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耀勋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22年10月11日
 大日本帝国台南州安定庄
逝世1950年11月28日
 中华民国
籍贯 大日本帝国台南州安定庄
国籍 大日本帝国 1922年-1945年
 中华民国 1945年-1950年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1947年7月-1950年11月
学历
经历

王耀勋(1922年10月11日—1950年11月28日),日治台南州安定庄[1],日本明治大学肄业、台湾新报、台湾新生报记者,1947年加入台湾省工委 台北市工作委员会任街头支部书记,台湾省工委覆灭后遭到逮捕,1950年11月28日遭枪决于马场町[2]

生平

王耀勋,1922年10月11日生,由于伯父王联贵无嗣而过继为养子,王联贵为安定庄庄长[3],地方闻人,王耀勋日本明治大学肄业返台任职于台湾新报文化部,光复后李万居担任新闻事业专门委员接收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报改为台湾新生报,由王白渊担任编辑部主任,李万居安排曾在中国依同参与抗日的吴思汉台湾新生报编译部[4], 王耀勋、吴浊流也同在编辑部任职[5][6]吴思汉汉学渊源深厚,精通中文,经常在上班前空档教同事学中文,当时广告科担任会计的陈枣李守枝与王耀勋都向吴思汉学习中文,因为谈得来,四个年轻男女经常去喝咖啡、聊天、看电影,因此发展成两对恋人,王耀勋与陈枣进而相恋结婚。

1946年,吴思汉在台北博爱路附近开了一家启蒙书店,透过书店认识辜金良,不久与老台共王万德夫妇及李水井等人一同前往上海台湾同乡会见会长李应章进入解放区,11月苏北国军开始扫荡共军,国共内战开始,李应章医师安排吴思汉返回台湾发展,根据陈英泰回忆,省工委组织早在1946年芦洲地区开始,由老台共蔡孝乾廖瑞发洪幼樵等人发起,1947年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大量知识分子左倾,根据国安局档案显示,徐征介绍郭琇琮认识蔡孝乾加入共产党,吴思汉则于1947年7月经郭琇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成立省工委台北市工作委员会,并共同主持领导多个支部组织,下设有台湾大学附属医院支部、草山支部、烟酒公卖局支部、台北电信局支部、士林热带医学研究所支部、双园支部、和尚州支部及第一至第五之台北街头支部等等。[4]

1947年,王耀勋受吴思汉吸收加入台北市工作委员会,担任台北市街头支部书记,吸收邵水木、黄清喜,及远在台南的亲戚胡沧霖赖正亮、梁良齐、吴玉成等加入共产党,参与叶城松领导的嘉义朴子支部。王耀勋的堂兄王耀东深受马克斯思想影响,曾经赴大陆延安参与抗大受训,衔命返台后参与洪国式小组共谍活动。

1950年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变节供出大批人员名单,导致中国共产党在台组织瓦解,1950年5月10日李水井与吴思汉被捕,保密局循线逮补25人,并由此25人扩及省工委学工委及各台湾省工委支部,台共组织面临第一次瓦解[7],1950年11月28日,台湾省保安处39安洁字第2204号判决书宣判吴思汉、王耀勋等14人死刑后即刻送台北市马场町枪决,行刑当日许强带领众人高呼口号及唱国际歌赶赴刑场,驾驶惊慌险些发生车祸[8],同时遭枪决者包含郭琇琮许强谢涌镜等14人[9][10]

洪国式小组与台湾省工委嘉义朴子支部隶属不同组织,洪国式小组隶属于中共中央政治局[11],等于毛泽东亲派,台湾省工委虽然蔡孝乾也是中共中央派遣,但后续连系都隶属于陈毅所领导的中共中央华东局,谍报组织采单线联络,即使是朋友同学都不知到对方是否加入,以此保护成员不致遭到全盘瓦解,由于王耀东胡苍霖等人的亲戚关系,使得单线联络的情报网出现横向连结,造成省工委嘉义朴子支部与洪国式小组同时被破获,组织成员纷纷逃亡躲藏山区,交通员刘光典更躲藏长达四年,保密局以此作为情报工作案例,并以刘光典案编写了一本小册子“一个匪谍逃亡的故事”。

平反

2018年10月5日,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促转三字第1075300110B号函文,正式撤销受难者林庆云君等1270人之刑事有罪判决暨其刑,其中(39)安洁字第 2204 号,有关王耀勋共同意图破坏国体,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而着手实行之有罪判决暨其刑及没收之宣告正式撤销[12]

参考文献

  1. ^ 姜天陆. 《南瀛白色恐怖誌》. 台南: 台南县文化局. 2002-01-01. 
  2. ^ 国防部军法局. 郭琇琮等案. 国家档案管理局. 1950-11-14~1954-03-19.  [永久失效链接]
  3. ^ 黄阿有,王御风,蔡博任,沈文珺,郑梅淑,张静宜,蔡郁𬞟,曾国栋,张胜柏,陈义城,刘发仲. 安定鄉志-人物誌. 台南县安定乡公所. 2010-12. 
  4. ^ 4.0 4.1 蓝博洲. 尋找祖國三千里. 台湾人民出版社. 2010-09-01. 
  5. ^ 吴浊流. 台灣連翹-台灣的歷史見證. 前卫. 1996-09-15. 
  6. ^ 陈百龄;杨秀菁. 50年代新聞自由與人權保障調查研究案. 国家人权博物馆筹备处. 2015-04-08. 
  7. ^ 7.0 7.1 陈英泰. 《回憶,見證白色恐怖》. 唐山出版社. 2009-12-01. 
  8. ^ 曾建元,曾薰慧. 《青春戰鬥曲──戰後國立臺灣大學政治事件之研究(1945-1955)》. 2006. 
  9. ^ 〈39安潔字. 第2204號〉. 国防部军法局. 1950. 
  10. ^ 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匪台北市工作委員會郭琇琮等叛亂案〉. 国安局. 1991. 
  11. ^ 台北六張犁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區,第3墓區,郭秉衡之墓.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18-10-05]. 
  12. ^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撤銷有罪判決公告. 中华民国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 [201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