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姑
籃姑,又稱菜籃姑[1]、籃仔姑[2],是廣東、福建、臺灣的客家人傳說中的女性,亦為馬來西亞安順的客家移民流傳。人們通常在中秋節時用竹籃作道具,以類似扶乩方式對她問事求卜,安順的客家人則是在七夕進行。
類似的習俗有使用椅子為道具的椅仔姑,學者認為皆是從使用畚箕為道具的紫姑所演變的廁神[3]。
儀式
在廣東只限於婦女遊戲與觀看,中秋節要在屋內沒人、看不見的地方,把女人衣服披在有椰子殼的竹籃以代表籃姑,然後兩女性盤坐在地用雙手拖住竹籃,前面放一矮凳,眾女齊唱:「請籃姑,請籃姑,你係佛山人氏女,你係省城人士娘,家婆嚴令吞金死,丈夫嚴令早辭陽。」如果靈魂上籃子,便會向矮凳不停叩頭,人們就可以向其問事,籃子就會以叩頭數回答。[4]
廣東梅州的中秋夜,兩婦人共捧一菜籃,上覆以衣,另一人邊燒紙錢邊唱:「菜籃姐,菜籃姑,八月十五請你下來嬲一晡(夜)。你愛來只管來,莫在河唇河喙攪溜苔。燈芯搭橋你愛過,竹葉撐船你愛來。」[1]
福建詔安縣的中秋夜,人們用彩紙畫眼、鼻、口,貼在菜籃子上,由二個姑娘兩邊撐住,眾人圍成一團擺弄,若籃子擺動不已,便說:「籃姑來了。」,便可向其問事。[5]
雲霄縣同樣是中秋節時用一個籃子,裡面插上筷子並蓋上黑布,稱為「觀姑仔神」[6]。
馬來西亞安順市的廣東客家移民,在七夕前一夜祭拜七姐(廣東人稱織女為七姐),晚上8時至隔日初七凌晨2時,少女會聚在家門前,由兩人托著穿過竹籃木棍兩端,以廣東話唸出:「籃姑籃娘,請妳出來商量。」如果籃姑來了,鑰匙串便會發出聲響,竹籃插著的香菸便如有人抽菸一般光亮。問事時,整個竹籃會傾向一方點頭3次。問事內容以姻緣居多,若由未婚少女進行、且吃素一天較易達成;若有嫁人的女性站在一起,便難請出,因為籃姑是被家婆刻薄而死,所以不喜以家婆身份出現的婦女。[7]
在臺灣鹿港的中秋習俗也有此儀式[2]。作家保真紀錄手握提籃的女孩在周遭同伴唸咒後,開始不自覺的哭泣,頭部搖晃[8]。
參考
- ^ 1.0 1.1 沈麗華、邵一飛. 《廣東神源初探》. 中國: 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1719478 (中文(中國大陸)).
- ^ 2.0 2.1 尤增輝. 《鹿港斜陽》. 台灣: 大漢出版社. 1979 (中文(臺灣)).
- ^ 朱介凡. 《中華諺語志》. 台灣: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9-08-01. ISBN 9789570500042 (中文(臺灣)).
- ^ 劉志文. 《廣東民俗大觀》. 中國: 廣東旅遊出版社. 2007-01-01. ISBN 9787806538333 (中文(中國大陸)).
- ^ 福建省詔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诏安县志》. 中國: 方志出版社. 1999-12. ISBN 9787801225412 (中文(中國大陸)).
- ^ 方錦燕、鄭娟娟. 揭发漳州中秋民俗:唐明皇送祝福月下共享柚子宴. 東南網. 2012-09-28 [2015-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中文(中國大陸)).
- ^ 夜祭七姐玩“菜籃姑”‧七夕民俗活動‧安順絕跡40年. 《星洲日報》. 2012-08-23 [2015-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中文(新加坡)).
- ^ 保真. 《醒來仍在江上》. 台灣: 健行文化. 1997-05-10. ISBN 957968020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