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丢斯-波得定则
戴维·提丢斯(左)與约翰·波得(右) |
提丢斯-波得定则[1](Titius-Bode law)是关于太阳系中行星轨道半徑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规则。 它是在1766年時,由德国的一位大学教授约翰·达尼拉·提丢斯所提出,后来被柏林天文台的台长约翰·波得(Johann Elert Bode)归纳成了一个经验公式来表示。
公式
这个公式可以表述为:
其中
- n = 0, 3, 6, 12, 24, 48...(n≥3時,后一个数字为前一个数字的2倍)
现代的公式把a作为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一個天文单位,AU,=1億4960萬 km):
()
天體 | 定律解 (AU) | 軌道長半徑 (AU) | 誤差1 | |
---|---|---|---|---|
水星 | -∞ | 0.4 | 0.39 | −3.23% |
金星 | 0 | 0.7 | 0.72 | +3.33% |
地球 | 1 | 1.0 | 1.00 | 0.00% |
火星 | 2 | 1.6 | 1.52 | −4.77% |
穀神星2 | 3 | 2.8 | 2.77 | −1.16% |
木星 | 4 | 5.2 | 5.20 | +0.05% |
土星 | 5 | 10.0 | 9.55 | −4.45% |
天王星 | 6 | 19.6 | 19.22 | −1.95% |
海王星 | 7 | 38.8 | 30.11 | −22.40% |
亡神星3 | 39.17 | +0.96% | ||
冥王星3 | 39.54 | +1.02% | ||
妊神星3 | 43.22 | +11.39% | ||
创神星3 | 43.40 | +11.87% | ||
共工星3 | 8 | 77.2 | 66.85 | −14.07% |
阋神星3 | 67.78 | −12.9% | ||
小行星1482093 | 9 | 154.0 | 230.12 | +49.4% |
2010 GB1743 | 10 | 307.6 | ~351.0 | +14% |
小行星903773 | 11 | 614.8 | 506.2 | −17.66% |
第九行星(假想) | ~665[2] | +8% |
2 在提丢斯-波得定则發現之時的1801年到1860年期間,穀神星被認為是一顆行星,而冥王星從1930年到2006年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兩者現在都被歸類為矮行星。
3 關於冥王星,根據提丢斯-波得定则的距離與實際距離相差很大,但當冥王星被視為海王星以外的第7 顆行星時,實際距離39.46與理論距離38.80僅相差1.62%。如果提丢斯-波得定则和太陽系演化理論相關,這可能是一個要點。
現在的天文學界,多認為波得定則只是一個巧合。
參考資料
- ^ Titius-Bode law; Titius-Bode's law 提丢斯-波得定则.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天文学名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文(中国大陆)).
- ^ Renu Malhotra; Kathryn Volk; Xianyu Wang. Corralling a distant planet with extreme resonant Kuiper belt object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6-03-09, 824 (2): L22. arXiv:1603.02196 . doi:10.3847/2041-8205/824/2/L22 (英语).
外部連結
- The ghostly hand that spaced the plane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Scientist 9 April 1994, p13
- Plants and Planets: The Law of Titius-Bode explain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H.J.R. Perdijk
- Distancias planetarias y ley de Titius-Bo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panish) by Dr. Ramon Parés