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肇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卓肇昌
思克
出生不詳
 大清福建省台灣府鳳山縣興隆庄廍後
(今高雄市左營區
逝世不詳
国籍 大清
语言臺語明清官話
教育程度舉人乾隆庚午科藍采琳榜)
职业官員
活跃时期清乾隆朝
知名于協編《重修鳳山縣志》
父母卓夢采(父)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卓肇昌
简化字 卓肇昌
汉语拼音 Zhuō zhào-chāng
白話字 Toh tiāu-tshiong

卓肇昌臺灣話Toh tiāu-tshiong,?—?),字思克臺灣清治時期鳳山縣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舉人,曾出任屏山書院山長,並參與編撰《重修鳳山縣志》,著有多首竹枝詞傳世。[1]

生平

卓肇昌父親卓夢采為清朝秀才,早有文名,作有〈鳳岫春雨〉,且性情正直良孝,常行醫濟世。[2][3]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爆發[4],卓夢采曾悍然拒絕朱一貴招募,亂平後得獲知縣陳志泰高其行誼,頒贈「儒林芳標」一匾事蹟而留名。[5][6]

卓肇昌自幼承父親庭訓,乾隆五年(1740年)考取秀才,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舉人(乾隆庚午科藍彩琳榜),朝廷本將卓肇昌揀發為知縣職(知縣候補人選),但由於地方官員人數過多,卓肇昌無法就職,僅能出任屏山書院[a]山長。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時任鳳山知縣王瑛曾發起《重修鳳山縣志》的編纂,並延請同具舉人身份的黃佾與卓肇昌擔任該方志的參閱。[1][5][7][8]

卓肇昌從自宅進入鳳山縣城的屏山書院督課數十載,途中常經行蓮池潭賞景,卓氏在教學生涯尚留下「龜山八景」的紀錄,分別是「山嵐曙色、層巖晚照、雨中春樹、疏林月霽、晴巒觀海、古寺薰風、登峰野望、寒夜啼猿」等語句供後人懷想追思,傳誦至今。[7]

作品

卓肇昌所作詩、文、賦和竹枝詞作品均收錄於《重修鳳山縣志》中。卓氏作品多自南台灣的地景、歷史、傳說中取材,曾著有《栖碧堂全集》,但今已不存。連橫在《臺灣詩乘》一書中,談論臺灣文人甚少有出版文集的現象,有留存至今的多收錄於方志,其中《鳳山志》收錄較廣,但佳作不多,連橫僅給予卓夢采、卓肇昌父子作品較高的評價。[1]

逸聞

梓官城隍廟城隍神像

相傳一名菜販在前往廍後賣菜的途中,乍見卓肇昌行色匆匆駕白馬奔馳而來,卓肇昌在菜販面前停下,請託菜販通知他的家人他即將赴往梓官上任的消息,便策馬離去。菜販抵達廍後卓家後,才得知卓肇昌早已在前晚過世的消息,享年54歲;同一時間,梓官發生一件僵持不下的土地糾紛案件,知縣無法解決,原本請託池府千歲主持公道,因池府千歲不善解決訴訟官司,轉請城隍爺審理,案件旋即順利迎刃而解。此事傳開後,梓官的百姓便將境主改成城隍爺並塑像奉祀,原千歲廟的池王爺為副境主。相傳卓肇昌身後之時,適逢梓官城隍廟的城隍爺神像開面,因此廍後一帶居民咸信梓官城隍便是卓肇昌身後而來。[5][9]

相關條目

注釋

  1. ^ 屏山書院為鳳山知縣宋永清開辦於康熙49年(1710年),最初設於左營,後才遷於鳳山縣城東廂,乾隆52年(1787年)因林爽文事件被戰火波及毀壞,事平也未獲重建。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鳳山縣歲貢卓肇昌中舉人,著有「栖碧堂全集」-台灣文學小事典〉.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1) (中文(臺灣)). 
  2. ^ 王, 瑛曾. 《重修鳳山縣志》. 臺北市: 文建會. 2006. ISBN 9860052859 (中文(臺灣)). 
  3. ^ 盧, 德嘉. 〈鳳山縣采訪冊〉. 臺北: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3. ISBN 9570021640 (中文(臺灣)). 
  4. ^ 許, 毓良. 〈朱一貴事件〉.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劉, 自仁. 〈左營文舉人卓肇昌〉,《高雄民間信仰與傳說故事論集》. 台北: 秀威資訊. 2009: 142 [2020-06-24]. ISBN 97898622131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6. ^ 〈卓夢采墓〉. 文化資產網. [2020-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1) (中文(臺灣)). 
  7. ^ 7.0 7.1 高雄好過日. 〈毀於戰火的高雄首學──屏山書院 〉. 故事 Story Studio. 2020-03-25 [2020-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中文(臺灣)). 
  8. ^ 陳, 廷歡. 〈重修鳳山縣志〉.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中文(臺灣)). 
  9. ^ 吳, 明勳. 〈梓官中崙城隍廟〉.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1-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