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蒙軍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綏蒙軍區是1945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個軍區。後沿革為綏遠軍區綏遠省軍區)、併入內蒙古軍區

綏蒙軍區歷史

1938年6月,中共中央、毛澤東決定開闢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以堅持綏遠抗戰、牽制日本駐蒙軍不能南侵伊克昭盟,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北大門。八路軍總部決定以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七一五團和師直騎兵連,組成「大青山抗日游擊支隊」。李井泉任支隊長兼政委,姚喆任參謀長,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6月大青山抗日游擊支隊改編為大青山騎兵支隊,下轄三個騎兵營,李井泉任司令員(1940年5月姚喆接任司令員)兼政委,姚喆任副司令員。1940年4月到12月,日軍連續11次大規模「掃蕩」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大青山騎兵支隊同日軍、偽軍戰鬥95次,斃敵794人,俘敵193人。1940年底,根據毛澤東、朱德給八路軍一二〇師師長賀龍《關於將大青山騎兵支隊營建制改為團的建制的請示》的批覆,大青山騎兵支隊下轄的三個騎兵營分別改成騎兵團。

1941年6月,日軍對大青山地區推行第一次「治安強化運動」。1942年1月又推行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1942年7月下旬日軍駐蒙軍5000餘人對大青山根據地綏中地區大規模「掃蕩」,8月中旬又出動2000餘人對蠻漢山地區進行「掃蕩」,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被迫分散行動,支隊司令部撤到山西右玉一帶,大青山騎兵支隊部分部隊分批分期轉戰至綏西、綏中。1942年11月,為了統一對綏遠、雁北工作的領導和精兵簡政八路軍一二〇師晉綏軍區決定將大青山騎兵支隊與晉綏五分區合併為塞北軍分區,司令員姚喆、政治委員高克林,原五分區部隊改為雁北支隊,取消大青山騎兵支隊番號,原騎兵1、2、3團番號不變。1944年到1945年,日軍撤出綏遠省的一些據點,國民革命軍趁機搶佔戰略要地,並且向大青山地區增派軍隊以控制大青山地區。塞北軍分區騎兵第2、3團進行反擊。

1945年2月17日,為加強綏遠工作的開展,中央批准晉綏分局下屬之塞北區工作委員會改組為綏蒙區委員會高克林任書記,並以高克林、姚喆張達志烏蘭夫武開章楊植霖蘇謙益白成銘曹振之康健民等10人為區黨委委員;同時成立綏蒙區行政公署。1945年7月,晉綏軍區報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綏蒙區行政公署改為綏蒙政府烏蘭夫任主席,楊植霖任副主席,王鐸任秘書長,下轄綏中、綏南、綏西、雁北4個專署;同時,塞北軍分區改為綏蒙軍區;黨政軍機關駐偏關縣。8月初,塞北軍分區開始以綏蒙軍區名義行文發令。司令員姚喆,政治委員張達志/高克林(1946年1月起),副司令員王長江,副政治委員張達志(1946年1月降任)/蘇謙益,參謀長鄧家泰/樊哲祥/劉華香,政治部主任饒興,供給部部長張升初,衛生部部長潘本善,司令部一科科長賀壽祺。轄:

  • 綏蒙軍區騎兵旅:1942年10月,留守兵團警備騎兵團、保安騎兵團、359旅騎兵大隊合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旅。後調入晉綏軍區。1945年3月騎兵旅調入大青山,劃歸綏蒙軍區建制。1945年9月騎兵旅與塞北軍分區騎兵2、3團在商都地區合編為綏蒙軍區騎兵旅。旅長康健民,政治委員李佐玉/王再興,參謀長王智,政治部主任王弼臣。 駐平魯縣白堂鄉窩窩會村。
    • 騎兵第1團:團長朱秉才,政治委員張治珍,政治處主任王星昌。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旅的5個騎兵連編成。
    • 騎兵第2團:團長黃厚,政治委員彭靜山(原名彭寶山)/賴萬生,副團長余有清,參謀長何益海,政治處主任劉震/薛志明。由塞北軍分區第二團編成。1947年7月調陝北戰場。後沿革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二師第四團、陸軍第二十師第五十九團。
    • 騎兵第3團:團長姜文華/李發應,政委王昱昌,副團長汪賢才,政治處主任包盛標,副參謀長李明喜。由在綏西活動和發展的塞北軍分區第三團編成。
    • 騎兵第4團:活動在綏南蠻漢山一帶的塞北軍分區第一團編成。1947年7月調陝北戰場,後沿革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二師第五團、陸軍第二十師第六十團。
    • 騎兵第5團:由陶(林)集(寧)大隊編成。
  • 第9團:原十一分區九團。團長胡定發,政治委員白炳勛,參謀長 羅天澤,政治處主任楊鎮高。後為晉綏野戰軍獨立第2旅9團團長,第一野戰軍3軍8師24團。
  • 第27團:團長興中,政治委員鍾生溢/李發應,副團長 韓雙亭,副參謀長仇太興,政治處副主任謝特山。冀中18團、27團、29團三個團合編為晉綏27團,團長馬仁興、政委鍾生溢(19團原政委)、副團長興中(29團原團長)、參謀長張榜華韓雙亭、政治處主任蔣崇璟。原18團部隊編為1營,29團編為2營,27團編為3營。共有3500人。超編幹部編入干訓隊。1945年8月,在呂正操指揮下,馬仁興率27團兵出綏遠,八戰七捷,重創傅作義部,開啟平綏路戰役的序幕。
  • 偏清支隊:支隊長羅成章,政治委員王堅,副政治委員陳壽華,副參謀長梁子俊
  • 陶(林)集(寧)支隊:政治委員慕湘
  • 綏西軍分區司令員蔡久 政委白成銘
  • 綏蒙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長裴周玉
  • 綏蒙軍區武裝委員會主任李荊璞 副主任馬亞夫

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八路軍綏蒙軍區全面進行反攻作戰,姚喆奉命集中原來的大青山騎兵支隊兵力,配合晉綏軍區主力及晉察冀軍區一部,截斷平綏鐵路,收復沿線的豐鎮集寧等等城鎮。8月15日解放涼城縣城、8月16日解放右玉縣城。黨政機關到了殺虎口,接到上級命令改向蘇蒙聯軍解放的商都行軍,因為歸綏已被傅作義搶佔。8月中旬,傅作義以一個師的先頭部隊配合喬漢魁(前獨立第3旅少將旅長)1000多騎兵攻打涼城縣田家鎮。「城內有我方守軍300餘人。雙方戰鬥自早7時打響,戰至中午12時。」8月27日,在晉綏軍司令員呂正操指揮下,晉綏軍區獨二旅旅長許光達孫志遠親自指揮增援部隊,從城南、北兩面進擊,與守城部隊裏應外合,徹底擊潰了攻城的敵人,收復了田家鎮。不久,晉綏32團、27團於八蘇木王墓山一帶殲滅由豐鎮沿天成進入岱海灘南北的暫編第17師一團1000多步兵和鄂友山的騎兵旅。8月22日,攻克了集寧豐鎮兩縣城及火站。接連收復左雲興和等縣城。

1945年9月,綏遠國軍傅作義部先後奪佔八路軍已收復的淸水河涼城武川陶林集寧豐鎮等縣城及平綏鐵路沿線重要村鎮要點。綏蒙軍區部隊由於與敵力量懸殊太大,晉綏野戰軍主力尚不能集中,被迫退守商都地區整頓組織,剿滅流散偽軍土匪,以準備配合晉綏、晉察冀主力,反擊國軍進攻。1945年9月9日傅作義部抵柴溝堡王官屯一帶,冀察軍區主力於渡口堡殲滅向張垣挺進之馬占山的「東北挺進軍」騎五師主力,並收復興和尚義兩縣城。

1945年9月15日,根據上級決定,在左雲成立雁門區黨委、行署,高克林任雁門區黨委書記,劉墉如任雁門行署主任,張達志代理綏蒙區黨委書記。1945年9月在商都縣建立綏蒙建國學院,院長烏蘭夫,教育長武達平,1945年11月遷入集寧

1945年10月14日,八路軍晉綏軍區部隊進軍綏遠途中解放隆盛莊後,國民黨軍放棄豐鎮撤退,豐鎮縣第二次解放。綏蒙區委、綏蒙政府由商都縣城進駐豐鎮,駐地設在原城隍廟后街耶穌堂院內。綏蒙區委、綏蒙政府重組了豐鎮縣鐵路工會,成立了豐鎮回民聯合會,組建了豐鎮縣職工聯合會。

1945年10月19日至12月14日,晉察冀晉綏兩野戰軍在聶榮臻賀龍統一指揮下發起了平綏路戰役,綏蒙軍區各分區部隊及地方游擊隊擔任掩護交通,剿滅匪患,維護社會治安;綏蒙軍區主力騎兵部隊配合野戰軍行動,擔任搜索偵察;綏蒙軍區第9團配合野戰軍於10月20日攻佔涼城;綏蒙軍區4個騎兵團由商都出發經綏北陶林、清河及卓資山抵近歸綏外圍,在戰役第一階段於10月26日在歸綏城東北之保爾合少戰鬥,殲第101師部隊百餘人,迫守軍從郊區退縮歸綏城。戰役第二階段,八路軍野戰軍圍攻歸綏城,綏蒙軍區騎兵部隊配合野戰軍一部沿綏包鐵路向西掃蕩,進行了兵州亥(屬土默特左旗)、烏尼善旦戰鬥,並收復了陶思浩公積坂磴口等車站,11月10日進抵包頭城西北;戰役第三階段,八路軍野戰軍主力攻擊包頭,綏蒙軍區主力保障攻包部隊安全,擔任對寧夏可能增援之敵的警戒堵擊任務,11月中旬挺進到包頭以西。11月30日在東西打拉亥一帶擊潰寧夏馬鴻逵部之馬其良騎兵師兩個團的援軍,並向西追擊迫其退回。1945年11月30日,綏蒙軍區騎兵旅在武川縣蒙克寺大東灘經13個小時戰鬥,斃敵657人,受到中央軍委通令嘉獎,全旅榮記大功一次。12月上旬八路軍野戰主力決定撤圍包頭、歸綏,綏蒙軍區騎兵部隊擔任後衛警戒,保障主力安全撤退,順利的完成任務。戰役結束後,晉察冀第一野戰軍在綏東集結休整;綏蒙軍區騎兵旅三個團配備於綏北陶林武川地區;騎兵第1團配備於綏南地區掩護休整的晉綏野戰軍;綏蒙軍區第九團配備於綏東地區;軍區、各分區開展群眾工作,剿除匪患。

1946年1月10日至17日停戰令頒發生效前後的數日內,國軍對綏蒙地區的進攻達到空前狀態。綏遠傅作義軍傾其全部兵力與大同閻軍東西呼應,企圖奪取卓資山集寧豐鎮等重鎮,打通大同與歸綏間鐵路交通。1月12日暫三軍襲卓資山晉綏野戰軍擊退並殲賀根武部一個團,同日侵佔和林陶林兩縣城;1月13日騎兵三千餘侵佔集寧城;同日侵佔和林之敵一部進犯涼城被綏蒙軍區第十一分區部隊擊退;1月14日大同馬占山東北挺進軍部占孤山;偽蒙軍王英部一度襲入豐鎮城內被晉察冀第一野戰軍打垮殘部縮回原地;1月15日大同省防軍千餘侵陷雁北左雲縣城。1月16日至18日綏蒙軍區騎兵旅、步兵第九團配合晉綏野戰軍第27團、晉察冀野戰軍馬龍旅,在綏蒙軍區統一指揮下發動了集寧戰鬥,殲滅進犯傅軍大部,收復了集寧城;與此同時,綏蒙軍區第五分區集中全部兵力,將進犯左雲之敵圍困於城內,閻軍見勢不利,失去固守信心,於1月20日棄城突圍,沿途受地方八路軍追擊截擊,退縮回大同。停戰後,國軍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操縱偽蒙軍與土匪武裝並派遣武裝特務,向解放區蠶食進攻。綏蒙軍區採取「積極防禦自衛」方針還擊蠶食,並利用空隙時間進行了練兵運動、精兵簡政與整編及部隊復員等工作。

綏蒙區黨委國軍工作部(城工部)部長潘紀文

1946年6月26日,國共內戰正式爆發。綏蒙軍區部隊在綏蒙地區以廣泛的游擊戰爭堅持原地鬥爭,積極配合晉北野戰軍發動的晉北戰役。1946年7月至9月大同集寧戰役。綏蒙軍區五分區部隊在朔縣之戰後北上至懷仁,8月2日與晉察冀部隊配合圍困懷仁城。8月3日懷仁守軍突圍北竄,被追、截、堵,大部被殲,殘部逃入大同,五分區部隊即進抵大同近郊配合野戰軍攻城,兩次攻擊城西的晉北學院據點未克,後守軍逃回大同城內。綏蒙軍區騎兵旅與第十一軍分區部隊監視歸綏陶林等地國軍動態,第十一軍分區第7團與騎一團於歸綏、涼城交界處打擊雜牌騎兵進擾。1946年8月抗大七分校校長王長江調任綏蒙軍區副司令員。9月7日野戰軍主力全部肅清大同城廓外圍及城郊據點,逼近城垣,傅作義部傾巢東援,9月5日陷卓資山,9月9日進至集寧近郊。綏蒙軍區以直屬特務營、第9團與配屬的野戰軍第2團、第5團,固守集寧城;第十一軍分區第7團、騎一團及野戰軍特務團在涼城附近牽制從西溝門方向前進之敵;綏蒙軍區騎兵旅於集寧外圍機動作戰。傅軍先頭騎兵四千餘抵近城郊,綏蒙軍區騎兵旅與其一部遭遇並擊潰之,追殲五十餘人騎。9月10日晨傅軍向集寧城進攻,集寧保衛戰暴發。野戰軍先後殲滅暫11師大部及暫17師一部。集寧守軍經三晝夜激烈爭奪戰,城外水樓山、臥龍山陣地失守,傅軍突入城內之西南部。9月13日24時八路軍主動撤出戰鬥,放棄集寧,於9月14日撤圍大同。綏蒙軍區騎兵旅掩護野戰軍安全轉移至雁北左雲一帶休整;與此同時,第十一軍分區部隊配合野戰軍特務團保衛涼城,先後擊潰了綏遠保安旅、暫騎二縱隊、補訓101師等進犯。在綏南陸續放棄涼城新堂一線。大同集寧戰役失利後,綏蒙區委、綏蒙政府撤出豐鎮,遷至山西雁北左雲地區。該處舊址現在作為基督教場所使用。[1]綏蒙解放區面積大為縮小,綏東、綏南的縣城盡失,在綏遠僅存豐、涼、托、和、淸等縣邊沿的一些山區老根據地。綏蒙軍區機關及個別部隊在左雲召開民主大會,總結半年來工作並作思想檢查,對機關、部隊中的混亂情緒有所穩定。司令員姚喆組建前進指揮部在前線作戰,副司令員王長江左雲負責民兵組訓和糧秣工作。

1946年11月10日,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雁門軍區,將雁門軍區所轄第五軍分區、第十一軍分區撥歸綏蒙軍區建制,第二軍分區、第六軍分區直屬晉綏軍區領導。傅軍占綏東綏南後,主力東進張家口等平綏鐵路東段,後方兵力不足,故極力培養與發展地方武裝,以維護後方統治。綏蒙軍區則堅持雁北、開展敵後游擊戰爭之方針,於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尋找敵薄弱點,穩步出擊。綏蒙軍區騎兵旅自1946年11月至12月兩次北上綏遠深入敵後,11月初於武川西河子解放大批壯丁,11月5日於涼城地區擊潰敵騎兩個縱隊和一個保安團,最後於武川蒙克寺一仗,在嚴寒的氣候下將暫十師二團精銳部隊大部殲滅。11月17日第五軍分區第2團奔襲大同附近之小站,殲滅守軍;步四團與十一分區騎一團配合三旅部隊,1月1日攻克淸水河城殲守敵800餘;十一分區步七團12月10日拔除了新涼公路上毛不浪據點;騎兵旅於平綏鐵路以北返回綏南後,又於1月30日與五分區步四團、十一分區騎一團,配合襲擊淸水河地區盤據之敵綏遠保安旅,殲敵一個團;另外敵人這一時期也常對我採取襲擊,我個別部隊因警覺不高而受到損失。這一時期我軍事鬥爭的勝利主要是以攻為守,深入敵後,打擊了敵人的凶焰,大大鼓舞了敵後人民的情緒,部隊也得到了戰鬥鍛煉與補充。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進攻延安,閻錫山與傅作義部為配合胡宗南部在西北戰場的進攻,集中主力一部,於1947年3月下旬向雁北發動進攻戰役,3月25日至30日侵佔左雲右玉懷仁等3座縣城,至5月上旬第101師、騎4師東調,戰役結束。綏蒙軍區司令部撤出左雲,從1947年3月到1948年7月,在朔州市平魯區窩窩會村駐紮近一年半[2]

1947年7月31日,晉綏軍區劃歸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綏蒙軍區隸屬晉綏軍區,下轄:

  • 第5軍分區:司令員王赤軍/左齊/羅斌/張達志 政委李登瀛。1945年9月由重建的塞北軍分區改稱,轄騎兵大隊和清河支隊。1947年10月撤銷。
  • 第11軍分區:司令員黃立清 政治部主任袁意奮/沈毅忱。1945年9月組建,為綏南軍分區,轄第3支隊。1947年10月撤銷。
    • 騎兵第1團:1947年9月調西北戰場
  • 綏蒙軍區騎兵旅:1947年9、10月間,騎2團、騎4團調歸陝北。後組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騎兵第二旅。

1948年3月20日到4月上旬,綏蒙軍區配合晉察冀野戰軍發動察南綏東戰役。軍區前司率3個步兵團北上作戰,軍區騎兵旅於豐涼地區機動作戰,各支隊、獨立營、武工隊向敵逼近擴大解放區。由於晉察冀野戰軍主力為右翼在察南地區箝制與打擊傅軍主力;北嶽軍區地方部隊組成左翼部隊向雁北之東地區出擊,雁北地區各地守軍紛紛棄城逃回大同。懷仁支隊與左雲、右玉2獨立營,分別收復懷仁左雲右玉三縣城;豐涼支隊步兵大隊配合綏蒙軍區3個步兵團拔除廠漢營據點;軍區騎兵旅逼近平綏路,襲擊紅砂壩車站,暫七旅被擊潰;騎兵旅在綏南地區於4月12日襲擊新堂、4月17日襲擊歸綏平川之東西黃合少、4月19日合擊蠻漢山後特拉,三戰皆捷共殲敵305人。軍區3個步兵團配合野戰軍攻克涼城殲補訓第十一師大部,殘部潰逃途中被托和大隊殲92人,少數敵逃散。晉察冀主力攻克涼城後,4月中旬轉向雁北,4月末圍困應縣縣城。5月初騎兵旅為了掩護地方開闢工作進至豐鎮以東興和陽高之間地區,活動月余,於元山子、五家營子兩次擊潰敵地方武裝、自衛團、聯莊等武裝。應縣被圍困月余,5月22日綏遠、大同國軍集中主力一部來援,山陰獨立營於桑乾河北岸擔任警戒,因指揮問題,全營大部受損。5月25日應縣守軍棄城逃竄,雁北地區僅剩大同孤城。

1948年8月軍區主力部隊進行整編,未進行較大的戰鬥;綏蒙軍區重建第5、第11軍分區。以晉綏軍區第2軍分區機關為基礎重建綏蒙軍區第5軍分區。 1948年8月底,綏蒙軍區機構大部在左雲組建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姚喆),受華北第3兵團司令員楊成武的指揮, 1948年9月,根據中央軍委決定,綏蒙軍區機構大部在左雲組建為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機關;綏蒙軍區由副政治委員饒興、參謀長劉華香主持日常工作。晉綏邊區政府任命楊植霖為綏蒙政府主席,閆秀峰為副主席。重新組織了政府各機構,把分散在晉西北後方的大部分人員調回。第八縱隊編制為:

  • 司令員姚喆
  •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長江
  • 第11旅:以第43、44、45團組建
  • 第14旅:由第2軍分區第34團、大(同)左(雲)支隊、懷仁支隊合編
  • 騎兵第1旅:綏蒙軍區騎兵旅改稱。轄騎兵第1、第3、第5團。

1948年9月14日至10月31日,為配合遼瀋戰役,牽制傅作義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配合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發起察綏戰役。9月24日,八縱由左雲出發,配合友軍攻佔豐鎮。9月27日,8縱奉命主攻集寧,僅用了半天時間就全殲守軍2400餘人佔領該城,擊斃整編騎兵第12旅副旅長兼城防司令王炳儒。由於華北剿總傅作義調第三十五軍主力附3個騎兵旅向歸綏集寧增援,9月30日八縱奉命放棄集寧,轉移到集寧以南和以西地區監視傅作義部動向。此後八縱又先後攻佔了陶林烏蘭花武川。11月華北野戰軍主力東調包圍張家口,察綏戰役結束。11月中旬,第八縱隊又奉命在包頭、薩縣地區堅持牽制敵軍,至11月28日結束任務向綏東的卓資山集寧地區轉移。八縱從9月至12月初先後解放了綏東重鎮集寧陶林武川烏蘭花固陽等城鎮和廣大地區。[3]綏東、綏南之豐鎮陶林卓資武東涼城和林清水河等幾個縣解放,綏蒙局面全新。察綏戰役中綏蒙軍區地方部隊與民兵擔負了剿匪與保護交通,打擊竄擾的小股雜牌敵軍,與晉綏警一團配合解放清水河縣城。這一階段曾進行過兵把營子、黑老二窯子、范四窯子、蘭家窯子、保爾䳄䳓等戰鬥。已解放各縣均成立起大隊,支隊。華北野戰軍東移後,綏遠國軍又占和林、涼城、卓資山。

1948年12月5日第四野戰軍與華北野戰軍發動了平津戰役,12月24日張垣解放,全殲守敵。涼城和林守軍退回歸綏,卓資山守軍退至旗下營一帶。綏蒙軍區與西野八縱於1949年1月1日頒發聯合命令,決定各部隊以戰備姿態控制於機動位置,爭取短期訓練準備,隨時配合八縱隊主力打擊歸綏方面可能出擾之敵與大同方面可能逃跑之敵。1月中旬天津解放後,北平傅作義部談判和平改編,歸綏國軍恐慌異常,八縱隊全部西進,集結於福生莊大榆樹一帶。軍區一、四支隊與騎兵支隊參加了1月28日八縱發動的干只忽洞戰鬥,2月4日的舍必崖戰鬥。2月12日至27日八縱隊騎兵旅、察哈爾騎兵旅、內蒙古騎兵十一、十六兩師、綏蒙軍區騎兵支隊發動綏北戰役,將由張垣潰逃至武川烏蘭花一帶盤踞之敵騎給予了沉重打擊。

1949年2月下旬,第八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軍,軍長姚喆,副軍長兼參謀長王長江

1949年4月下旬綏蒙軍區發動剿匪,軍區騎兵部隊參加了第八軍與察哈爾軍區部隊圍困大同行動,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第八軍移駐集寧休整。1949年5月中旬,第八軍奉命撤消番號,所屬部隊與綏蒙軍區合併為綏遠軍區。6月29日,綏遠軍區正式成立,司令員姚喆,王長江任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綏遠軍區

1949年5月中旬至6月22日,撤銷第八軍番號,5月29日第八軍與綏蒙軍區在集寧合併組成綏遠軍區,司令員姚喆,政委高克林,副司令員王長江,副政委楊葉澎,參謀長劉華香,政治部主任裴周玉,政治部副主任雷宜之。隸屬於華北軍區[4]下轄第22師、第23師、騎兵第1師。內蒙古騎兵第4師、第5師由綏遠軍區代管與領導。

軍區成立後當即召開了剿匪會議,軍區所屬各縣大隊與七一團、騎兵支隊,及各師抽出一部力量,劃分區域進行普遍淸剿。兩月余,殘留股匪基本肅淸,蒙騎四師解放了四子王旗。由於剿匪的深入性不夠,故散匪仍在邊沿地區大肆活動。軍委和華北軍區相繼發佈了有關解放軍統一正規化的「六一五」命令與「六一六」訓令。為貫徹軍委命令,綏遠軍區各師、團、營從6月下旬進入練兵熱潮,並於「八一」建軍節進行了大檢閱。8月下旬軍區科團以上於部參加了綏遠省委召開的擴大幹部會議,聽取了有關我黨中央對和平解決遠問題的方針和華北局的指示。

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率部4萬餘人宣佈參加綏遠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組建綏東軍分區、綏南軍分區,同時西北軍區的伊盟軍區(相當於軍分區)劃歸其建制(後改為軍分區)。1949年11月,第22師與第23師合併為第22師。

1949年12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任命了綏遠省軍區領導人。1950年1月,華北剿總駐綏指揮所、綏遠省保安司令部與綏遠軍區合編組成新的綏遠省軍區,撤銷原綏東軍分區:

  • 司令員傅作義
  • 政治委員薄一波兼,
  • 副司令員烏蘭夫董其武姚喆孫蘭峰
  • 副政治委員高克林蘇謙益楊葉澎王克峻
  • 參謀長於權伸,副參謀長袁慶榮
    • 作戰科長董希珍
    • 偵察科長張露
    • 通信科長洪傑
    • 隊列科長楊紹震
    • 管理科長王庶廉
  • 政治部主任裴周玉
    • 政治部副主任雷宜之閻又文
    • 組織部部長李希聖(後任綏遠省軍區幹部部副部長)
    • 宣傳部長閻伯珍,副部長李俊修
    • 保衛部長王幫榮
  • 供給部部長張升初,副部長潘瑞徵、王度,政治委員黎競
  • 衛生部部長李振智,政委許義華
  • 第22師,師長樊哲祥,政治委員羅斌政委羅斌、參謀長白炳勛,政治部主任李蘭芳。1951年11月調離綏遠軍區,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補充在秋季反擊戰中損耗過大的第二十兵團。第22師機關部分人員和第65團共1800多人編入第六十八軍第202師第606團和204師第612團,第22師師直部分幹部、部分連隊和第64團補入第六十七軍第201師;第22師機關部分幹部、部分連隊和第66團第一、三營補入第六十七軍第200師,師政委李蘭芳改任第200師政委;第22師部分師團機關幹部、部分連隊和第66團第二營、師教導隊、警衛營補入第六十七軍第199師,師參謀長白炳勛改任第199師參謀長;第22師其餘人員補入第六十七軍軍直。
  • 騎兵第1師,政治委員李佐玉
  • 包頭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王雷震
  • 歸綏市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張潛,政治委員吳立人(市委書記兼),副司令孟昭弟
  • 伊盟軍分區(內蒙古騎兵第5師兼),司令員王悅豐,政治委員高增培
  • 烏盟軍分區(內蒙古騎兵第4師兼),司令員畢力格巴圖爾,政治委員韓是今
  • 陝壩軍分區,司令員楊維垣,政治委員沈新發
  • 包頭軍分區。1950年2月綏南軍分區與包頭軍分區合編為薩縣軍分區。司令員劉華香,政治委員趙展山
  • 集寧軍分區,司令員張文卿、黃厚,政委朱世鈞
  • 第三十六軍,軍長劉萬春,政治委員康健民。轄第106、第107、第108師和暫編騎兵旅。
  • 第三十七軍,軍長張世修,政治委員帥榮。轄第109、第110、第111師和暫編騎兵旅。
  • 騎兵第4師,師長鄂友三,政治委員白正剛

1950年12月,以綏遠軍區第三十六軍第三十七軍和騎兵第4師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調歸華北軍區建制,準備抗美援朝。

1951年8月20日,綏遠省軍區改稱綏遠軍區,領導人不變。1952年5月,騎兵第1師與騎兵第3師合併,脫離綏遠軍區建制。1952年8月,綏遠軍區與內蒙古軍區合併為綏蒙軍區;9月,改稱蒙綏軍區,歸華北軍區建制。1954年3月25日,蒙綏軍區改稱內蒙古軍區烏蘭夫任司令員兼政委。

參考文獻

  1. ^ 中共绥蒙区委、绥蒙政府旧址. 內蒙古黨史網. 2016-09-20. [失效連結]
  2. ^ 绥蒙军区旧址窝窝会再相聚. 山西日報. 2018-08-08 [202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7). 
  3. ^ 中国近代兵工业档案史料. 兵器工業出版社. 1993. 
  4. ^ 君威:「百戰雄獅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軍」,《軍事史林》,2006年第8期,第3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