03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5) (中文(中國大陸)). 
  13. ^ 辽宁为15座鲜有历史记载的辽代古塔建立影像资料. 新華網. 2015-01-28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