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爵士,FRS,FRSE,FRSC(英语:Sir James Fraser Stoddart,1942年5月24日-),苏格兰化学家,2016年凭借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与让-皮埃尔·索瓦日和伯纳德·费林加一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3][4][5][6][7]
斯托达特从事超分子化学研究,并研制出分子博罗米恩环、索烃和轮烷等属于机械互锁分子构筑的高效合成,得以充分运用分子辨识和分子自组装过程。他的研究显示这些拓朴学技术能够应用于分子开关和分子马达。[8]他的研究团队还将这些结构应用于纳电子学装置的组建和纳机电系统(NEMS)之中。[9]
斯托达特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曾于加拿大的皇后大学、英国的雪菲尔大学、伯明翰大学、美国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澳洲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从事教研工作,自2008年起他在美国的西北大学化学系任职,同时自2018年起他也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凭借其化学研究,他曾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当中除了诺贝尔奖外,还包括于2007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等。[10][11]
参考资料[编辑]
- ^ 1.0 1.1 STODDART, Sir (James) Fraser. Who's Who 1997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旗下之A & C Black.
- ^ Norma Stoddart (Obituary). The Scotsman. 16 February 2004 [27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 Staff.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6. Nobel Foundation. 5 October 2016 [5 Octo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 ^ Chang, Kenneth; Chan, Sewell. 3 Makers of ‘World’s Smallest Machines’ Awarded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New York Times. 5 October 2016 [5 Octo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 ^ Davis, Nicola; Sample, Ian. live. the Guardian. 2016-10-05 [2016-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5).
-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6
- ^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http://www.ch.ntu.edu.tw/nobel/2016.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 Coskun, M. Banaszak, R. D. Astumian, J. F. Stoddart, B. A. Grzybowski, Chem. Soc. Rev., 2012, 41, 19-30
- ^ A. Coskun, J. M. Spruell, G. Barin, W. R. Dichtel, A. H. Flood, Y. Y. Botros, J. F. Stoddart. Chem. Soc. Rev., 2012, 41 (14), 4827-59.
- ^ Stoddart Wins 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March 19, 2007, 85 (12): 71 [26 May 2016].
- ^ Fraser Stoddart is awarded the 2007 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Science. California NanoSystems Institute. January 17,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2月10日).
|
---|
| 1901年-1925年 | |
---|
| 1926年-1950年 | |
---|
| 1951年-1975年 | |
---|
| 1976年-2000年 | |
---|
| 2001年- | |
---|
| 注:年份不一定是实际获奖时间,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奖项都延后一年颁发。 |
|
|
---|
| 1870年代 | |
---|
| 1890年代 | |
---|
| 1890年代 | |
---|
| 1900年代 | |
---|
| 1910年代 | |
---|
| 1920年代 | |
---|
| 1930年代 | |
---|
| 1940年代 | |
---|
| 1950年代 | |
---|
| 1960年代 | |
---|
| 1970年代 |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
|
|
---|
| | | 数学物理学部 (145人) | |
---|
| 化学部 (123人) | |
---|
| 生命科学 和医学学部 (143人) | |
---|
| 地学部 (127人) | |
---|
| 信息技术科学部 (92人) | |
---|
| 技术科学部 (136人) | |
---|
| 外籍院士 | |
---|
| |
|
|
---|
| 1994年 | |
---|
| 1996年 | |
---|
| 1998年 | |
---|
| 2000年 | |
---|
| 2002年 | |
---|
| 2004年 | |
---|
| 2006年 | |
---|
| 2007年 | |
---|
| 2009年 | |
---|
| 2011年 | |
---|
| 2013年 | |
---|
| 2015年 | |
---|
| 2017年 | |
---|
| 注:杨振宁、姚期智因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而于2017年依《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