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0°14′2″N 120°8′42″E / 30.23389°N 120.14500°E / 30.23389; 120.14500

西湖十景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浙江省杭州市
分類其他
時代南宋
編號7-1938-6-002
登錄2013年3月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獻及民間亦名黃妃塔王妃塔黃皮塔,原為五代吳越王錢俶所建供養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西湖南岸淨慈寺前雷峰之上,與北岸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對峙、遙相呼應。原塔於1924年坍塌,僅存遺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陽西下時餘暉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觀,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因在傳說《白蛇傳》中作為法海鎮壓白娘子之處而知名於世。

歷史

坍塌前的雷峰塔近景,1917至1919年間由西德尼·戴維·甘博拍攝

雷峰塔由五代吳越王錢俶主持修建,約北宋開寶五年(972)興建,太平興國二年(977)完工[註 1],塔內奉藏釋迦牟尼佛「佛螺髻髮」舍利,建造時稱西關磚塔[註 2],建成後名皇妃塔,以紀念孫妃並感恩宋廷的封妃、諡妃之舉(錢俶王妃孫妃死後被北宋朝廷諡為「皇妃」[2][3][4],文獻及民間又稱黃妃塔[註 3]、王妃塔、黃皮塔(因此地產黃皮故名)[5][6]。雷峰塔一名則得自於塔所在的雷峰,雷峰為南屏山余脈夕照山最高峰,據南宋《淳祐臨安志》為舊有郡人雷就築庵所居故名,另說此峰原名中峰或回峰,中峰以眾山環繞故名,回峰以山勢回抱故名,後因回、雷二字形、聲相近而誤作雷峰(回字小篆作「䨓」,與雷字形相近)[6][7]

雷峰塔最早為七層八面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錢俶原擬建十三層,高千尺,後因財力不足改為建七層[3],北宋宣和年間遭戰亂受損,南宋時歷經二十年重修[8],改為五層[9]。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圍攻杭州,因懷疑塔中有伏兵而縱火焚塔,木構檐廊被燒,僅存磚構塔身,其磚也因火燒皆呈赭色[10][註 4]。後民間盛傳雷峰塔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因而市民頻頻前往盜挖,民國十三年(1924)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砌塔身坍塌,僅存遺址[11]

舊塔坍塌後,杭州地方官紳曾籌款擬予重建,其後建築學家梁思成楊廷寶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復「雷峰夕照」景觀的決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蓋了整個古塔遺址,成為遺址文物保護罩與塔合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建築[11]

約南宋時期的雷峰塔,上海博物館藏傳李嵩《西湖圖》局部
約元末明初時期的雷峰塔,弗利爾畫廊藏佚名《西湖清趣圖》局部
明末的雷峰塔,浙江省博物館藏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周龍《西湖全景圖》局部
民國初期的雷峰塔,杭州二我軒照相館拍攝,1911年
21世紀初期重建的雷峰塔

建築

五代雷峰塔平面簡圖,據《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宮發掘簡報》附圖重繪

雷峰塔原為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外有木構檐廊(副階腰檐平座、欄杆等),內為磚砌塔身,可登臨,塔壁上嵌有《華嚴經》石刻[3]。根據民國時所拍攝的照片推斷,原塔底層高約12米,其它各層高約8米,總高約50米,塔頂尚有圓柱形磚砌塔剎基座[1]

2000年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雷峰塔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已探明的遺址主要有塔基、地宮、殘存的塔身及部分外圍建築(僧房、道路等)。塔基與塔身均為等邊八角形,塔基為外緣包磚砌石的生土台基,利用自然山崗平整改造而成,以最外側計算每邊長17米,對徑41米,高出地面1.2-2.5米。塔身基座為石砌須彌座,因地勢西高東低,故東側採用雙層須彌座,西側採用單層須彌座,東側須彌座上雕刻有象徵佛教「九山八海」的須彌山、海濤,西側須彌座上雕刻有仰覆蓮。塔基外緣與塔身基座之間為副階,從塔基外緣出土的24塊石灰岩方形柱頂石判斷,原副階每面均為四柱三開間,明間與次間面闊均約5米,進深約5.8米。塔身僅存最底層,殘高平均3-5米,為套筒式迴廊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外套筒、迴廊、內套筒和塔心室,與蘇州雲岩寺塔、杭州六和塔相仿,為吳越國後期典型的佛塔形制,其外套筒外壁邊長10米,對徑25米,為現存五代佛塔中體量最大的一座。外套筒深4.2米,每面均辟一門,登塔的樓梯設在南門內,迴廊寬1.8-2.3米,內套筒深3.7米,間隔辟門,四條門道通向塔心室。塔身全用磚砌,磚縫間以黃泥粘接,塔磚為長方形,通常長37、寬18、厚6釐米,一側模印有與其來源、年代相關的銘文[註 5],部分塔磚為藏經磚,一端設有深10釐米、直徑2.5釐米的圓孔以貯藏經卷。地宮位於塔心室正下方,距離塔心室地坪約2.6米,2001年3月11日開啟,為磚砌豎穴式(其構造與金華北宋萬佛塔地宮、寧波南宋天封塔地宮相仿),內壁邊長0.6米,深0.72米,地宮內正中為鐵舍利函,周邊為象徵「七寶」的供養物及其它佛教文物,牆壁抹有石灰,並貼有小佛像、毗沙門天王像及圓形鏤孔銀飾件,地宮口以一塊方形石板密封,其上再壓以頂石[12][1]:25-31

重建的雷峰塔新塔位於遺址之上,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呂舟等設計,採用南宋時的風格和體量[註 6],仍為五層八面的樓閣式塔,但採用鋼框架結構,主要建築構件如柱、斗栱、瓦等用銅製作。新塔由保護罩、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總高71.679米,其中為保護古塔遺址而建的保護罩高9.7米,分上下兩層,採用24根傾斜鋼柱與水平鋼樑組成鋼網架結構,形成大跨度的無柱空間(其柱網跨度達48米),在覆蓋遺址的同時承托上部塔身,塔身高約45米,分五層,內設兩部液壓電梯和鋼製樓梯,塔剎高16.1米。新塔建成後成為西湖南線的制高點,登臨可遠眺西湖[13][14]

雷峰塔遺址全景
雷峰塔地宮仿真模型
雷峰塔新塔
雷峰塔新塔鳥瞰

出土文物

在2000年至2001年的發掘當中,考古人員分別從塔身遺址和地宮中出土大量文物,現大部分收藏和展出在浙江省博物館[註 7]

除地宮的其他部分遺址共計出土1104件石刻,全部為殘件,大部分出土於底層的迴廊上及門道內,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近1000件)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近100件)兩類佛經為主,這些石經原放置在外套筒的外壁面上,另有錢俶所撰《華嚴經跋》和南宋慶元五年(1199)《慶元修創記》兩方殘碑,對解讀雷峰塔身世具有重要價值。此外還有1件純銀阿育王塔(出土時已殘,後根據地宮內出土的鎏金純銀阿育王塔修復)和1件銅製阿育王塔(已殘),1件小石塔,7尊鎏金銅製造像,1尊鐵造像,10尊石製造像(殘),大量塔磚和裝飾構件,1件素面銅鏡,1件鐵鏡,2件銅鈸,1件銅燈盞,2件銀飾件,以及100枚開元通寶和10枚乾元重寶。[1]:40-112

塔中地宮出土51組文物。其中包括1件鐵質舍利函,1件鎏金純銀阿育王塔,1件鎏金銀盒,1對鴛鴦荷葉紋鏤空銀飾片,1件圓形鏤空銀飾,3件銀臂釧,1件銀花釵,1對小銀飾,5尊鎏金銅製佛像,1件玉童子,1尊玉觀音,1枚玉錢,1件玉龜,1件瑪瑙扁墜,1件瑪瑙圓珠,1件貼金木座,1件漆鐲,10件銅鏡,1件玻璃瓶,1穿料珠瓔珞,3件經卷(已殘)。除此之外在地宮中還發現3428枚銅錢,其年代從西漢文帝五年(前175年)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不等。[1]:119-180

鎏金純銀阿育王塔和純銀阿育王塔為遺址內最為重要的文物,兩座塔均為方形,由塔座、塔身、四根蕉葉狀山花和塔剎組成,塔身四面鏤刻佛祖本生故事畫面,前者被置於地宮,塔身內盛金質容器,並用薄金片包捲成棺狀,因未打開具體情況未知,應內奉佛螺髻髮舍利;後者被認為原置於天宮,塔身內原懸掛葫蘆狀金瓶,內亦含舍利[1]:66[15]

鎏金純銀阿育王塔,國家一級文物
銀阿育王塔
鎏金銅釋迦牟尼佛說法像,國家一級文物
玉善財童子立像,國家一級文物
「千秋萬歲」銘鎏金銀盒,國家一級文物
鸚鵡紋鎏金銀腰帶,國家一級文物
刻本《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北宋開寶八年(975)錢俶以雕版印刷,民國雷峰塔坍塌後發現,國家一級文物

文化

雷峰夕照又名雷壇落照雷峰落照雷峰西照,指夕陽西下時餘暉映照雷峰塔所形成的景觀,尤其是舊日的赭色殘塔所呈現出的頹然蒼老的形象,有「寶石(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如老衲」、「雷峰頹塔紫煙中,潦倒斜曛似醉翁」之稱[16]。此景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景目最早見於南宋《方輿勝覽》卷一,稱「雷峰落照」[17]。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御書十景時定名為「雷峰西照」,並立碑築亭[18]。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由夕照山、雷峰塔、御碑(近年重建)及庭院等建築組成[19]

在產生於宋代的傳說《白蛇傳》中,雷峰塔為法海鎮壓白娘子之處,這一情節即取材於西湖中有青魚、白蛇二妖被鎮於塔下的民間舊傳[6][10][20],《白蛇傳》最早的成型故事即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註 8]

雷峰塔坍塌之時正值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魯迅以此為題發表了《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認為其代表舊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倒掉是歷史的必然,並表達了對未來新的社會建設與革新的嚮往。而徐志摩俞平伯則分別創作了詩歌和文章,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表達了惋惜之情[11][21][註 9]張愛玲於1963年所著的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倒下》(The Fall of the Pagoda,又譯為《雷峰塔》)與魯迅相似,同樣將雷峰塔的倒下代表了傳統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舊價值觀的崩潰[22]

參見

註釋

  1. ^ 雷峰塔地宮中發現模印有「辛未」、「壬申」等干支紀年文字的塔磚,以地宮為最早動工興建的工程、且塔磚在動工之前集中燒造推斷,雷峰塔的興建年代在開寶五年(972,壬申年)之後;以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二月朝廷追諡孫氏為「皇妃」、錢俶所撰《華嚴經跋》未署「天下兵馬大元帥」封號(該封號須由新皇帝重新冊封,開寶九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去世,太平興國二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重新冊封錢俶「天下兵馬大元帥」封號,上述時間段內錢俶無此封號)推斷,雷峰塔的完工年代在太平興國二年(977)二月至三月間[1]:181-182
  2. ^ 因鄰近吳越國時期的杭州城西關門而得名,遺址出土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見圖)卷端即題「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捨入西關磚塔永充供養,乙亥歲八月日」。
  3. ^ 南宋咸淳《臨安志》在著錄錢俶《華嚴經跋》時為避諱將「塔因名之曰皇妃雲」改作「塔曰黃妃雲」,黃妃塔一名遂以訛傳訛,後世或認為雷峰塔為黃妃所建,或認為該塔為錢俶慶賀黃妃生子而建,但正史並未記載錢俶有黃姓妃子
  4. ^ 雷峰塔此次被毀地方志均未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書的《西湖遊覽志》亦隻字未提,最早在萬曆三十六年(1608)周龍所繪《西湖全景圖》中塔已成殘狀,而倭寇圍攻杭州的時間(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十四年(1555)各有一次)恰在二者之間,因此倭寇焚塔一說被接受的程度較高[1]:9-10
  5. ^ 例如官方燒造的塔磚印有「官」、「王」、「天下」等,民間捐助的塔磚印有「吳甲俞榮」、「沈甲朱福」、「周甲金德」等,紀年塔磚印有「辛未」、「壬申」、「酉」等。
  6. ^ 雷峰新塔的形象參考靈隱寺石塔閘口白塔等宋塔實物及南宋李嵩《西湖圖》中雷峰塔的形象,體量參考歷史照片及考古發掘數據,細部紋樣參考兩宋時期的建築遺物及遺址出土的磚石構件。
  7. ^ 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內設有「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陳列」常設展覽,展品涵蓋了絕大部分雷峰塔出土文物,包含8件國家一級文物:鎏金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銅釋迦牟尼佛說法像、「千秋萬歲」銘鎏金銀盒、「千秋萬歲」銘鎏金銀墊、玉善財童子立像、鸚鵡紋鎏金銀腰帶、瑞獸銘帶線刻銅鏡和刻本《寶篋印經》。
  8. ^ 見於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為馮夢龍在宋元流傳話本的基礎上編定的話本小說。
  9. ^ 相關文章包括: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徐志摩《月下雷峰影片》、《再不見雷峰》,俞平伯《記西湖雷峰塔發見的塔磚與藏經》、《雷峰塔考略》、《西關磚塔塔磚歌》、《西關磚塔藏寶篋印陀羅尼經歌》等。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雷峰塔遗址.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 10. ISBN 7-200-04168-8. 
  2. ^ 北宋·錢儼撰,《吳越備史·補遺》:(開寶九年十一月)是月,吳越國王妃孫氏薨。太平興國二年春二月,敕遣給事中程羽來歸王妃之賵,諡王妃曰皇妃。
  3. ^ 3.0 3.1 3.2 五代·錢俶撰,《華嚴經跋》:諸宮監尊禮「佛螺髻髮」,猶佛生存,不敢私秘宮禁中。恭率珤貝創窣波於西湖之滸,以奉安之。規橅宏麗,極所未見,極所未聞。宮監弘願之始,以千尺十三層為率,爰以事力未充,姑從七級梯旻,初志未滿為慊。……塔之成日,又鐫《華嚴》諸經圍繞八面,真成不思議劫數大精進幢。如是合十指爪以讚嘆之,塔因名之曰皇妃雲。吳越國王錢俶拜手謹書於經之尾。
  4. ^ 黎毓馨. 《瑞相重明——雷峰塔文物陈列》. 藝術品. 2016年2月: 30–47. 
  5. ^ 南宋·潛說友撰,《咸淳臨安志·卷八十二·寺觀八》:雷峰塔在南山,郡人雷氏居焉。錢氏妃於此建塔,故又名黃妃,俗又曰黃皮塔,以其地嘗植黃皮,蓋語音之偽耳。
  6. ^ 6.0 6.1 6.2 明·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卷三·南山勝跡》:雷峰者,南屏之支脈也。穹窿回映,舊名中峰,亦曰回峰,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號回峰先生,或雲有雷就者居之,故又名雷峰。吳越王妃於此建塔,始以千尺十三層為率,尋以財力未充,始建七級,後復以風水家言,止存五級,俗稱王妃塔。以地產黃皮木,遂訛黃皮塔。俗傳湖中有白蛇、青魚兩怪,鎮壓塔下。
  7. ^ 民國·胡祥翰撰,《西湖新志·卷二·山水》:雷峰在淨慈寺前,《淳祐臨安志》昔郡民雷就之所居,故名。又稱此峰眾山環繞,謂之中峰,有和靖中峰望北山詩可證。《西河詩話》回峰以山勢回抱得名,宋徐立之居此,稱回峰先生,可見。俗作雷峰,以回雷聲近致誤。《傅氏西湖志》以回字小篆作䨓,因誤作雷,則以諧聲、象形胥歸謬誤矣。
  8. ^ 南宋·楊亢《慶元修創記》:浮屠氏以塔廟為象教之盛,錢王時獲佛螺發,始建塔於雷公之故峰,洎宣和兵火,屋宇燼矣,唯塔頹然榛翳間。……乾道七年,有大比邱智友歸自方外,草木衣食,一意興崇,餘二十年乃迄功……實慶元元年也。
  9. ^ 南宋·施諤撰,《淳祐臨安志·卷八·山川》:雷峰在淨慈寺前顯嚴院,有寶塔五層。
  10. ^ 10.0 10.1 清·陸次雲撰,《湖壖雜記·雷峰塔》:嘉靖時東倭入寇,疑塔中有伏,縱火焚塔,故其檐級皆去,赤立童然,反成異致。俗傳湖中有青魚、白蛇之妖,建塔相鎮。大士囑之曰:「塔倒湖干,方許出世。」崇禎辛巳,旱魃久虐,水澤皆枯,湖底泥作龜裂。塔頂煙焰薰天,居民驚相告曰:「白蛇出矣」,互相驚懼,遂有假怪以惑人者。後得雨,湖水重波,塔煙頓息,人心始定。
  11. ^ 11.0 11.1 11.2 《雷峰塔倒塌90年 习近平曾以此告诫“危亡之渐”》. 姚似璐、沈亭亭. 杭州網. [2017-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4). 
  12. ^ 黎毓馨. 《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宫发掘简报》. 文物. 2002年5月: 4–32. 
  13. ^ 郭黛姮、李華東. 《杭州西湖雷峰新塔》. 建築學報. 2003年9月: 50–53. 
  14. ^ 《雷峰塔修缮完毕展新姿 “雷峰夕照”将重现》. 張樂. 新華網.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4). 
  15. ^ 《雷峰塔出土的阿育王塔开始修复 年底与公众见面》. 屠悅. 浙江在線. [2017-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5). 
  16. ^ 清·翟灝、翟瀚撰,《湖山便覽·卷七·南山路》:塔舊有重檐飛棟,窗戶洞達,後毀於火,惟孤標巍然獨存。陳仁錫品其蒼老突兀,如神人搢笏。聞起祥云:湖上兩浮屠,寶石如美人,雷峰如老衲。李流芳則云:此一古醉翁也。……張遂辰《西湖柳枝詞》:雷峰頹塔紫煙中,潦倒斜曛似醉翁。
  17. ^ 南宋·祝穆撰,《方輿勝覽·卷一·浙西路·行在所臨安府》:西湖在州西,周回三十里,其澗出諸澗泉,山川秀髮,四時畫舫遨遊,歌鼓之聲不絕,好事者嘗命十題,有曰: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
  18. ^ 《西湖新志·卷二·山水》:雷峰夕照,舊又稱雷壇落照,蓋每當夕陽西墜,塔影橫空,此景最佳,康熙三十八年御書十景,改為雷峰西照,勒石建亭。(張仁美《西湖紀游》節錄:塔燬於火,巋然孤聳,磚色皆赭,當夕陽西照,璨璨如赤城霞起,所謂「浮屠會得遊人意,掛住斜陽一抹金」者是也。)
  19. ^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物局. 《浙江国宝:浙江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 浙江攝影出版社. 2016: 944. ISBN 978-7-5514-1521-7. 
  20. ^ 《西湖新志·卷二·山水》:舊傳湖中有青魚、白蛇之妖,故鎮以塔。《清波小志》引小窗日記雲,宋時法師缽貯白蛇覆於雷峰塔下,似宋時實有此事。
  21. ^ 《俞平伯先生与雷峰塔》. 樂齊. 人民網. [2017-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2. ^ 《张爱玲首部英文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出版》. 中國新聞網. [2018-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