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成像胶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使用即时胶片成像的照片

即时成像胶片是供即时成像相机使用的胶片类型,最早由宝丽来公司推出。这种胶片出厂时就已经包含用于显影和定影照片所需的化学物质,在即时成像设备对胶片曝光后即启动显影过程。
胶片被拉出片仓的过程中经过相机片仓中的辊,辊会压破胶片内部存放显影剂和定影剂的药包,并使药品均匀分布在被曝光的负片和接收图像的正片之间,从而开始显影过程。即时胶片具有多种尺寸,早期仅有胶卷贩售,后期则出现了盒装胶片。
尽管在整体上即时胶片的成像质量不如传统胶片优秀,但它极高的成像效率受到人们青睐。部分摄影师也会使用即时胶片来确认被摄对象的外观,或是实现传统摄影无法达到的效果。即使到了数字摄影时代,即时胶片与便携式照片打印机相比亦具有一席之地。

工作原理

即时胶片利用试剂扩散转移的特性,将染料从负像转为正像,此过程因胶片类型会有所差异。

即时胶卷

1947年,埃德温·赫伯特·兰德博士首次介绍了“Polaroid-Land”冲洗工艺以及第一款即时胶片[1],该胶片成像后可以得到棕褐色调的照片[2],其负片在照相机内部曝光,和正片对齐并被一组辊挤压,辊将显影剂分布在这两层之间形成“夹心”结构,之后负片会快速显影,未曝光的溴化银颗粒及其包含的潜像会被显影剂溶解,然后从负片扩散到正片。数分钟后将负片剥离即可显示出正常图像。[3] 由于公布时成像工艺尚未成熟,兰德博士在克服化学稳定性问题后,在1950年正式推出了黑白即时胶片。[2]

减色法彩色胶片

由于彩色胶片的乳剂和染料有多层结构,因而制造彩色即时胶片工艺要复杂得多。彩色胶片由多层乳剂层组成,每层分别对红、绿、蓝三色敏感,并且每层乳剂层下都有一层互补色的显影染料。底片曝光后,显影剂在负片和正片之间扩散,显影的染料层迁移到正片表面并在正片上形成实像。暴露于其各自颜色的乳剂层会阻挡其下方的互补染料,从而再现原始颜色。例如,蓝天的照片会使蓝色乳剂曝光,从而阻挡了其下方的所有黄色染料,并使洋红色和青色染料层迁移到正片以形成蓝色。[3]

一体式胶片

此过程类似于添加了定时和接收层的减色彩色即时胶片。兰德的解决方案是加入一个遮光器,当从相机中弹出时,遮光器会变暗,然后变得清晰以显示照片。[2] 胶片本身整合了所有层,以在整合了塑料小包和框架的宝丽来照片中一并完成照片曝光,显影和定影过程。

加色法彩色胶片

Polachrome 即时幻灯片胶片,一种加色法彩色胶片

加色法彩色胶片由红、绿、蓝透明色罩和黑白乳剂层组成,未曝光的染料显影剂会阻断不需要的颜色,并投影在所得图像中以形成颜色组合。由于胶片密度的关系,成像过程极慢,该胶片生产工艺的要求也较高。

品牌

宝丽来

一张宝丽来600型彩色胶片,ISO 640

由兰德博士创立的宝丽来公司曾大量生产即时胶片,包含即时胶卷、大画幅胶片、撕拉片、一体式胶片以及电影胶片Polavision和反转片Polachrome。后期因自身财务危机,其胶片行业大受挫折,2008年,被Petters Group Worldwide英语Petters Group Worldwide公司接管的宝丽来公司停止了所有的胶片生产线,转型成为一个品牌授权组织。现在宝丽来的兼容胶片则由“ 不可能计划”(现Polaroid Originals)公司代为生产,其收购了宝丽来在荷兰恩斯赫德的旧设备和工厂[4][5][6]

柯达

一包柯达PR-10 Satinluxe即时胶片

柯达公司曾在1963至1969年间为宝丽来制造过即时胶片的组件,其后宝丽来公司决定自产自销。最初柯达公司计划生产撕拉片,相关实验品也曾在柯达的董事会展示过,不过1972年宝丽来推出一体式胶片后,柯达决定取消撕拉片的发行计划,而将重点放在一体印刷工艺上。随后柯达在1976年推出了自己的即时胶片产品,在一些方面和宝丽来的产品存在差异[7] ,不过柯达的PR-10胶片曾被表示存在褪色问题。[8]

宝丽来曾于1976年4月对柯达提起诉讼,指控其侵犯了兰德博士及其开发团队与即时摄影相关的十项专利。1985年9月,美国马萨诸塞州地方法院裁定七项专利有效且受到侵权,两项无效但受到侵权,一项有效但未被柯达侵权。柯达提出上诉但遭到驳回,随后禁止生产其即时胶片和照相机的禁令生效。数月后,柯达向最高法院提出的上诉被再次驳回。1986年1月,柯达宣布不再生产其即时摄影产品。1991年,宝丽来从柯达获得了9.25亿美元的赔偿。[9]

富士胶片

和宝丽来即时胶片等效的富士胶片产品

1981年,富士胶片公司推出Fotorama系列相机,自此便开始推出了自己的即时摄影产品系列。柯达失利时,富士胶片与宝丽来达成了技术共享协议,宝丽来允许富士使用其胶片技术,富士则允许宝丽来使用其磁记录媒体技术。

一台被设计用作护照相机的富士FP-14

1980年代中期,富士胶片又推出了ISO 800系统系列,随后在1990年代中期又推出了ACE系列。Instant ACE与System 800几乎相同,唯一的区别是ACE中的塑料盒设计不包含弹簧装置(弹簧在相机中),而且此类大多数仅在日本市场上发售,直到1998年发布instax系列相机发布。最初富士想在全球发行instax系列[10],但最终决定与宝丽来合作,在美国发行了“mio”相机。

宝丽来即时胶片的专利到期后,富士的撕拉片即无法律问题。虽然在澳大利亚,富士的胶片相比宝丽来会更为便宜,但由于宝丽来先前在大多数国家的主导地位,导致富士在日本海外并不闻名。2000年,富士决定改进产品,包装使用塑料,代替先前金属和塑料的组合。2003年富士亦在PMA大会上宣布将进军北美即时胶片市场。随着2008年宝丽来即时胶片的停产,富士开始扩大胶片生产种类,进而将更多的即时胶片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

其它

Summit Global集团曾获授权使用宝丽来品牌,为宝丽来PIC 300相机发行过基于富士胶片的instax Mini 7的即时摄影相机和胶片。

位于马萨诸塞州阿什兰的一家名为New55 控股(“ New55 FILM”)的公司将在宝丽来545支架中进行了曝光和处理的一种黑白4×5正负材料投放市场,New55 PN为该材料提供了一个正片和一个4×5负片并可对其进行扫描,接触印刷或放大。New55 控股有限公司在结束其原理验证的研发阶段后,于2017年12月停止运营。[11]

图集

毒性

较常见的即时胶片中包含的用于显影过程的液体或糊状化学药品(如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会引起化学灼伤。对于这种液体,制造商建议尽可能避免与皮肤接触,并在不慎接触皮肤后立即用大量水冲洗。[12][13] 一些即时胶片使用的试剂较少,建议采用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参见

引用

  1. ^ Ritzenthaler, Mary Lynn, Gerald J. Munoff and Margery S. Long. Archives and Manuscripts: Administration of Photographic Collections. SAA Basic Manual Series. Chicago: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1984.
  2. ^ 2.0 2.1 2.2 Edwin Land and Polaroid Photography. ACS.org.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7-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3. ^ 3.0 3.1 Jim Skelton. Jim's Polaroid Collection: How film works. Polaroids.theskeltons.org. [2016-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Wright, Mic. The Impossible Project: Bringing back Polaroid. Wired. 2017-09-14 [200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7). 
  5. ^ Wortham, Jenna. Polaroid Fans Try Making New Film for Old Cameras. nytimes.com. 2018-05-03 [201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8). 
  6. ^ Archived copy. [201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1).  The Impossible Project Website – Company claiming to have bought Polaroid factory
  7. ^ The Land List - Non-Polaroid Instant Cameras. Rwhirled.com. 2004-03-06 [2016-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8. ^ Wilhelm, Henry and Carol Brower. The Permanence and Care of Color Photographs: Traditional and Digital Color Prints, Color Negatives, Slides, and Motion Pictures. Grinnell: Preservation Publishing, 1993.
  9. ^ The Lost Instant Camera: Kodak's CHAMP Kodamatic. Lomogrohpy. 2012-01-06 [2017-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9). 
  10. ^ Fuji may enter us instant film market. EUROPE: Nytimes.com. 1998-10-31 [2016-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8). 
  11. ^ New55 FILM - Real photography – without a darkroom.. www.new55.net. [201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0). 
  12. ^ Product information bulletin - Fuji Instant Color FIlm New FP-100C / FP-100C SILK (PDF). [2016-0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13. ^ Data sheet - Fujifilm Instant Color Film instax mini (PDF). [2016-0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