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香港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香港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香港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香港政治專題 (獲評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香港政治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香港政治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選舉委員會界別

選舉委員會界別有沒有需要用圖片來顯示呢?改用表格顯示應該更合乎維基百科的習慣。--沙田友 (留言) 2011年10月31日 (一) 14:36 (UTC)[回覆]

政制面對的問題

「政制面對的問題」這一節所提到的內容並非本次選舉特有的問題。建議移動到其他條目(如「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Kevin (留言) 2011年11月15日 (二) 02:37 (UTC)[回覆]

本次選舉「特有」的問題在於,某一候選人民調一路領先,直到當選,而民調一路落後慘不忍睹的人,居然跳出來說「不民主」,似乎只有自己當上了才民主。文章中不妨指指明這一點。

關於「2012年雙普選」的爭議

關於「2012年雙普選」的爭議,建議獨立成為一節「背景」。 因為本條目主要是關於本次選舉期間的事件內容,「爭議」一節,也應該是關於本次選舉期間的事件爭議。而當本次選舉辦法被確定為非普選時,雙普選事實上已經成為本次選舉的「歷史背景」。所以放入「背景」一節似乎更有條理。Kevin (留言) 2011年11月18日 (五) 09:54 (UTC)[回覆]

「網民力量」的網上調查應否收錄?

有人將「網民力量」的網上調查收錄在「民意調查」一節。觀乎其他正式調查,唐英年最高只取得不足兩成支持率,唯獨「網民力量」的網上調查卻指他有四成一支持,與其他正式調查有明顯偏差,加上網上調查容易出現一人多票造馬,公信力存疑,「網民力量」的網上調查應否收錄?--Horaceho (留言) 2011年12月5日 (一) 15:37 (UTC)[回覆]

  • 雖然我也認同相比港大的民調機構,「網民力量」的調查顯得不太專業,調查的對象也有局限性。然而這並不妨礙把他們的調查結果放在這一節供讀者參考。就如同之前教聯會的調查一樣,雖然調查都有局限性,但他們都是被媒體廣泛報導的,也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少也讓大家聽到不同的聲音。Kevin (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03:41 (UTC)[回覆]
  • 雖然數據與其他調查有偏差,但我仍傾向收錄,因為我相信讀者會懂得自行判斷各調查機構的可信性。--AngusSuen (留言) 2011年12月7日 (三) 10:36 (UTC)[回覆]

何為誠信

特首選戰至今,作為旁觀者的我看到的是,從兩位候選人到新界鄉議會的部分代表,乃至香港大學學生會所說所做,都有誠信的問題。這我就要問一問,為何香港人如此捍衛的價值觀會就這麼輕易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到歪曲!


棋高一局:唐梁之外的第三種猜測

  香港特首選舉越來越有趣。說的不是西九檔案、地下唐宮、沙發情緣、私子生下、貪曾舞(中)劍、江湖飯局等娛樂頭條,更不是「你唔識!」、「我識多過你!」、「你講過!」、「我冇講過!」等的小孩吵架式辯論。筆者深感有趣的是,整個棋局的形、勢、虛實不斷變化,卻始終難以確定中央的真實意圖。作為完全無關亦沒有任何內幕消息的局外人,筆者願就這棋局的戰略解讀,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先後作出的三種猜測。

第一種猜測:唐   開始時,我相信肯定是唐,梁是陪跑,毫無疑問。 根據很簡單,中央「無產階級專政」政權一向以來高度偏重港澳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意見,大資產者也總是與中央和諧合作、立場一致。 港澳特區以往歷屆的行政長官選舉都是這樣,當事人還未參選,「肥到著唔到襪」的大資產者已經知道選舉結果。同樣的劇本上演了多次,所以,預期是一齣悶戲,不看也罷。

第二種猜測:梁   然而,當唐的醜聞接連爆出,我想:哈!難道梁才是中央屬意的真命天子?   完全無關民意和民望。我想到的問題是:假如唐獲中央、大資產階級、政務官僚三大勢力共同支持,誰能夠「搞」他?誰敢? 個人相信,誰搞事,中央一定知道,如果有人企圖用小聰明去破壞中央的重大部署,一定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但懲罰沒有發生。如此,可以反過來推論:有些事至少是在中央容許之下發生的,而中央屬意唐的前提應不成立。 不是唐,便是梁,那麼,故事的情節應是:大資產階級和政務官僚利益集團擁唐,要求中央欽點;中央有所顧忌又不便堅拒,於是虛與逶迤,回應唐、梁都是中央可以接受的人,同時暗中發功,使唐落敗。如此,則如李柱銘所說的,唐背後的利益集團以及唐本人都不知道自己陪跑。 若反詰,如梁是中央的人,那麼「搞」梁的人,又是否受到懲罰?我個人猜測,西九檔案和貪曾中劍兩事未必沒有因果關係。試問,有誰能夠完全掌握香港特首的動態?

第三種猜測:二零一七 然而,有兩個理由使我再質疑第二種猜測。 其一,唐堅持不退選,挺唐集團先是鼓吹投白票和流選,再在辯論上出其不意作出「自殺式襲擊」,表明集團目的已不在唐當選,而在全力阻止梁當選。挺唐集團的核心是利益,不是理念或意氣,所以,即使中央不欽點他們推出的人選,難以想像他們會因此而與中央為敵,堅拒中央屬意的人選。更重要的是,中央對這玉石俱焚的做法未予遏止。   其二,當香港某報說溫總在新聞發佈會上竪起一隻手指暗示中央挺梁,我明白到我們大多數人都作了太淺薄的猜測。有九十年黨政、六十年治國經驗的中央,又怎會像我們一樣,用電視連續劇、爭產鬧劇的思維,去看特首選舉?   因此,我猜想,這次選舉,中央的重點不在唐、梁,而在某些更深層的目標,不在個人,而在系統。當大家都迷失在估領袖的遊戲中,中央不只棋高一著,而是棋高一局,正處理著另一層次的問題。 要有目標才有策略,而目標來自問題和需要。那麼,中央究竟有些什麼需要?面對什麼問題?顯然,中央根本沒有需要擔心二零一二誰做特首的問題。唐當選或梁當選,誰會對中央構成妨礙?所以,中央所說唐和梁都可以接受,簡單、直接和坦誠,只是大家偏不相信而已。   為一國兩制的繼續成功(當然是按中央的標準),中央似乎有需要使香港本身的系統有能力應對未來的一些重大挑戰,其中,二零一七年及以後朝向雙普選的政制發展,應是已知的重大挑戰之一。   從這一角度,我們不難看到,二零一二年特首選舉,與以往不同,是一次全面和深入的檢閱,也很可能是一次在完全可控情況下進行的實驗。在這檢閱中,香港所有重要社會力量各自的特質和彼此之間的互動展露無遺,為中央未來推動香港的系統建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這也說明了為何中央坐視建制派進行泥漿摔角和任由泛民從中抽水。

鯰魚效應   說是實驗,因為其中可能已包含了中央的干預。有一社會規律叫鯰魚效應。據說在運送沙丁魚的水槽中加入其天敵鯰魚,會激發沙丁魚的活力,使存活率提高。梁可能就是故意加入建制派水槽中的(其中一條)鯰魚。   假如這猜測接近事實,我相信對於實驗中所見的以下情況,中央應感到安心:泛民在政治領袖、組織力量、群眾基礎三個層次均遠未足以衝擊執政權;何的參選,沒有在任何意義上提升泛民爭取執政權的機會,反明顯加強了泛民支持者的無力感和進一步內化了評論員的角色;傳媒、泛民和一般民眾無能力突破框框,只能隨波逐流,隨別人創造的議題起舞,事實上具有高度的可操控性。   然而,中央亦應為以下情況感到擔心:建制派高度依賴中央,欠缺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中央的指示,參選人和助選人不知如何競爭,選委不知如何投票;建制派三大勢力板塊,各自在政治領袖、組織力量、群眾基礎三個層次都不完整、不成熟;板塊之間既不能協調合作,又不能互相制衡。

艾文180.94.137.234留言2012年3月23日 (五) 14:54 (UTC)[回覆]

高調插手香港選舉

忽發奇想,近來有指中央(特別是透過中聯辦)高調插手香港選舉,例如公開表態甚至批評某一候選人,鍾庭耀民調被批評不專業等等,這些是不是也可以記錄一下呢?——天真傻子 §⇈ 你呃人!唔好講大話!2012年3月22日 (四) 16:12 (UTC)[回覆]

得票率

Infobox內寫梁振英的得票率為57.42%(應該是以選委有1200席為基數算出),而#選舉結果就寫為57.75%(應該是以選委中5人是雙重界別和2席出缺,故實際有1193人為基數算出),可是兩個數字均沒有WP:可靠來源支持,似是有編者自行推算,可能有WP:原創研究之嫌,更造成條目前後不一。
後來我找到一些新聞來源有提供得票率,太陽報指梁的得票率為五成七(不肯定是以1200還是1193為基數算出),明報信報am730等指得票率為60.9%(應該是以總票數1132為基數算出),亦有其他報章以大約六成之類的說法。若然沒有充分理由使用57.42%或57.75%,建議用60.9%。--Quest for Truth留言2012年3月26日 (一) 10:11 (UTC)[回覆]

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先等會兒。——天真傻子 §⇈ 狼來了!狼來了!2012年3月26日 (一) 10:56 (UTC)[回覆]
2007年選舉所示的得票率的依據是?一時無法找到2007年的新聞可供參考。--Quest for Truth留言2012年3月26日 (一) 13:56 (UTC)[回覆]
理論上,得票率的分母應該只計算真正有效票,投票總票數與選舉人總數用投票率表示。若按1200或1193為基數,則其他地區的公投或大選沒人有可能有超過50%的得票率。--yangzhe1991留言2012年3月26日 (一) 13:26 (UTC)[回覆]
的確如果用總人數的算法,歐巴馬在2008年選舉的「得票率」也只是。不過分母應否將無效票計入呢?總票數1132是包括82張無效票和1050張有效票,若以1050為基數,則梁的得票率為65.6%,與60.9%相差約5個百分點。其他地區的公投或大選沒有如此高比例的無效票,例如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無效票只佔不足1%,故此無論如何馬英九的得票率一樣是58%。既然主流媒體使用包括無效票的總票數1132為基數,維基百科也應該跟從。--Quest for Truth留言2012年3月26日 (一) 14:24 (UTC)[回覆]

以我的理解,得票率應以總投票數1132為基數計算,1193為選委總數,1132/1193為投票率,因而需要統計得票率分別有1、2、3號候選人及棄權票、廢票Fjqz留言2012年4月1日 (日) 03:17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