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中国
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年表 |
世纪: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 21世纪中国 |
年代: 1890年代中国 / 1900年代中国 / 1910年代中国 / 1920年代中国 / 1930年代中国 / 1940年代中国 / 1950年代中国大陆 |
年份: 1925年中国 / 1926年中国 / 1927年中国 / 1928年中国 / 1929年中国 / 1930年中国 / 1931年中国 / 1932年中国 / 1933年中国 |
纪年: 己巳年(蛇年)、中华民国18年 |
大事记
- 1月1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军编遣会议,是日举行开幕式,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胡汉民、宋子文、王宠惠、吴敬恒、孙科等均出席,同日蒋发表《关于国军编遣会之希望》一文,称“编遣委员会目的,固然是要整理全国的军事,但同时也要把整个全国财政这一个问题,谋根本的解决。”;热河省政府成立,主席汤玉麟;国民政府明令原甘肃省宁夏道属各县划归宁夏省管辖,原甘肃省西宁道属各县划归青海省管辖;由蒋介石发起之励志社在南京正式开幕,蒋自任社长[1]:3265-3266。
- 1月2日——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对编遣会议表示消极,是日至1月4日,先后至镇江、无锡等地参观游览[1]:3266。
- 1月4日——是日至1月6日,中共湘灨边区前委、特委、红四军军委和地方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在宁冈柏露举行,由毛泽东主持,决定彭德怀红五军及红四军第三十二团王佐部留守井冈山,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彻底粉碎敌人“围剿”,开辟新之革命根据地[1]:3267。
- 1月14日——毛泽东、朱德希望打破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2月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部队夜宿在寻乌县吉潭镇的圳下村,军部驻扎在村中心的文昌阁和一个较大的土围子里面,二十八团和三十一团被安排在村前和村后守卫着军部。
- 1月31日——国民政府特任蒋介石、吴敬恒、谭延闿、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深、张学良、杨树庄、何应钦、宋子文、胡汉民、林森、蔡元培、戴季陶、孙科、陈果夫、于右任为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1]:3284。
- 2月1日——财政部所颁海关新税则开始实行,内地税局及煤油、卷烟征收总局裁撤;国民政府特任谭延闿为财政委员会委员长;蒙藏委员会在南京成立;吉林省政府成立;教育部聘吴敬恒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席[1]:3284。
- 2月2日——拂晓,二十八团先于军部开拔,赣军刘士毅部的先头部队突然向驻在圳下村中的红四军军部袭击,住在村前的小庙里的毛泽东与贺子珍由警卫员掩护,涉水过河,突围上山;军长朱德手提冲锋枪与警卫员突围,结婚不到一年已有身孕的妻子伍若兰因腿部中弹被捕;陈毅在突围中,被突然冲上来的敌人一把抓住大衣,陈毅把大衣一脱,往敌人头上罩去,才得以逃脱。红四军损失惨重无歇脚之处,伤员剧增却无处安置,弹药耗尽无从补充,士气低落。毛泽东在3月20日给中央报告中称“是我军最困难的时候”。
- 2月4日——阎锡山以父病重为由呈国民政府准假四星期,于是日由南京乘轮北上返回山西[1]:3286。
- 2月11日——红四军伏击围追的刘士毅旅,战斗相持不下时毛泽东也提枪带着警卫排向敌冲锋,此战“始将刘部完全击溃。其团长萧致平、钟桓被活捉,因不认识被逃去。得械八百余支,俘虏数略同”,此即大柏地战斗,扭转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的被动局面。1929年9月陈毅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评价大柏地战斗:“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际,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1933年夏毛泽东路过大柏地战场,写了《菩萨蛮·大柏地》一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 2月20日——下午,红四军到东固,与红二团团长兼党代表李文林部会合,在东固革命根据地休整一周,300余名伤病员得以安置治疗休养。毛泽东后评价:“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革命根据地。”在东固休整期间,毛泽东得悉井冈山根据地失守,原先设想“给井冈山解围”的战略目标和作战计划被打乱,毛泽东也认识到以“凭险据守”的山地战术,在强大敌人的联合“围剿”攻击下,再险要的地势也有被攻破的一天。红四军前委“乃决定抛弃了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定不居的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对付敌人之跟踪穷追政策”,破除了井冈山时期“凭险据守”的观念局限,实现了战略战术上的重要转变。
- 2月27日——国民政府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各集团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各总指挥部均着于3月15日一律撤销,各编遣区办事处均着于3月16日正式开始办公,编遣委员会呈报决议各兵工厂于4月1日一律停工照准,着军政部转饬遵照;国民政府令:任命何应钦为中央编遣区办事处主任委员,朱培德为第一编遣区办事处主任委员,鹿钟麟为第二编遣区办事处主任委员,周珩为第三编遣区办事处主任委员,白崇禧为第四编遣区办事处主任委员,张维清、杨劲支为第五编遣区办事处委员,杨树蒋为海军编遣区办事处主任委员;国民政府任命张知本为湖北省政府主席,潘宜之为湖北武汉市市长[1]:3299。
- 3月1日——西康特区委员会成立[1]:3301。
- 3月5日——国民政府任命王世杰为国立武汉大学校长,未到任前以该校理工学院院长王星拱代理,任命张群为国立同济大学校长,原任张仲苏免职,派易培基兼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1]:3304。
- 3月31日——济南市民悬青天白日旗庆祝接收,山东省政府主席孙良诚和济南维持会长柴勤唐均告示安民,要市民“各安居乐业,勿得自相惊扰”,并谓“从前或作轨外行动,或有附逆嫌疑,苟能革命自新,均当曲予原宥,免究既往”[1]:3327。
- 4月1日——桂系将领在梧州开军事会议,决定全力救武汉,将桂系军队改称“靖难军”,派18个团由广东、广西入湖南,推白崇禧为总指挥,黄旭初为前敌总指挥,调伍廷飏部由桂林出发入湖南与黄部会合[1]:3328。
- 4月13日——毛泽东给湘赣边界特委的信中,盛赞了李文林红二团的游击战术——“他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游击的区域是很宽的……他们消灭了许多靖卫团,打败过卅六旅的七十二团。”毛泽东建议湘赣边界特委也学习这种游击战术:“守势的根据地的观念,以后应该抛弃,大小五井、九陇等地,再不必固守了。强敌来了,就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对付他。”[2]
- 4月27日——国民政府令,将武汉市改为特别市,任刘文岛为市长,6月11日又令武汉特别市改为汉口特别市,以汉口、汉口为管辖区域,6月21日湖北省政府会议决:划武昌为普通市,由省府组市政委员会,不另设市政府;国民政府任命张贞兼福建“剿匪”司令[1]:3352。
- 5月1日——总理奉安委员会办公处电告各机关:该会第十一次会议议决自5月26日起,至6月1日止,全国一律下半旗,并臂缠黑纱,停止宴会、娱乐七日,以志哀悼,5月7日国民政府复通电全国遵行[1]:3355。
- 5月31日——公祭孙中山最后一日,18国参加奉安专使、教宗代表、日人犬养毅、头山满、各国驻华新闻代表及葬事筹备处委员、奉安委员会委员、亲故、家属等分别致祭,祭毕即行封棺礼,孙之家属、亲友及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特任官、宋庆龄、孙科、蒋介石、胡汉民、谭延闿、戴季陶、张静江、陈果夫、叶楚伧等100多人参加[1]:3381。
- 6月1日——孙中山灵榇安葬于南京紫金山陵墓,晨4时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启灵,在南京各中央委员、政府委员、孙之家属、亲故及各国专使参加送殡,沿途民众肃立瞻礼者达数十万人,正午12时奉安告成[1]:3382。
- 6月28日——国民政府令派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谭延闿、李石曾、蔡元培、于右任、林森、宋子文、孔祥熙、林焕庭、叶楚伧、杨铨、戴季陶、陈果夫、孙科、古应芬、刘纪文、吴铁城为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并指定林森、林焕庭、叶楚伧、孙科、刘纪文为常务委员[1]:3408。
- 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蛟洋举行,提出“发动广大群众创造闽西工农割据”之总路线必须完成之18项任务,毛泽东就如何巩固和发展红色根据地方针问题作重要提示:“这就是:一、深入地进行土地革命;二、彻底消灭民团土匪,发展工农武装,有阵地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三、发展党、建立政权、肃清反革命。”[1]:3427
- 7月1日——国民政府任命陈布雷为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3410。
- 7月3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李济深准恢复自由[1]:3427。
- 11月4日——国民政府令:卫生部长薛笃弼免职,任命刘瑞恒代理卫生部长,任命林云陔为广州特别市市长[1]:3479。
- 11月30日——蒋介石电武汉行营主任张治中,令将武汉行营结束,关于卫戍武汉暨湖北全省“剿共”事宜,统归刘峙负责[1]:3492。
- 12月1日——唐生智、宋哲元、孙连仲、徐源泉等75人联名通电反蒋,略谓:当此之时,唯有立息内争,同心御侮,“有违斯旨,仍存自私者,即为全国公敌,誓当立予铲除”[1]:3492。
- 12月28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闽西上杭县古田召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强调红军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树立无产阶级思想,纠正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等错误观念,红军必须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等项任务[1]:3505。
- 12月30日——东北政务委员会发表任命莫德惠为中东路督办,翟文选准辞辽宁省政府主席职,以臧式毅继任[1]:3506。
逝世
参考文献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韩信夫、刘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齐福霖、范明礼、张允侯、张友坤、章伯锋、胡柏立、耿来金、刘寿林、锺碧容、锺卓安、陈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泽全、蔡静仪、丁启予、陈永福、严如平、柏宏文、吴以群、罗文起、查建瑜、娄献阁、白吉庵、李静之、张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绍贞、熊尚厚、吴以群、刘一凡、郭光、郭大钧、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军、刘敬坤、陈道真、李振民、张振德、梁星亮、陈仁庚、董国芳、张守宪、王荣斌、陈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跃、贾维、陈民、朱宗震编著.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叶福林:“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