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寺 (东城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拈花寺,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街26号北京市东城区板厂小学,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已无存。

简介

拈花寺起初叫万柳堂,是清朝冯溥的私人别墅。北京历史上曾经有三个万柳堂,分别位于右安门外、阜成门外、广渠门内迤南。此处的万柳堂即位于广渠门内迤南,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清朝戴璐《藤阴杂记》记载:“国初,益都相国冯文毅仿廉孟子万柳堂遗制,既建育婴堂于夕照寺旁,买隙地种柳万株,亦名万柳堂。”冯文毅即冯溥,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廉孟子即廉希宪元朝官员,曾在今北京草桥(今300路内环公共汽车总站附近)兴建了一处私人别墅“万柳堂”,这就是右安门外的万柳堂。冯溥效仿廉希宪,在夕照寺附近的空地上也兴建了一座私人别墅“万柳堂”,占地一顷多,周围筑矮墙。万柳堂的园林内有土山、水榭亭台、鱼池湖泊,园中没有杂树,全种柳树,故得名万柳堂。冯溥的万柳堂内建有五座御书楼,楼内悬挂康熙帝御题“简廉堂”匾额,堂前殿柱有副对联:“隔岸数间斗室,临河一叶扁舟。”《宸垣识略》记载,万柳堂“为本朝大学士冯溥别业,后归仓场侍郎石文桂。康熙四十一年石氏建大悲阁大殿、弥勒殿,舍僧住持”。也就是说,仓场侍郎石文桂在买下万柳堂之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雇人兴建了大悲阁、大殿、关帝殿、弥勒殿,从而建起了一座佛寺,康熙帝御题“拈花禅寺”匾额。自此,万柳堂变成了拈花寺,首任住持是释德元。当时,寓居北京的文人常在这里聚会,喝酒品茶,谈论诗文。康熙帝题写的“拈花禅寺”匾额悬挂在大悲阁上。该寺在中华民国时期已残破,房屋被改为粉坊、造纸作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万柳堂的水榭亭台已全部无存,但仍存拈花寺的大悲阁及康熙帝题写的“拈花禅寺”匾额。1970年代,该寺被全部拆除,原址改成拈花寺小学的教学用房,拈花寺小学后更名为板厂小学。[1][2][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