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員山 (新北市山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外員山
外員山在臺灣的位置
外員山
外員山
最高点
海拔39.2米(129英尺)
地理
位置 中華民國新北市中和區
員山公園山頂涼亭。

外員山,位於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積穗里、嘉新里交界地帶,東北側闢為「員山公園」,西南側則為中和區第六公墓所在地[1]

地理環境與正名

外員山屬於番界山脈西支突入台北盆地,在礫石台地上起一小峰圓銳,故曰外員山,高僅55公尺[2](或39.2公尺[1])。

中和區又可再分為非正式的四個分區:南勢角區、員山區、漳和區、秀安區。員山區在國防管理學院遷離前因交通阻隔被分成內、外員山[3],以外員山(山名)、四十張山與兩山之間的國防管理學院為分隔線,以東(如積穗國小鄰近地區)為「內員山地區」,以西(如環球購物中心)為「外員山地區」。故外員山(山名)既非外員山地區,也非內員山地區[4]

古名「外員山庄」位於台灣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擺接堡。外員山庄包括今員富、員山、積穗,民有、民享、瑞穗、冠穗等里,分布在員山的北部。「員山子庄」則包括今德穗、民生、國光、國華、自強、清穗、明德、壽德、明穗等里。[5][6]

根據明治37年(西元1904年)的《台灣堡圖》,外員山庄與四十張庄間的山應為外員山,則二八張溝上源應達外員山西北側山麓[7]

員山公園 登山步道與左側雨水道

歷史文化

  • 員山子文化:位於外員山斜坡處,在1955年所發現,遺物包含有石器和陶器約60餘件,推測其文化橫跨了繩紋陶系統,及距今約2000-4200年間[8]
  • 海山神社殘蹟(市定古蹟):海山神社為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5月13日興建完成,現存石牆、石階、第三座鳥居基座、石坦。以及1940年建造的防空洞。
  • 積穗配水池:板橋自來水道系統創建後,因人口逐漸增加,供水量不敷,在浦墘開鑿深井抽取地下水為新水源,加壓至積穗高地新建配水池,藉重力流下供用[9]。目前山頂的配水池上方建有板信合作亭[1],山腰平台的民安社區活動中心山壁旁仍有一個巨大的圓柱形水槽。
  • 員山遠眺」:今日的積穗員山子,板橋文人黃智武在此築室,稱為小琬山莊;登山南望圓通寺,北遠眺淡水河觀音山,為「中和八景」之一,但今已被大廈阻隔視線。


遊憩景點

  • 員山公園:有登山步道通往山頂,除市定古蹟海山神社殘蹟與積穗配水池,有福德宮及涼亭(板信合作亭),涼亭旁有一個測量三角點[1]
  • 北台灣最高黑面濟公禪師大佛聖像:民國76年中和五聖靈濟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五聖壇)創立,主祀【黑面濟公禪師】為首之五方濟公禪師關聖帝君暨列位尊神,民國78年主神黑面濟公禪師降乩指示,於山頂員山公園興建一尊黑面濟公禪師大佛,總高108尺,號稱北台灣最高黑面濟公禪師,成為當地信仰中心,宗教聖地。一旁還有全台唯一獨特的員山山神。
中和五聖靈濟寺 黑面濟公禪師大佛聖像(整修前)

員山公園 北台灣最高黑面濟公禪師大佛聖像(整修後) 員山公園 北台灣最高黑面濟公禪師大佛聖像(整修後)

  • 新北市中和區民安社區活動中心:中心內原有中和區立圖書館員山分館,但已遷館。
  • 中和銅聖宮:位於員山公園山腳下〔員山路423巷〕,主祀銅公、銅嬤,為中和望族林家於民國48年在菜園挖到骨灰甕,並受到指示要留在此地,告知其為銅公及銅嬤,起初用磚頭砌一小廟,後於民國76年建立新廟,定名【銅聖宮】,現今香火鼎盛也已成員山地區的境內土地公廟。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大台北全覽百科地圖》,戶外生活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出版發行
  2. ^ <<關於中和/地理環境>>,中和市公所全球資訊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2-02.
  3. ^ 《中和市內、外員山的道路通了》,台北縣政府工務局[永久失效連結]
  4. ^ 《中和內、外員山 終於通樂》,自由電子報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7-06.
  5. ^ 《臺灣堡圖》,1904年
  6. ^ 《臺北縣中和市行政區域圖》,中和市公所,2007年6月
  7. ^ 《台灣堡圖(上): 擺接堡-枋橋》,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發行
  8. ^ <<中和的史前遺跡>>,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11-30.
  9. ^ 存档副本. [201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