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望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儲望華(1941年),中國江蘇宜興人,儲安平端木露西之子,旅居澳大利亞鋼琴家

生平

生于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1](在今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境内),即父亲儲安平任职的国立师范学院所在。 1957年,其父親儲安平於《光明日報》上發表《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使毛澤東「一連幾天沒睡好覺」(據胡乔木兒子胡石英透露),儲安平被打成「全國最著名的幾名大右派」,儲望華身為「大反派之子」而被牽連。當時儲望華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院領導最初出於壓力取消儲望華於作曲系的入學通知書,一週後該音樂學院的招生組重新考慮儲望華的入學申請,並讓他進入了鋼琴系。1952年至1958年,进入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2](後於1957年6月1日更名為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3])學習,後隨校自天津搬遷至北京,進入鋼琴系學習,1963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儲望華其後移居澳大利亞,其妻子唐希琳墨爾本大學醫學系博士,育有二子(儲濤及儲波)。

作品

儲望華幼年時已顯其音樂天賦,14歲時(即1956年)其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村歌》在全國音樂週公演,《人民日報》在消息報導中稱他為「帶紅領巾的作曲者」。[4]

1961年儲望華的兩首鋼琴獨奏《江南情景組曲》及《變奏曲》被選入《全國高等院校優秀教材》被廣泛使用並出版。他改編及創作的鋼琴作品《翻身的日子》《解放區的天》《二泉映月》《新疆隨想曲》《南海小哨兵》《前奏曲》等,被中國鋼琴家大量演奏,在音樂院校及業餘考級或比賽中,被師生作為常用教材和曲目,在音樂會(及唱片)中受到廣大群眾喜愛,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儲望華於文革期間的大部份作曲都是基於個人創作,但當時在文革中國卻流行「集體創作」,其最膾灸人口的作品《黃河鋼琴協奏曲》被宣傳成為「按江青指示,跟殷承宗劉莊盛禮洪石叔誠許斐星六人合力將黃河大合唱改編湊合而成」。

儲望華1987年榮獲澳大利亞“邁基”作曲比賽大獎,並成為澳大利亞音樂中心終身常任代表。他的兩首交響詩《灰燼星期三》和《秋之泣》曾由墨爾本交響樂團公演。他的《關山月》(李白詩,為女高音、六重奏及打擊樂)曾在1986年香港“第一屆中國現代作曲家音樂節”公演。他的《第一弦樂四重奏》曾由澳大利亞PETRA四重奏小組公演。1999年儲望華的混聲合唱作品《華夏情懷-旋律與變奏》在香港文化中心公演,受到好評。

储望华给钢琴改编的《康定情歌》被选入多个业余钢琴考级考纲。

参考文献

  1. ^ 心念父亲难忘乡情 ——访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 网站:中国宜兴,来源:宜兴日报. 2015-05-20 [2015-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黄远渝. 我的父亲黄源澧—— 一生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家.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3. ^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简介. 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7). 
  4. ^ 1977上书邓小平:中国作曲“梦之队”的命运转弯(2)——中新网. 中国新闻网.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