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庐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和县
分类传统戏剧
序号201
编号项目Ⅳ—57
登录2006年

庐剧,又名倒七戏,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省合肥市及其周边的六安市巢湖市芜湖市等地。“庐剧”得名于合肥的古称“庐州”。[1] 2006年5月,庐剧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

艺术特色

庐剧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腔两大类。主调主要用于整本戏与折子戏,有二凉、三七、寒腔、老生调、小生调、老旦调等調門(曲牌),长于叙事或抒情;花腔則用于小戏。其中三七、寒腔是廬劇的代表性調門,被應用的最廣最常用。

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4]

庐剧的伴奏乐器有锣鼓、高胡等,以高胡为主胡。[5]

庐剧的表演程式多借鉴自其他剧种,如京剧徽剧等。庐剧行当有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等。[4]

流派

庐剧因地域特色分为西路、中路、东路三路。西路(亦称上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上较为高亢;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上兼有东路与西路的特点,朴实明快;东路(亦称下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细腻婉转。[6]

历史

庐剧的形成年代尚无定论,但至少可追溯到清代中期。[7]早期庐剧班社多为半职业性的,无固定的角色体制,表演较为粗糙,主要靠唱来刻画人物。这一时期的化装亦非常简单,服装则借自生活服装,如花旦上穿花布短褂,下穿裙子,小生则穿蓝色大褂,其他剧种常用的水袖也付阙如,生角旦角均由男性扮演。从1920年代开始,庐剧与其他剧种搭班演出,开始借鉴其他剧种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剧目不断丰富,逐渐走向成熟。[4]

1949年后,在政府力量主导下,对庐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建立导演制,革新舞台美术等。一系列国有剧团相继成立。1955年3月,成立了国营剧团安徽省庐剧团。此时庐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革时,庐剧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受到严重的冲击。文革后,庐剧一度出现复兴,庐剧演出也得到了恢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庐剧跟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陷入了衰落之中。[8]

剧目

庐剧剧目可分为可分为花腔小戏、折戏和本戏三类,代表性剧目有《彩楼配》、《秦雪梅》、《药茶记》、《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雪梅观画》等。[9]

著名人物

著名庐剧演员有黄冰武克英丁玉兰、王本银、孙邦栋、董少轩等,其中黄冰、武克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11][4]

當代著名的庐剧演员有盛小五周小五朱德顺刘长芬孙晓云魏小波汪莉夏巧云,尤其盛小五以演出反串角色嶄頭露角,且身兼多樣行當,戲路寬廣,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耍寶的正經的,君子痞子他都能演,網評:「盛小五演喜劇讓人笑的要命、演悲劇又能讓人哭得要死」,因此倍受廣大戲迷歡迎。[12]

团体

庐剧的主要演出团体有合肥市庐剧院皖西庐剧团等。[13][14]

参考文献

  1. ^ 旅游服务>>合肥风情 >>地方戏曲 > 庐剧 [永久失效連結]
  2. ^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皖西庐剧 [永久失效連結]
  3. ^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庐剧上榜. [201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1). 
  4. ^ 4.0 4.1 4.2 4.3 第一批非遗目录——庐剧. [201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2). 
  5. ^ 李大武.庐剧音乐伴奏及主胡的演奏特点.《安徽新戏》,2001年03期.
  6.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庐剧. [201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7). 
  7. ^ 庐剧走过两百年衰荣时光. [201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 庐剧:二百多年几度衰荣. [201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9. ^ 安徽名戏——庐剧. [201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7). 
  10. ^ 安徽22人当选“非遗”传承人
  11. ^ 庐剧玉兰花. [201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0). 
  12. ^ 戏曲名家 盛小五. [2016-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13. ^ 合肥市庐剧院. [201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2). 
  14. ^ “西路庐剧”大旗不倒. [201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