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碎形宇宙學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碎形宇宙學(英語:Fractal cosmology),亦作殘形宇宙論,是物理宇宙學中的一個小眾理論,是一種非主流學說。這一理論認為,宇宙中的物質分布和宇宙結構本身在各個尺度上具有碎形結構,碎形維數是這一理論的核心問題,即物質的分布及宇宙本身的碎形維數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利用碎形學[1]這門理論來研究宇宙和物質的。

歷史

1987年,盧西亞諾·皮特羅內羅 (Luciano Pietronero) 及其團隊首次嘗試用碎形模式模擬星系分佈。[2]隨後十年,隨著編目的星系數量不斷增加,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更詳細觀察也逐漸浮現。皮特羅內羅認為,宇宙在相當寬的尺度範圍內表現出明確的碎形特徵,碎形維數約為2。[3]均勻三維物體的碎形維數為3,均勻表面的碎形維數為2,而碎形表面的碎形維數介於2和3之間。

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上是均勻和各向同性的(即均勻分佈),這與標準大爆炸或弗里德曼-勒梅特-羅伯遜-沃克宇宙學以及大多數Lambda-冷暗物質模型的解釋一致。科學界的共識解釋是,斯隆數位巡天(SDSS) 表明,在100兆秒差距以上,宇宙確實變得平滑。

參見

參考資料

  1. ^ 張幼青. 碎形知多少 (PDF). 《時空》雜誌 (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 1989-03, (25): 30–39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13) (中文(繁體)). 
  2. ^ Pietronero, L. The Fractal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Correlations of Galaxies and Clusters. Physica A. 1987, 144 (2–3): 257–284. Bibcode:1987PhyA..144..257P. doi:10.1016/0378-4371(87)90191-9. 
  3. ^ Joyce, M.; Labini, F.S.; Gabrielli, A.; Montouri, M.; Pietronero, L. Basic Properties of Galaxy Clustering in the light of recent results from 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5, 443 (11): 11–16. Bibcode:2005A&A...443...11J. S2CID 14466810. arXiv:astro-ph/0501583可免費查閱. doi:10.1051/0004-6361:20053658. 

延伸閱讀

  • Rassem, M. and Ahmed E., "On Fractal Cosmology", Astro. Phys. Lett. Commun. (1996), 35, 31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