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母
幫母/p/是中古漢語的聲母,屬脣音幫組,全清聲母。該聲母沒有開合口對立,可與所有等配合。
例字:
一等 | 波、寶、半、北 |
二等 | 邦、板、霸、百 |
三等 | 風、反、付、法、彪、鄙、變、筆 |
四等 | 邊、匾、閉、壁 |
擬音
大多數漢語族語言、域外方音和對音中,幫母大多數字對應雙脣不送氣清塞音/p/,學界一致同意將之擬爲/p/。
字母 | 高本漢 | 李方桂 | 陸志韋 | 王力 | 周法高 | 李榮 | 邵榮芬 | 蒲立本 | 董同龢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廣韻》字數 |
---|---|---|---|---|---|---|---|---|---|---|---|---|
幫 | p | p | p(pʷ) | p | p | p | p | p | p | p | p | 861 |
上古來源
大部分學者認為幫母字來自上古漢語的/p/輔音,發音從上古到中古都十分穩定。
各家分類
唐守溫三十字母 | 宋三十六字母 | 陳澧 | 曾運乾 | 白涤洲 | 李榮 | 周法高 |
---|---|---|---|---|---|---|
不 | 幫、非 | 幫、方 | 博、方 | 博、方 | 幫 | 幫 |
反切上字
- 重唇:邊布補伯百北博巴卑并鄙必彼兵筆陂畀逋比
- 輕唇:方封分府甫
漢語讀音演變
在相當多漢語族語言,脣音三等字一部分(學者認爲主要是三等合口字和韻腹爲後元音的三等開口字)轉變爲脣齒音。音韻學稱這部分字爲輕脣音,而仍保持雙脣音發音的字爲重脣音。在三十六字母,《切韻》系統的幫母重脣音仍稱幫母,而輕脣音稱非母。多數漢語言繼承自三十六字母階段的發音,如粵語和北京音系。
粵語中,幫母重脣音對應粵語幫母[p],派陰聲調;輕脣音對應粵語非母[f],派陰聲調。
吳語演變與粵語一樣,幫母重脣音對應吳語[p],輕脣音對應吳語[f]。
在北京音,幫母重脣音對應普語[p](ㄅ、b)(上表例字除風、反、付、法四字),輕脣音對應普語[f](ㄈ、f)。
閩語普遍保留幫母與非母混讀的情況,此情形多在白讀層,如閩南語「方」[pŋ]、「放」[paŋ]。但在文讀層多變成[h],如「方」[hoŋ]。
在大部分非母字已變成輕唇音[f]的方言,某些非母字依然不規則保留重唇讀法,如廣州話「甫」pʰou、客家話「放」pioŋ等。
域外方音
朝鮮語無脣齒音,幫母字發音均爲雙脣音,有的爲不送氣音ㅂ[p],有的爲送氣音ㅍ[pʰ],是否送氣無明顯規律。前者如“方”(paŋ,방),後者如“風”(pʰuŋ,풍)。
在日語吳音和漢音,幫母字不分輕重脣,一律讀は行([h]或[ɸ]),但在促音後仍保留古音讀ぱ行[p],如“日本”(“本”屬幫母)在無促音時爲にほん(nihon),而在有促音時爲にっぽん(nippon)。
越南語幫母字多數濁化爲[ɓ](b-),但幫母字爲陰調,仍與陽調的並母相區別。輕脣字同多數漢語方言變爲[f](ph-),而重紐四等字變爲[t](t-),如“比”(tỷ)。
參見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全清 | 全濁 | |
---|---|---|---|---|---|---|
唇音 | 幫 | 滂 | 並 | 明 | ||
舌音 | 端 | 透 | 定 | 泥 | ||
知 | 徹 | 澄 | 娘 | |||
來 | ||||||
齿音 | 精 | 清 | 從 | 心 | 邪 | |
莊 | 初 | 崇 | 生 | 俟 | ||
章 | 昌 | 常 | 日 | 書 | 船 | |
牙音 | 見 | 溪 | 羣 | 疑 | ||
喉音 | 影 | 云、以 | 曉 | 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