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極圖

太極圖說》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哲学著作,全文只有249字,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儒家類。

受《周易·繫辭傳》的启发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释了其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主要在闡述宇宙由沒有到有的形成,在能量的有無對轉中,經由離心力與內聚力的迴繞與平衡,奠定了時間與空間的系統。

《太极图说》基本上是受道家影響,也吸收佛家思想。这种宇宙观成为朱熹理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盛推《太極圖說》,他整理注解《太極圖說》時,將當時《國史》中的《周敦頤傳》引作“自無極而為太極”一句,刪去了「自」「為」二字,改成「無極而太極」,認為無極只是形容太極 ,說明它之上沒有更高的本原。這並不符合《太極圖》的原意,同時,朱熹對圖也有個別改動。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陆九韶致信朱熹,认为,《太极图说》成作于周氏学术未成之时,或非周氏所作。朱熹覆信否定其说,譏其“妄以己意,增饰其所无,破坏其所有”;还说“子静似亦未免此病”[1]陸九渊則不認同《太極圖說》中無極的概念,象山(陸九淵)相信朱震講法:“朱子發謂濂溪得《太極圖》於穆伯長。伯長之傳,出於陳希夷。其必有考。”淳熙十五年(1188年)九渊致函朱熹,提出诘辩。雙方往还通信,围绕“无极”问题展开激烈论争。最後雙方不歡而散。四年之后,又爆发了“皇极之辨”[2]

毛奇齡謂此太極圖說出於道教,據毛奇齡考證,太極圖是模仿了彭曉的《明鏡圖訣》中的《水火匡廓圖》和《三五至精圖》[3]。清初黃宗炎在《太極圖說辨》中便說:「圖學從來,出於圖南(陳摶)。不過陳摶乃是假《易》理而論仙道。」吕思勉谓“太极图之出于道家,殆不可讳”[4]束景南認為“周氏《太极图》思想渊源于道教,是易家剽窃了道图,而不是道徒改造了易图”,“太极图渊源于太易图,是道徒把太易图改制成为太极图”[5]

注釋

  1. ^ 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答陆子美》
  2. ^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九
  3. ^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1959年本 第四卷上册540页
  4. ^ 吕思勉著《理学纲要》第36页 东方出版社 1996年3月第一版
  5. ^ 束景南《太易图与太极图——周敦颐太极图渊源论》《东南文化》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