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
Евген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равинский
音乐家
出生1903年6月4日儒略曆5月22日]
逝世1988年1月19日(1988歲—01—19)(84歲)
职业指挥家
母校列宁格勒音乐学院
音乐类型古典音乐
活跃年代1931年-1987年
唱片公司旋律唱片公司
奖项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 1973
列宁勋章 — 1967 列宁勋章 — 1973 十月革命勋章 — 1983
劳动红旗勋章 — 1957 各民族人民友谊勋章 — 1978 荣誉勋章 — 1939
苏联人民艺术家 — 1954 苏俄功勋艺术家 — 1940 列宁奖 — 1961 斯大林奖 — 1946
1947年10月11日,穆拉文斯基(左)与普罗科菲耶夫(右)在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交响曲首演式上

叶夫根尼·亚历山德罗维奇·穆拉文斯基(俄语:Евген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равинский羅馬化Yevgeny Aleksandrovich Mravinsky,1903年6月4日—1988年1月19日),苏联指挥家

生平

青年時代

穆拉文斯基差不多一生都在列寧格勒度過,他在該地出身,亦是女高音姆拉维娜俄语Мравина, Евгения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на的侄兒。15歲時(1918年,其父親亦於當年去世)在馬林斯基劇院後台工作。他先於列寧格勒的一所大學修讀生物學,但後來改轉至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在芭蕾舞團當解說員達八年之久。

指揮年代

他首次作公開指揮是於1929年,1930年代起,他回到馬林斯基劇院的(當時已改名為基洛夫芭蕾舞團)及在莫斯科大劇院擔任指揮。1938年9月,他在莫斯科舉行的全蘇聯指揮家比賽中勝出,隨即被被任命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即現在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揮達50年之久,一直至他過世為止。早於1931年,穆拉文斯基已經初次在列寧格勒交響樂團中擔任指揮。在他的帶領下,樂團得到很明顯的進步,亦引起全球的注意。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蕭斯達高維契的作品最為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和樂團成員均被撤退至西伯利亞,但後備樂團及列寧格勒電台交響樂團則留在當地,結果經歷了長達872天列寧格勒圍城戰,不少樂手都在這次圍城中餓死或者戰死。

1942年,蕭斯達高維契的《列寧格勒交響曲》在列寧格勒首演,由當時仍留下的的第二指揮(亦是列寧格勒電台交響樂團的指揮)埃里亚斯贝格俄语Элиасберг, Карл Ильич,率領生還的15名原樂團樂手及其他業餘樂手所組成的樂隊所演奏。

出國外訪

第一次是在1946年到訪芬蘭,以及出席捷克的「布拉格之春音樂會」。1956年6月,他和樂團出訪了西德東德奧地利瑞士。1960年9月是他唯一一次出訪英國,參加愛丁堡音樂節及在倫敦皇家節日大廳舉行音樂會。1973年5月他首次出訪日本(其後他再到訪過兩次)。最後一次則在1984年,目的地是西德

逝世

他最後一場指揮的音樂會是1987年3月6日,演奏了舒伯特的《第8號交響曲》(未完成交響曲)和布拉姆斯的《第4號交響曲》。翌年在列寧格逝世,終年84歲。

作品

首演

穆拉文斯基和蕭斯達高維契的關係曾經非常密切。蕭氏多首交響曲的首演都是由他負責,包括了第5、6、8、9、10及12。其中第8更是作曲家題獻給他的。然而,1962年,蕭氏的《第13號交響曲》因觸及政治敏感題裁,穆拉文斯基拒絕演奏,令到兩人的關係破裂(但後來他亦為《第15號交響曲》在列寧格勒的首演擔任指揮)。

除了蕭斯達高維契外,穆拉文斯基亦於1947年為普羅高菲夫的《第6號交響曲》作首演。[1]

商業錄音

自1938年起,一直至1961年,穆拉文斯基已開始灌錄唱片。1961年後則大多以現場錄音形式進行。他最後一張錄音,是1984年4月一場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12號交響曲》現場錄音。

獲獎與榮譽

1954年,他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63年成为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教授(后任院长),1973年又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

評價

現存的錄音可以展現出穆拉文斯基對樂團有超凡的控制技巧,當中以聲量的控制尤為明顯突出。

他亦被指是一個頗為緊張的指揮,對演奏速度經常都會作出調整及轉變,以更能展現樂曲的音樂效果。然而,當他站在台上時,卻給予觀眾非常簡樸的形象:沒有過份的身體動作,指揮動作簡單而非常清楚,而且不常用指揮棒[2]

參考資料

參照
  1. ^ 樂曲資料檔案. [2011-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02). 
  2. ^ 刊於The Musical Times, 129(1741),p. 151 (1988) 有關穆拉汶斯基的訃聞。

參見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