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爭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對於具爭議的內容,維基百科不會審查;至於爭議性編輯行為及討論,則禁止違反「廣為接受、每個人應當遵循」的維基百科方針,並「應當但不是強制規定必須遵循」維基百科的指引

爭議內容

關於帶爭議內容,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會做出決議,聲明如下:[1]

  • Wikimedia projects are not censored. Some kinds of content, particularly that of a sexual, violent or religious nature, may be offensive to some viewers; and some viewers may feel such content is disrespectful or inappropriate for themselves, their families or their students, while others may find it acceptable. "Controversial content" includes all of these categories. We recognize that we serve a global and diverse (in age, background and values) audience, and we support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all.
  • Wikimedia projects are curated and edited collections, according to certain principles: namely, we host only content that is both free and educational in nature.
  • We support the principle of user choice; readers should have control over their experience on the projects.
  • We support the principle of least astonishment: content on Wikimedia projects should be presented to readers in such a way as to respect their expectations of what any page or feature might contain.

Wikipedia:維基簡訊/2011/35/維基新聞轉述之中文原文如下:

「表明轄下計劃不會自我審查,然而確有機會內容因涉及性、暴力或宗教而使讀者生厭。而有讀者甚至認為是侮辱及不當。基金會希望取得平衡,故建議共享之社群妥為分類與使用檔案及核實圖檔是否確有教育之用。並建議加入隱藏功能供讀者自行設定。」

亦可參考2010年維基媒體相關研究與討論:m:2010 Wikimedia Study of Controversial Content理事會報告、以及Wikipedia:維基簡訊/2011/34/維基新聞

對於爭議內容或有對來源選取的WP:爭議性陳述的問題,見#爭議內容#爭議內容及來源的對映

例子

條目如倭寇五毛兒童色情處女殺手或含有爭議內容而具冒犯性,但維基百科不會因此而審查內容

條目維護標籤

部分維基編輯針對條目內容的特性製做出條目維護標籤如T:ctm, wp:sPOILT:adult,但此類的標籤使用或具爭議性,使用前應先參考先前關於標簽的存廢討論,謹慎行之。

爭議來源

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中立性爭議及其處理的問題常可由爭議來源的界定及處理而改進。

濫用第一級來源

第一級來源(或稱一手文獻)若無可靠及獨立的第二級來源為主要支撐,易致使不同維基編輯不同的詮釋性的斷言、分析、原創總結,而形成爭議。百科全書文章需要第二級來源(詳見維基百科:來源/考量#對第一級來源的謹慎),可使用問題模版{{primarysources}}指出第一級來源該謹慎使用之處。

例子

條目聖經論語等等需要可靠及獨立的第二級來源為主要支撐,不可以其本身做為主要來源來支撐條目內斷句。

缺少獨立第三方來源

當條目內容涉及某一當事人或組織時,應考量Wikipedia:獨立第三方來源避免爭議,必要時可使用問題模版{{Third-party-inline}}或{{Third-party}}, 指出條目需要第三方獨立來源,以避免爭議。

例子

條目如610辦公室法輪功等等應避免使用中國政府及法輪功等非Wikipedia:獨立第三方來源為各別斷句的主要來源,而必需要以可靠及獨立的第二級來源為主要支撐。

爭議編輯行為

維基百科態度指引中維基百科:不要為闡釋觀點而擾亂維基百科規範的是編輯行為不能以擾亂性、破壞性、欺騙性的行為拿來闡釋維基方針或規則現有的問題。

常見的爭議編輯行為有編輯戰破壞

參見維基百科:毀損性編輯英語原文)及維基百科:別成為狂熱分子

爭議言論

維基百科方針維基百科:人身攻擊明定要「針對文章內容發表意見,而非針對文章貢獻者(這是「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因此任何侮辱性(令到協調編輯變得困難,甚至無可能)、破壞性(包括人身攻擊、偽冒他人或其他一切有着清晰可見的破壞維基百科意圖的用戶名)的用戶名不被允許。

參見維基百科:不要勃然大怒

例子

在討論頁或用戶頁面中稱呼現代特定人群或維基編輯為倭寇(倭寇為歷史知識概念)。

爭議內容及來源的對映

參見維基百科:歸屬潛在偏見維基百科:比重維基百科:準確性爭議,並適當使用citecheck、refimprove等模版。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