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六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製圖六體,中國古代最早的製圖理論,晉代製圖學家裴秀總結前人製圖經驗,提出的繪製地圖的六條原則。

裴秀在編繪「禹貢地域圖」、「地形方丈圖」等過程中,總結前人經驗,獨創性地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六條製圖原則,即「製圖六體」:

  1. 分率(比例尺),所以辨廣輪之度
  2. 准望(方位),所以正彼此之體
  3. 道里(道路里程),所以定所由之數
  4. 高下(地勢起伏)
  5. 方邪(傾斜角度)
  6. 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依六體製圖,可審曲直遠近,避免得之一隅而失之他方的偏差。主要說明繪製地圖必須制定比例尺以及測得地物之間的方向與地物間的水平直線距離,即今地圖學上比例尺、方向和距離三要素,為中國傳統地圖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一直到明朝末年,被中國製圖者所遵循,在世界地圖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載於《禹貢地域圖序》、《藝文類聚》、《初學記》中。

參考文獻

  • 中國歷史大辭典·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 中國方志大辭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