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 |
---|---|
TEM 顯微鏡下的病毒(mumps virus). | |
科學分類 | |
(未分級): | 病毒 Virus |
域: | 核糖病毒域 Riboviria |
界: | 正核糖病毒界 Orthornavirae |
門: | 負核糖病毒門 Negarnaviricota |
綱: | 單荊病毒綱 Monjiviricetes |
目: | 單股反鏈病毒目 Mononegavirales |
科: | 副黏液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 |
屬: | 德國麻疹病毒屬 Rubulavirus |
種: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R. M. virus
|
二名法 | |
Rubulavirus Mumps virus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或稱腮腺炎病毒,是指引起腮腺、舌下腺、顎下腺腫大、頭痛、發燒,能引起多種併發症,男性還易引起睪丸腫脹。 腮腺炎病毒屬於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屬。病毒呈球形,直徑為100~200 nm,基因組為單股負鏈RNA,衣殼呈螺旋對稱。包膜上有HA和NA等突起,成分是糖蛋白。至今發現腮腺炎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病毒可在雞胚羊膜腔內增殖,也可在猴腎細胞培養中增殖,能使細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細胞。腮腺炎病毒對熱、脂溶劑和紫外線敏感,但耐低溫,2℃條件下可存活3個月,-60℃可存活一年以上。
現存的野生型種為88-1961[1]。
參考資料
- ^ Rubin SA, Amexis G, Pletnikov M; et al. Changes in mumps virus gene sequence associated with variability in neurovirulent phenotype. J. Virol. November 2003, 77 (21): 11616–24. PMC 229304 . PMID 14557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